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获奖感言
马里呷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各位文学同仁、亲爱的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此刻,站在诗歌梦想的殿堂,我的心潮如同鹭岛的潮汐,澎湃翻涌——既为《天菩萨头顶的火把》与《迪曲一朵云》这两首小诗能获得“盛世华夏”杯的青睐而欣喜,也为能与众多才华横溢的创作者同台而深感荣幸。我是来自四川省凉山州新华书店的诗歌逐梦者马里呷。感谢评委会将这份沉甸甸的殊荣授予我的组诗,这不仅是对一个诗歌创作者的精神加冕,更是对彝族文化在现代诗坛绽放异彩的珍贵认证,让凉山的彝族诗歌在华夏文明的百花园中吐露芬芳。
最后三天,与时间赛跑的创作。坦白说,这次参赛过程犹如跌宕起伏的探索之旅。大赛截稿前三天,我仍在反复推敲这两首诗的结构与意象。
《天菩萨头顶的火把》源自一场跨越千年的精神对话。当我在火把节亲耳听见毕摩吟诵“火把是神灵舌尖跳动的诺苏文字”时,血液中的诗性基因骤然苏醒。这首用现代诗语法重构彝族创世史诗的作品,将“兹兹普乌”的古老传说与“彝海结盟”的红色记忆熔铸为诗行。沉睡千年的六祖分支传说,终于在"烧烬天虫"的铿锵韵脚中涅槃重生。
而《迪曲一朵云》则是游子心中自由与乡愁交织的结晶。当“那拉提草原的云朵”与“故乡的金色燕麦”在诗行间邂逅,祖母讲述的“木乌迪曲”便悄然漫上纸端。我尝试用最素净的语言,为这个关于生死轮回的彝家传说搭建一座云梯,让漂泊的灵魂在诗句中找到归宿,既追逐自由的天空,又安放对故乡的眷恋。
火塘与书卷,在双重文明的河岸摆渡。我生于转转酒的醇香里,长于火塘与书架的间隙中。我的诗行,是《勒俄特依》的古调与汉语典籍的墨香碰撞的火花;是牧羊时仰望的星河,与都市霓虹倒映的微光交织的图腾。
《天菩萨头顶的火把》手稿上,至今沾着去年火把节的篝火余烬。那是去年八月凉山国际火把节,老阿妈将火把传递给我,深情地说:“诗要写得像火把一样,既能照亮山路,也能暖人心窝。”
诗歌于我,从来不只是纸上的分行文字,而是可吟唱、可舞蹈、可燃烧的立体艺术。
从凉山到鹭岛,文明交融的诗意见证。今天,当彝语“迪曲”与汉语“云朵”在鼓浪屿的琴声里相拥,这份奖项已超越文学本身的范畴。它生动诠释着费孝通先生“美美与共”的文明理想,印证着多元文化在华夏文明母体中的和谐共生。就像诗中的火把既能驱赶“古老神话里的妖魔”,也能照亮“新长征路上的索玛花海”。真正的文化自信,是既护佑祖灵栖居的圣山,也拥抱北斗指引的星河。
在此,请允许我以彝族最庄重的待客之礼,向滋养诗魂的土地与人们致敬:感谢伟大祖国为我们构筑多元文化交融的精神家园,让民族文化瑰宝在新时代的春风中竞相绽放;感谢大凉山给予我永不枯竭的灵感源泉,让我在祖辈耕耘的土地上汲取诗意的养分;感谢生命长河中遇见的亲友们,你们的勉励是我笔下流淌的星光,让每一行诗句都有了温暖的归途;感谢大赛组委会以包容的胸襟,让民族诗歌在华夏文明的百花园中粲然绽放,谱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动人篇章。
最后,请允许我用《天菩萨头顶的火把》中的诗句结束今天的发言:“心有火把,仰北斗前行”。愿我们永远保持对文字的神圣敬畏,如同守护火塘不灭的薪火;愿每个创作者都成为文化星空的仰望者,在追寻“诗与远方”的征程上,既做坚守精神原乡的云朵,也成为照亮文明前路的火把。
谢谢大家! 兹莫格尼 卡莎莎!
2025年3月30日
作者简介:马里呷,笔名拉玛云鹤。1975年出生,彝族,四川凉山人,大学本科学历。曾在各种刋物、平台发表《致战友》、《凉山雪峰》、《轮回》、《拉布俄卓的春》、《咏连心桥》、《索玛之恋》等作品。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