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点评(总第一期)
✪ 刘文书 《每块石头都是悬崖》
✪ 陈育亚 《春 风》
✪ 沈林成 《地下队列》
01 ✦ 每块石头都是悬崖
□ 刘文书(安徽)
一块是石头
两块是石头,三块还是石头
在血液里,在脊梁上
在隐匿的地方。沉默的石头
每块都是悬崖
悬崖是托起骨头的阶梯
手脚受伤,腿,爬满蚯蚓
抵达,抵达,抵达春的高度
手轻轻一挥,三月便汹涌而来
此时我站在粉团洲上,那些
花草树木水塘老井炊烟
它们扭过头来看我
我挨挨身子挤在他们中间
仿佛回到亲人身边
❂ 诗人简介:
刘文书,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会员,安徽省诗词现代诗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皖风文学》杂志主编。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蚌埠分会会长,作品散见于《诗刊》《诗歌月刊》《安徽文学》《青春》《诗林》《新安晚报》《中国企业报》《中国青年报》《星火》《诗选刋》《三角洲》《奔流》《百花》《江河文学》《中国诗人》《中国汉诗》《天津诗人》等等,歌词《思念是笼中鸟》《经历的风雨都成了故事》《米粒花》《你在南方,我在北方》《亲亲我的长淮卫》等,(其中《思念是笼中鸟》在武汉电视台播出)已全网发行。作品入选《中国诗选》《中国打工诗选》《安徽现代诗选》等多种选本。出版诗集《寻找生命的版本》。
✪ 童年点评:
刘文书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总能给人传递一种疼痛感。这首乡情诗意象玄妙超拔,断句老辣内敛,且不乏草根味,呈现出非同寻常的人生体悟。刘文书的这首诗让我确信,诗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关乎灵魂的哲学。
02 ✦ 春 风
□ 陈育亚(安徽)
相信柔指
裹动了春天
狂起,刮开花蕊
香气飘荡万里
它也刮起残冬的冷意
缝隙的余悸
刮起想逃遁的灰尘
水泥路上的脚印
几片枯叶再也抱不住枝桠
飞入天空去迎接几只燕子回归
风狂起,它那么青春
一眼看天,一眼看地
不把大山看在眼里
它把石头投向大海
似乎也不担心砸伤了港口填平大海
❂ 诗人简介:
陈育亚:安徽省蚌埠市禹会区禹会村人。先后毕业于《安徽省团校》、《安徽广播电视大学》、《蚌埠医科大学》,就职于蚌埠市第二人民医院,曾任团委书记、工会主席、行政科长、党支部书记等职。系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炳烛诗书画联谊会会员、《皖风文学》副主编、医师、助理会计师、经济师、高级政工师。文学爱好者,医务工作者,工作奋斗者,生活思考者,灵魂追求者。在省市刊物上发表诗歌、小说、散文200余篇,多次获奖,发表自制电子书诗集《分界线》、散文集《淮河吟》、中短篇小说集《淮河謡》。
✪ 童年点评:
拥有数十载散文写作功底的陈育亚老师,这两年突然玩命地写起了诗。客观地讲,陈老师的分行汉字起点颇高,审美视野开阔,大有纵横捭阖之势,在当下诗坛实属难能可贵。就这首《春风》来看,着实让受众感应到了诗人“狂起”的灵魂镜像。很显然,“春风”,象征不可驾驭、摧枯拉朽的势能,更彰显出一种非个体意志乃至神性化的东方文化精神。此外,“狂起”的春风与“香气”、“花蕊”还有“青春”联姻,刚柔并济,不立宾主,瞬间导引受众借春风之慧眼,透视生命及人间万象。
03 ✦ 地下队列(原稿)
□ 沈林成(安徽)
父亲的庭院在春雨里
悄悄扩建了版图
青草编织的地毯延伸向
更远的星辰
那些曾与他举杯的战友
此刻正以同样的姿势
排列成新的队列
泥土在他们唇齿间
种植着永不抽芽的问候
风经过时
所有墓碑都在轻轻摇晃
像在整理军装上的星光
而根系在暗处
早已握成温暖的沉默
✦ 地下队列(修改稿)
□ 沈林成(安徽)
父亲的庭院
春雨悄悄扩建版图
草木延伸更远的星辰
曾与他举杯的战友
正以同样姿势站成新的队列
种子在唇齿间发芽
我心怀敬畏向他们深深鞠躬
拥抱一棵树就像拥抱亲人
风经过时
墓碑在轻轻摇晃
我在倾听钢铁发出的声音
❂ 诗人简介:
沈林成, 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会员、安徽省摄影家协会会员、蚌埠市摄影家协会理事、凤凰安徽签约摄影师。始终把镜头对准身边普通百姓、对准家乡;记录百姓日常生活喜怒哀乐,记录家乡变化,风土人情的普通摄影人。作品偶在《中国摄影报》等媒体刊发。
✪ 童年点评:
初识沈林成老师是在2005年。那时,我慕名邀请摄影艺术家、帅气十足的沈老师为我朋友的孩子策划婚礼。沈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打那场婚礼圆满办完之后,我诸事猬集,一天到晚瞎忙活,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几乎与沈老师失联了。昨天一大早,在“皖风文学-涂山诗社微信群”,我不经意间又看见了久违的名字,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沈老师居然还有模有样地捣鼓起了诗。
我向来深信所有艺术都有暗道互通兼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沈林成老师写诗不但很真诚还特有灵悟力。先谈原稿。沈林成老师不愧为玩摄影的高手,他经营画面时不被实景所囿,而是因心造境,首节实境、虚境、幻境“混搭“,立马便让父辈们的“地下队列”稳稳地站上了灵魂高原。第二节诗人以内视角并巧用拟情性意象作铺垫,再次让受众聚焦父辈们“星光”般的形象。
而根系在暗处
早已握成温暖的沉默
这个收尾可谓神来之笔,动词“系”、“握”将该诗的情感空间、语词张力乃至情绪记忆圆融交通,平中见奇,促使受众对生命终极价值深度叩问与省察。
再看二稿。如果用曲径通幽来形容原稿的话,那么二稿无疑属于一剑封喉。从文艺创作心理、文学风格和泛审美文化批评多维视角横截面解剖,二稿呈现三个不容小觑的看点,其一,诗写节奏感和层次感更鲜明。全诗四节,环环相扣,逐层递推,其艺术脉络清晰可辨。其二,诗的语词焊接更凝练,同时,诗的格调、色泽与风姿更能凸显诗人孤绝的人格。其三,诗的靶向性、标的感更集中、更直接。尤其是诗的最后两节——
种子在唇齿间发芽
我心怀敬畏向他们深深鞠躬
拥抱一棵树就像拥抱亲人
风经过时
墓碑在轻轻摇晃
我在倾听钢铁发出的声音
我敢断言,只要稍稍具备文学感应力的人,就定会对这几行文字肃然起敬。
姑且胡侃到这里。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