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寻施家坝的历史印记
文/肖波
在川西平原的腹心地带,崇州城北八里之处,有一片被岁月温柔抚摸过的土地——施家坝。坝上有一座老宅,宛如一颗隐匿在时光深处的明珠,镶嵌于黑石河与龙夻河之间的广袤原野上,静静诉说着往昔的故事。
施家坝的诞生,要追溯到清初那场影响深远的“湖广填四川”大移民潮。康熙十年(1672)前后,江西南昌进贤县的施应厚,怀着对未知土地的憧憬与开拓的勇气,背井离乡,西度夔门,携家带口迁徙到了这片陌生的蜀地。彼时的川西平原,历经战乱与灾荒,地广人稀,一片荒芜。施应厚一家面对眼前的荒野,没有丝毫退缩。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寒来暑往,日复一日,终于插占了近400亩田地,这片土地也因此被人们称为施家坝 。
雍正六年(1728),全川清丈移民田地,限定每户人家(一夫一妇为一户)只能拥有30到35亩田地。无奈之下,施家不得不分出部分田地给后面迁来的移民。此时,施应厚的众多后人早已在这里落地生根,除少数迁居他乡外,大多数仍留在坝子的西、北两面繁衍生息。被彼时的当地人羡称为“三道龙门子”的施家老宅就位于坝子西部,现今虽无法确切考证其宅址是否为施应厚当初所遗,但有关史家从老宅建筑颇具清代中晚期风格认定,至迟在清代中期,施家人已经极为富裕,人丁兴旺。咸丰同治(1851—1874)时期,施家老宅便逐渐成型。
资料记载,施家老宅门前曾经有过一片枝繁叶茂的楠木树林。林边溪流潺潺,清澈见底,水中有鱼儿欢快地游弋,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悠然。林中有一条马车道,是连接施家坝与州城的重要通道,往昔的热闹场景似乎仍在眼前浮现:马车上满载着施家收获的谷物与希望,穿梭于田野与城镇之间,马蹄声声,打破了乡间的宁静。
施家老宅座西向东,有着“三道龙门子”,三进院落(正院、南院和北院),占地四万余平方米,房屋达百余间,全由围墙环护。四周绿野尽情铺展,阡陌纵横,交通极为便利。长房住中院(正院),大门是单檐悬山式筒瓦屋面,屋脊有美轮美奂的泥塑,爪角飞檐,仿佛展翅欲飞的凤凰;裙板上线刻的花卉山水,刀法细腻,线条灵动,每一处细节都倾注着工匠的心血。门旁八字粉墙上,装饰着泥塑砖雕人物,或神态安详,或眉飞色舞,仿佛在讲述着一个个古老的传说。门前威严的石狮,见证着施家的兴衰荣辱 。
进得门厅,依次是前院、前厅、正院、正厅、后院、后厅。厅堂采用抬梁梁架,院坝方砖铺就,平整而大气;院两旁厢房为穿逗梁架,出檐较宽,既能遮阳挡雨,又为宅院增添了几分古朴的韵味。正厅正面面阔三间,深约七米,高五米有余,为宅院最高建筑,彰显着主人家的不凡气度。整个院落宽敞明净,阳光洒在地面上,映出斑驳的光影,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 。
二房住南院,布局结构与正院几乎一致,不过面积略小,而且是素面示人,不施装饰,虽气势和美观不能与正院媲美,但却有着一种质朴的美感。三房住的北院则又再略小于南院,也别有一番风味。三院之间有前后两条横向通道相连,往来十分方便,仿佛是家族血脉相连的象征。
施家坝不仅有古老的建筑,还有着丰富的人文故事。清光绪时,二房媳妇施幺娘禀承“穷不丢猪,富不丢书”的古训,延师授课,精心教养四个儿子,四子均学业有成各有建树,在当地名噪一时。据说施幺娘去世时,上百桌流水席开了半月之久,足可见她及其一家在当地的名望和善缘。
岁月流转,施家坝也历经沧桑变迁。崇庆县(现崇州市)解放后,施家老宅被政府没收,施家后人被就近迁居他处。此后,这里先后被用作崇庆县农场、示范繁殖农场、原种场等,在不同时期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其间,老宅的建筑也因岁月车轮的滚滚向前而多有改变,南院大门曾遭火灾,北院被拆除,正院也有部分被拆,但即便如此,它依然承载着厚重的历史印记。如今,当地一知名企业对施家老宅进行了恢复和打造,将其升级成一品江山酱酒庄园。古老的宅院由此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与活力,酒文化与历史文化在这里相互交融,碰撞出独特的火花。走进庄园,浓郁的酒香扑鼻而来,让人陶醉其中。在这里,既能品味香醇的美酒,又能感受到施家老宅悠久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施家坝的故事,是一部移民奋斗的史诗,是一个家族兴衰的缩影,更是川西平原历史文化的生动写照。它见证了岁月的沧桑,也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传奇。

作者简介:肖波,男,大学文化,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崇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当过兵,做过战地新闻宣传,退役后仍喜欢码字,有千余篇各类体裁文字散见各级报刊,数十余篇获国家、省、市级奖。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