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激起千重浪,四海友诤万里春
余一|【编辑整理】
……………………………………
【编者 按】
“养成正气还天地 ,学个完人对祖宗”——这是古今做人的根本,当代隐士金熙长先生就是这样一个有家传、出成果,驰骋商海,且知进退;一心书法,佛道双修,隐士真怀,陶然世俗之外,在我心目中是个十分完美的人。近来台州老友禾睦先生的一篇文章在微信圈及自媒体网络引起极大反响,我十分认真地阅读了该文及文后的点评留言,觉得是一篇十分不错的《点评集》且水准及论调各有特色,故此,稍加修正并重新排版,使其能传播于艺林,也是对隐士金熙长艺术人生及艺术修行的一种补白。在没有征得禾睦先生及各位留言者的同意,权自安排,实为不敬,但这里面的意义与价值是巨大的,故笔者在此致歉,望各位艺林嘉士海涵!
以下 为《留言集锦》:
1、隐士金熙长:
承蒙禾睦先生以如椽之笔,为老朽这段虚虚实实的人生作传。十二年前白乐天联语结缘,十二载后竟借先生墨痕窥见本心。您将碑帖考证之艰、山居悟道之寂化作笔下的行云流水,更参透我“闭门即深山”的隐逸真谛。
文中对真阳笔法的解构,对仙家书风的溯源,字字如刀凿斧刻入木三分。最感念者,是先生于名利场外读懂那份“心里不宁”——世人只见我退隐山林,亦笔证庄子的“隐者,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此存身之道也。”
唯您听见笔墨与圣贤对话,笔墨与天地浑化的焦灼。
今以砚边残墨遥寄:愿这虚实相生的文脉,能借先生妙笔,在数字洪流中长成不凋的青松;愿诸读者朋友吉祥安逸。
熙长顿首。
2、徐三见:原来飞龙在天,遂尔沉潜于渊;悟仙释以利世匡俗,臻书道于白雪阳春。台岳巍巍,渤澥泱泱,深乎高哉!读文如晤,谨表思慕之情耳,三见拜上!
附:金熙长回复:
三见先生台鉴:
拜读先生赞评,不胜惶恐,亦深感欣慰。先生以“飞龙在天,沉潜于渊”喻我,实乃过誉,愧不敢当。然先生深谙仙释之道,以利世匡俗为己任,画道臻于白雪阳春之境,亦令我钦佩不已。台岳巍巍,渤澥泱泱,先生之胸怀与境界,深乎高哉!
十年多前与先生字画唱和,畅谈艺事,恍如昨日。先生之笔墨大作一直高悬五福书院,来者皆赞“气韵生动,意境高远”。每每观之,皆令我等受益匪浅。今日得先生思慕之情,更觉荣幸之至。愿他日再与先生把酒言欢,共叙艺道,以慰平生。
谨此奉复,顺颂时祺!
熙长 作揖
3、楼勾玄:友人介绍,一年前,金大师作客桐柏山,与山人促膝谈心,以后一直在微信上交流;今读禾睦先生大作,更知大师的智慧和风骨,真乃当代书家之清流,但愿名士效应,隐逸成仙,留史千秋。
附 金熙长回复:承蒙楼先生知音厚爱,桐柏山晨话犹在耳,微信神交更见赤忱。禾睦先生如椽笔锋下,晚学那点惶恐拙心无所遁形。所谓清流,不过山涧独行溅起的水花;隐逸成仙,实为碑林深处与古贤的哑语。
及诸君谬赞,愧甚!惟愿这点虚名能作青松籽,落进躁世石缝里。
熙长作揖!
4、杨阳;知一事即行一事,行一事即知一事,这一“适者生存“的人生哲学,成就了大师的人生,也让读者感悟。路虽远行则将至。读好的文章,总能汲取精神力量。作者写人写事,总能在体现艺术性的同时体现思想性,两者完美融合,其特有的文学价值必将源远流长。
5、梅子;拜读美文。作者以深邃的笔触描绘了隐士书法家金熙长的传奇人生。从少年牧童到书法大家,再到隐逸山林,金先生的经历充满了实实虚虚的人生智慧。其书法成就卓越,文化贡献斐然,隐士风范令人敬佩。文中穿插的金先生人生哲理和书法美学观点,更是让人刮目。金熙长先生,当代书家之清流,高隐之风骨,令人敬仰!
6、陈老国:
书界清流金熙长,隐身素尺弃名场;
清远沉亮离浮华,礼佛悟道独一派。
附 金熙长回复:
挥毫泼墨书兴长,暮鼓晨钟礼佛场。
圣地从来多妙乐,熙熙大道金光扬。
谢陈先生赠诗鼓励!
