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贵州作家刘应举老师的佳作《晨间寄语581》「飘舞的剑」(7756辑)

晨间寄语
近年来,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其信息流通、形式和普及,一方面,给人们的生活注入了新的血液与活力。另一方面,对各种事物的看法百种,尤其是专家大师们下的定义或定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给人们莫衷一是的感觉。
当然,任何事物有时兴,就有消亡,有吉利,就有避讳,无可厚非。中国人的道德树立,是以孝文化为根基的。我在前面的作文里说过,老百姓祭祀祭拜先祖,是一种心灵上的结或礼仪。到了清明节,这件事不做就似乎过不去这道坎,是对心灵上尊崇对象的亏欠,是节气提示的自觉行为,这种行为由来已久,是传统传承的结果。
昨日看到了一段读白解说,文理清晰明了,让人耳目一新,并且入木三分。文中首先阐述的是中国孝文化的传承。孝,是不分时间和节点的。由此引伸,对于祭祀和祭拜,是发自内心里的尊崇,想什么时候祭就什么时祭,想在自己可时可段可以进行就拜,不分形式,旨在问心无愧。清明节,是一种节气提示,是揭示众生谨记的一个节点。人在一生中,诸事纷繁,得一件一件地去做、做好。有了节气节点的提示,让人可据可序,有条不紊。文中强调,“清明”的字面意思,也在提示人要活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对先祖先人的孝敬孝道是前提,为什还要去设置这不行那不准呢?文中说,你要是天天祭祀祭拜,先祖先人们在天有知,恐怕也会笑醒来吧。
往后三十年百年千年,所有的人都是看着父辈爷辈怎么样做、就怎么样去做,一直这样上仿下效走过来。讲究的是要做,做了就行,谁家做错了?!现在倒好,专家来个必须,大师来个日子,信谁的?依我看,你几十年怎么做就怎么做,因为你已经对了,不是吗!听你听了几十年的人的,听了别的,反而乱套,对吧。
所谓节气节点,给人早已意识,安排好自己的时日,按照自己家庭里的传承和习惯:外甥打灯笼,照旧。清明节——心诚则灵,不会错[OK][抱拳][爱心][强][合十]!
新的一天,早安!
2025.3.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