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书与微刻
孙振远
前不久,在内蒙古包头美术馆观看了“写字——邢补生经典写读侧展”。我看到邢老师的微书艺术成果,几十万字传统文化经典名篇的书写;静、厚、深、透的书意纵横;微细博深、以小见大的形质神彩,令人震撼与感动、令人钦佩与赞叹!抄写经典、深入经典、传扬经典,使书法艺术与文化经典融合化境、交辉相映!使微书艺术走进了一片新天地!
观看了微书艺术,使我不禁想起了曾经了解过的微刻艺术。微书与微刻是一对孪生弟兄,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同者,都是微小,细腻、以小见大,以细微见精神。不同的是:一个是用笔在纸上书写(也有用其他材质的,如锦帛等),另一个是用刀作笔刻在石上(也有用其他材质的,如竹、核桃、青铜等)。二者都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中的瑰宝,都因为其艺术微小、细腻、精妙,能直接观赏到的人不多。有的,确实需用放大镜才能看到其熠熠生辉的真实面目。
微刻艺术,顾名思义,是指在以金、石、牙、骨、瓷、木、竹、塑料、发丝等物件为载体,以刀为工具,刻出的以“诗书画文”等为内容的一种艺术形式。其特点,也是细小入微。也就是说,其所刻出的内容为肉眼所不能见,或曰看不清楚,只有借助于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一睹其庐山真面目。
据我国著名的微刻艺术家沈明勋先生在《微观书法艺术初探》和《微刻杂谈》等文章中介绍:据考证,微刻艺术起源于公元前771年到1100年的西周时期,西周微型甲骨文的刻字(在指头大小的一个甲骨上竟刻上了三四十个字,有的字小如芝麻,经放大十几倍、二十几倍,方可辨认)。微刻虽与书法几乎同步,但历朝历代记载甚少,直到明末清初时,才有一篇《核舟记》问世。该作较为全面地记下了在仅8分长,两个黄米粒高的载体上却刻出了5个人、8扇窗户、一顶船蓬、楫、炉、壶、手卷、念珠(一串)对联16字,船底文14字,这真是奇绝的创造。到了清乾隆时期,用核桃雕成的“赤壁赋故事”等作品才多了起来,其中有在长核“舟底”部镌刻的《赤壁赋》全文的,也有在“一粒米”上刻出的微雕作品,融诗书画为一体。到了近现代,靠着显微镜、放大镜等工具,微刻艺术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不论是微书艺术,还是微刻艺术,其中最大的一个难点,也是最大的亮点。那就是微小到难以书或难以刻其形、表其意时,需要靠的是心的运斤、意念的牵引,那就是意书、意刻,真正达到了心手合一、意形合一的高乘境界!
(作者系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作者简介:
孙振远,男,汉族。籍贯:河北省。1960年3月,出生于草原钢城——包头。现为山东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自治区美术家协会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