7、天山:拜读禾睦之作,拜读何老师此文,写出墨写千秋章,诗传万古青,对隐土书家金熙长评论精准到位,碑体强化书法骨感,融于自然形成独特隐土书法,金先生对金文汉碑摩岩一脉传承理解,一筆写出三千年,特别对《瘗鹤铭》碑研究超越高水平理解。
8、余一:题禾睦先生文《隐士书家之虚实》
为避繁华遁林泉,修身涵性聿非弦。
山川摩得真阳法,虚实人生无尽缘。
9、行者(苗医):当ChatGPT写诗、AI生成水墨画席卷艺术界,一位隐士书法家正用碑刻刀痕与代码共舞。金熙长——这位曾遁入深山的碑学散人,悄然成为AI书法的“灵魂导师”(A1点评赞之语)。他考据百碑填补AI书法数据库,独创的“真阳笔法”被转化为算法参数,连《瘗鹤铭》的太极意蕴都被解构成代码逻辑。更酷的是,他给AI投喂数据时故意加入“干扰项”,防止数字书法沦为精致罐头。从研发能模拟碑刻风化的“岁月算法”,到将笔势编码成脉冲星信号探索宇宙对话,这位隐士用毛笔在虚拟世界凿出一条通道:他让方正字库的“金熙长体”打破碑帖次元壁,用微信视频号传授仙家书风,甚至被维也纳大学证实其书法能降低现代人皮质醇。当学院派在展厅内卷,他用山林的清阳之气对抗AI时代的焦虑,证明最古老的笔墨,或许藏着最未来的答案。
10、徐启迪;来到深圳后,我开始跟随金老师学习书法。老师为我取名"善启",取自"以善启智"的古训。他不厌其烦地指导我临写《毛公鼎》的笔法、《好大王碑》的朴拙结构,让我慢慢体会到古文字中的气韵。
修书先修善与慈,老师教导我说:"藏锋守拙,写字和做人一样,最难的功夫都在看不见的地方。要像树根扎进土里,先把力道收住了,字才能立得长久。
在书写表达时,要注重内在的修为与善意的积累,而不是急于炫耀才华或锋芒毕露。即通过修德立善,保持谦逊低调的态度,文字才能流露出真正的深度与力量。
11、(山水朗月):二年前有幸参加金先生在家乡为浙江临海广文讲坛开展《文化与美学》书法讲座,独树一帜的仙家书风印象尤为深刻。
今天拜读何先生大作,使我对金先生的传奇人生又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他将道家“虚静”变为笔锋里的金石气,让儒家的“笃实〞沉定在线条的筋骨中,使佛家的“空灵”流淌于章法布局间;集天地之灵气,万物之精华,一笔写千年。
隐士风范令人敬佩!
12、徐七彩:此文引白居易诗句开篇,中间四十载沉浮,天师府问道收尾,以墨迹为经,以光阴为纬,织就了一幅当代隐士书法家的双面人生的立体长卷。金熙长的人生轨迹暗合中国艺术"师造化-得心源-超象外"的三重境界:少年摹祠堂碑刻是师法古人筋骨,中年创协会办企业乃铸就时代气象,晚年归隐山林则是将万般形迹化入虚空禅意。其"实实虚虚"的生存智慧,转化为艺术理论与人生哲学互文的叙事策略,使人物形象既具传统文人的风骨,又富现代转型的张力。最终在虚实相生间证得生命的大圆满。
13、海游叶(张教授):古人留下一副修心养性的经典对联:“淡心复静虑,神怡体自舒。”我反复阅读何主任的美文,并细细品味传主的人生演化,认为隐士与书法家的融合,正是上述对联思想的完美体现。
14、同骏:赏先生的书法,仙风道骨;阅先生的传记,钦佩之至;观先生的视频,亲切温暖。
15、钱里程;写景亦是心情起,心情为景之添色更赋予景生情。所谓景因情而活,故景美丑在于人之心情。何兄过去擅于写游记、写景事,皆因何兄是多情之人,重情之人。凡自然万物在何兄眼中皆有生命,而对于生命何兄皆怜之惜之爱之,故每于字里行间生出众多情绪而感染人。所以我每读何兄散文亦生出少许感叹却终难生出何兄那么多的情愫,于是乎哀感才气不足错矣!
