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
文/舟自横渡
出生于无边
浸淫于辽阔
放浪形骸
在惊涛之中
我脱离了母体
带着有容乃大的基因
畅游苍穹
我看到了无边之边
在我胸中氤氲
太阳系银河系宇宙……
当我装得下一切之时
发现自己多么的小
只有一滴雨水那么大
但是
我愿意
我愿意
落在泛黄的叶子干枯的小草
我愿意成为脱水的鱼儿嘴里
最后一滴
我愿意翻山越岭作你的泪珠
我愿意粉身碎骨砸烂在泥土
板结之中,我愿意
开一朵生命的小花
知砚斋品诗:
舟自横渡的《我愿意》以极具张力的意象和哲学思辨,展现了生命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精神的宏大,最终落脚于自我牺牲与生命延续的主题。
诗歌开篇以“无边”“辽阔”等词构建了宇宙的浩瀚图景,通过“脱离母体”“畅游苍穹”等意象,暗示个体从自然母体中觉醒的过程。当“装得下一切”时却“发现自己多么的小”,这种矛盾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悖论:越是追求无限,越能感知自身的局限。此处与普希金《致大海》中“世界空虚了……现在你还能把我带到哪里?”的迷茫遥相呼应,均体现了对存在本质的叩问。然而,诗人并未止步于此,而是以“一滴雨水”的微小意象,将个体与宇宙的关系转向内在精神的丰盈——渺小中蕴含着无限可能。
后半段通过四个“我愿意”的排比,层层递进地展现奉献精神:从滋润枯萎的草木(“泛黄的叶子”“干枯的小草”),到拯救濒死的生命(“脱水的鱼儿”),再到成为情感的载体(“你的泪珠”),最终以“粉身碎骨”的毁灭换取新生命的绽放。这种从“牺牲”到“重生”的升华,与刘继明《我愿意…》中“以微弱的磷火照亮迷途者”的悲壮情怀不谋而合。尤其“开一朵生命的小花”一句,既呼应了海伦·凯勒笔下“光明”的渴望(如“白色的黑暗”与“心脏剧烈跳动”的生存困境),又将希望寄托于生命的延续。
诗歌采用自由体形式,前半部分以宏大的空间意象(如“太阳系”“宇宙”)营造磅礴气势,后半部分转向具象的微观场景(如“泥土”“小花”),形成从“向外探索”到“向内沉淀”的叙事弧线。这种结构设计与裴多菲《我愿意是激流》中“激流”与“小鱼”的意象对照异曲同工,但本诗更强调牺牲的主动性。此外,“有容乃大”与“一滴雨水”的对比、“无边之边”的悖论式表达,均体现出道家“大巧若拙”的哲学思辨,与《论语》中“士不可不弘毅”的责任感形成互补。
在“板结的泥土”中“开花”的意象,可视为对现实困境的隐喻。资本侵蚀下土地“未被掠夺”的坚守、个体对抗“泛黄”与“干枯”的挣扎,均折射出对物质主义与精神荒芜的批判。诗中“脱离母体”的决绝与“回归泥土”的宿命,暗含了现代人寻找精神原乡的永恒命题,恰如普希金面对大海时“被束缚的心灵”与“自由的呼唤”之间的撕扯。
至此,这首诗以一滴雨水的命运,完成了从宇宙到尘埃、从毁灭到新生的精神闭环。其价值不仅在于意象的瑰丽与哲思的深邃,更在于将个体生命嵌入人类共同的精神谱系——无论是刘继明的“逆行者”、普希金的“自由之海”,还是裴多菲的“激流”,都在不同时空与这首诗形成了灵魂共振。正如诗末那朵“小花”,微小却倔强地昭示:真正的宏大,往往始于对渺小的超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