于右任 杨生博 两位诗人的深情对视
——读杨生博教授诗歌《于右任雕塑》
文/李含辛
于右任,我们三原人,国民党元老,革命家、教育家,他一生办教育,比如复旦杨农大等;兴修水利,比如“郑国渠”……一代“书圣”,他同时还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他那不朽的《望大陆》,让每一个华夏儿女内心激荡……
杨生博,礼泉人,(他爱人跟于右任是同乡),中国著名诗人,高校退休教授,跟于右任一样,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怀,这个,我们可以从杨教授大量的诗作中体会出来。
从宝岛到大陆,从历史到未来,……从于右任到杨生博,从《望大陆》到《于右任雕塑》,两个爱国诗人的对视,让我们感动!

杨生博诗歌选读: 于右任雕塑
你在石头里挣扎
挣扎着用书法的线条
把失散的心牵回
挣扎着用自己的绝望
把海峡填平
挣扎着找一个高处
让灵魂飞到故乡的树梢
可能是石头太硬了
到现在,你还是挣扎
一、诗歌赏析
主题深度
诗歌围绕“于右任雕塑”展开,主题深刻地触及到两岸关系这一重大议题。通过雕塑的“挣扎”来表达对两岸统一的强烈渴望,将历史、文化、情感等多方面元素融合其中,体现出诗人对这一主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民族情感的深刻把握。
诗中的主题具有很强的时代意义,它反映了在两岸关系的大背景下,人们内心深处对团圆的向往,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统一,更是心灵和文化上的回归。
意象构建
雕塑意象:把“于右任雕塑”作为核心意象是非常巧妙的。雕塑本是静止的艺术,但诗人赋予其“挣扎”的动态,使其成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这种动静结合的手法,让雕塑有了生命力,也为后续情感的抒发奠定了基础。
书法线条意象:“书法的线条”这一意象富有文化底蕴。书法在中国文化中代表着独特的艺术和文化传承,用书法线条来牵回失散的心,暗示着文化的凝聚力,两岸同根同源,文化可以成为连接两岸人民心灵的纽带。
海峡意象:“海峡”意象直观地呈现出两岸之间的物理阻隔。诗人描述用“绝望”填平海峡,把抽象的情感通过与具体的海峡相结合,更加生动地表达出两岸分隔所带来的痛苦和对统一的急切期待。
情感层次
第一层:个体的挣扎:诗歌从雕塑在石头里的挣扎写起,这首先体现出一种个体被困的痛苦情感。这种痛苦不仅仅是雕塑本身的,也可以理解为于右任先生个人的思乡之苦和对两岸分隔现状的无奈。
第二层:民族情感的凝聚:随着诗歌的发展,通过用书法线条牵回失散的心、填平海峡等描写,情感逐渐上升到民族情感的层面。这里表达了全体中华儿女对两岸统一的期盼,这种情感是深沉而宏大的。
第三层:灵魂的归宿:最后写到让灵魂飞到故乡的树梢,将情感上升到灵魂层面,强调了故乡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无论生死,故乡都是灵魂的归宿,进一步深化了思乡和渴望统一的情感。
二、艺术分析
语言艺术
用词精准:诗人用词十分精准,如“挣扎”一词的多次使用,不断强化诗歌的情感氛围。“失散”“绝望”等词也准确地传达出两岸关系中的痛点和人们内心的复杂情感。
语句的跳跃性:诗歌语句具有一定的跳跃性,从雕塑的挣扎到不同的行为动作,这种跳跃不是无序的,而是通过情感的线索串联起来的。它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读者在跳跃的语句中去体会更深层次的情感和意义。
表现手法
拟人化手法:将雕塑拟人化,让它具有了人类的情感和行为,如挣扎、牵回心、填平海峡等动作。这种拟人化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也更容易让读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象征手法:整个诗歌是一种象征的表达。雕塑象征着一种精神力量,象征着两岸关系中的希望与挣扎;书法线条象征着文化的力量;海峡象征着阻隔与困难。这些象征手法丰富了诗歌的内涵。
三、读后感
情感触动
读完这首诗,内心被深深触动。诗中的情感就像一股洪流,从个体的痛苦挣扎到民族的宏大期盼,让我深刻感受到两岸关系背后复杂而深沉的情感。这种情感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期待。
它让我意识到,两岸统一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大事,是一种刻在骨子里的情感需求。这种情感超越了政治和地域的界限,是基于共同的文化、历史和民族身份。
对文化力量的思考
诗中书法线条意象让我对文化的力量有了新的思考。文化在两岸关系中确实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像一条无形的线,连接着两岸人民的心。在促进两岸统一的进程中,我们应该更加重视文化交流与传承,发挥文化的纽带作用。
同时,这首诗也让我看到了艺术作品(雕塑)的力量。一个关于于右任的雕塑能够激发诗人如此深刻的创作灵感,而这首诗又能引发读者这么多的思考,说明艺术作品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思想传播力,我们应该更多地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和传播两岸统一的理念。
四,总结
进入四月份,台海危机加剧。
遏制台独,含辛无可厚非。
真正的危机是信仰。
增强海峡两岸人民的文化认同,是祖国统一的希望所在。
文化、历史,国家、民族,我们从杨生博诗歌中吸取营养。
《望大陆》,还在我们耳际回响。
读《于右任雕塑》,感同身受的是:
杨生博和于右任,两位爱国诗人在深情对视,穿越时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