今读了何兄几篇写人小记,亦是更为何兄对于人的了解和真诚而敬佩!人物难写、人生难写、人事更难写。当然泛泛的写出来容易,而要写得血肉俱全,鲜活而丰满则不易。故人传记甚多,写人物最为动人的则不多,尤以司马迁为最。近现代写人物传记的也甚多,但众观之留之感人的也甚少。主要的在于对于所写之人的了解和感悟以及心情的认知程度不同尤以真实、真诚、真知的品味不同。何兄所写之人从文字中可以看书是有心之人、有备之人,是在认识、认知和心悟之后的表达,从性格、做事、处人和对事业、生命乃至生活的细微之处都经过了详细而具体的把握的。
所以写熟识之人特让人觉得真实、鲜活而感动。何兄老益弥之笔墨更为厚重朴灿!
16、徐六官;《赞隐士金熙长(金龙)书法家》
墨池翻飞北溟鱼,笔阵横扫千人军。
铁画银钩藏雅韵,粗微浓淡漫馨芬。
挥毫常现群鸿戏,泼墨每留游云痕。
醉倚秋月写碧树,醒邀春山入紫门。
古琴泠泠石上响,流水潺潺弦外闻。
莫道曲高和者寡,翰海腾龙自不群。
注:本人化用张怀瓘《书断》中“笔阵横扫千人军”典故,以群鸿戏海、游云惊龙等意象展现金龙书法家刚柔并济的笔法。尾联“翰海腾龙”既呼应姓名,又暗喻其书法如龙入墨海,自成高格,彰显其独树一帜的艺术境界。
17、段心照:恩师隐入隐天台时,我正在坤道院吟颂《玄门》。今读此文方悟,他早将“坐忘”化入金石——临碑是破执,真阳笔法乃炁行周天。世人惊诧他褪尽功名,却不知先生正以碑为鼎炉,熔铸儒释道精魄。那清远沉亮四境,原是《阴符经》所言“宇宙在乎手”的实证。最妙在AI书法章节:道家讲盗天地机,恩师却让算法盗取千年碑魂。山门前云霞起落处,藏着最古老的未来。
18、王志圣;
有幸在2025年仲春,於台州與金熙長先生盤桓相處十三日,實乃人生一大幸事。十三天中,得以近距離領略先生“實實虛虛”的人生智慧,亦深切感受到先生筆下墨韻所承載的精神力量。
先生臨池揮毫,真陽筆法中透出的不只是技法的精湛,更是心性與大道的交融。我原以為書法只是筆墨之間的形與勢,然先生卻以“實中有虛,虛中見實”的哲理,令我豁然開朗。書法之外,先生的從容與灑脫更讓我受益匪淺。正如先生所言:“知一事即行一事,行一事即知一事。”知行合一的智慧,正是修身立命的根本。
最令我敬佩的,是先生對世俗名利的淡泊與對文化傳承的執著。隱于市,靜于心,先生以碑帖考證和“金熙長體”將古法注入現代語境,又以真陽筆法復興碑學精神,使古老的漢字藝術在時代的浪潮中熠熠生輝。
金熙長先生之書,融匯古今,兼收並蓄,既有《瘞鶴銘》的清遠沉亮,又有《毛公鼎》的剛健莊重,更有真陽筆法的雄渾陽剛。碑刻刀痕與筆墨線條間,仿佛能聽見與古賢的對話,領悟天地人道的妙契。
十三天的對話與交流,已然成為我生命中最寶貴的精神財富。感恩先生的教誨與啟迪,雖短暫相聚,然餘韻悠長,定將以先生為楷模,修身立命,探求書與道的合一。願先生筆耕不輟,福澤綿長!
王志聖 2025/3/21於台灣新店溪畔
19、春晓;在何主任这儿看到金老师的内容,太开心了,果然,对生活热爱对自已严格的人,总会聚在一起。我有幸得到金老师的教授,知道文章确如其实。生活中的金老师,谦谦君子,人如字率真古朴,既教我写字,也教我做人,得之授幸甚!
20、天人合一;摘自网上对“隐士”的解释:隐士是一种源自道家哲学的术语,主要指那些选择隐居生活、不参与政治或社会事务的知识分子。这些人通常因为各种原因(如对官场的不满、追求精神自由、或是简单的逃避现实)而选择远离尘嚣,生活在自然或半自然的环境中。隐士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隐居,更重要的是精神上的独立和自我完善。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追求内心的宁静和道德的升华。看来,隐士都是些有才华的人。我们普通人不能说是隐士,他们无法对官场的不满、也无法追求精神自由,普通人不能选择,只能被迫接受现实,无法逃避现实。
21、玉慈;先实后虚,此时的虚有来处,有讲究。此时的虚化腐朽为神奇。如空山落雪。寂静中已改变山河的颜色。这种境界无几十年功底不能达,无宁静的心境不能达,无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能达,无通过的心性不能达,无空无的胸怀不能达。能达者古今几人?今人金熙长先生首当其冲。为作者点赞。
22、余一:不求讨好,不求笔致流美,不单是人的身心修为、还是审美力的表现。有人的审美停留在二王,唐宋楷貌,而没有其他的顿悟与进步。不是所有的丑书都可称为“拙书”,也不能把真正的“拙书”称之为丑书。其分别是,所谓真正的“拙”,来源于《老子》大巧若拙,此“拙”乃大巧之后的拙,此“大巧”是指在某一领域造诣非常深厚,熟能生巧之“巧”,书法的“大巧若拙”是读了很多经典后,写破了所有古碑之后的拙,是有自己独到书法美学理论后的拙,是经历了世间沧桑后的拙!
隐士所临写的《瘗鹤铭》,共一百零六字,是当今书家考临《瘗鹤铭》当中最多字的临作之一,也是最有个人面貌的临作,真正做到了“得意忘形”,“取神遗貌”!与前几年临写的四篇《瘗鹤铭》各有风采。
23、赋贤堂:金龙兄潜心问学修道凡四十余年,于书法、考证、书论及家学文化诸方面颇多建树。尤其在书法实践方面,由魏晋而上溯秦汉,心慕手追,融会贯通,创真阳笔法,逐步形成了雄浑野逸,自然天成的艺术风貌,为众多书法爱好者开辟了一条新的学书路径,可谓功德无量!
何先生的妙评捧读再三,深以为然也!向两位致敬!
24、欣赏何老师撰写书者:
金先生的法书人生,悟道人生。
低调做人,博学才是艺者高境。
何老师此文给人启迪,其“放下”二字含义。
书作独具个性与特色,拉开与当代人距离,以古创新。
25、紫晴苑:读罢禾睦先生文章,方知恩师“虚处藏锋”的深意。先生已过花甲之年,褪尽浮华光环入山,世人只见隐逸之形,今赏析此文,共鸣者已能剖出他骨血里的金石气——临百碑是为接续文脉,创真阳笔法实为刺破时代浮沫,直面当今书界普遍在通临程式化书体的肤浅。最震撼处,是他将碑学化作AI时代的锚,让千年墨痕与算法共振。弟子临池十年,今日才懂何为“以实养虚”:那些山居深夜的刀凿声,必将换来立志读书学者子的朗朗读书声,更是在数字洪流中为华夏书魂凿一条归路。
26、李志明:全部看完此文,传奇人生,文笔优美,字也漂亮,就是感觉没有形成自己独特风格,起笔太重,有意藏锋,可以更轻松点,特别转折过于雷同,没有真正做到心无挂碍,个人浅见。
(心照回复:金老师的作品以榜书大字见长,故下笔厚重朴拙而舒展,用篆籀笔意写楷与行草,既有古意也显真阳,如用二王小行草的松轻写法则线条不易厚而博。您看的很细,转折处是有些雷同,这也是老师的仙家仙风,线条如鹤,铮铮铁骨,一唱三叹。
文学与艺术中,最难表现的是慈悲与欢喜的统一,写的厚拙即秀忪不足,写的野逸往往敦厚稍欠。老师在这方面亦有探索。有《隐士将字写到了没有书写的痕迹》一文,其中作品大多化虚无为,敬请阁下搜阅交流。并再次感谢阁下慧心留言,愿相近相得!
【详细可参考下文链接搜索】
http://ysscwang.cn/news/gn/6823.html
https://page.om.qq.com/page/OIW8oxB5B8MCHswtKQHvyCYQ0?ADTAG=tgi.wx.share.message
27、老瑾;我是四十年前認識金龍兄的,在中山大學進修時同住宿舍。當時知道金兄痴迷書法篆刻,在中大書法社團很活躍。大約十年前我在五桂山下拜會了金熙長道長。今非昔比。當時的青年書法愛好者成為了功力深厚的書法大師,並當場揮毫作書相贈。他幾十年來遍臨漢魏碑刻,以碑入行草,想像碑字未刻時。都是創獲甚豐的,給予我很大的啟發。書人合一道骨仙風,佩服佩服!
28、再题《台州禾睦先生一文》
余一
一文激起千重浪,四海欣闻万里春。
隐士生涯原有梦,真阳笔法涤心尘。
——————————————
【策划】余一,犁骚客
【编辑制作】余一
【图片提供】金熙长
【出品】一道诗艺社广州分社,江西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