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旧上海的丧葬殡仪
王建运
又到“春雨纷纷”的清明季节,也是人们祭奠缅怀先人的日子。旧上海作为远东第一大城市,每年逝者亦不在少数,但上海开埠至租界早期时,市民凡家中故世者,因沪上尚无殡仪馆行业,一般情况下大多是在自己住宅内奠祭逝者。据历史记载:上海最早的殡仪馆是万国殡仪馆,为侨居上海的外国人创办。除此,早些年上海还有各地会馆和公所办的“丙舍”,即专门接待同乡暂停放逝者及灵柩的地方。
上海开埠后,在沪设有“丙舍”的,先后规模较大的有四明公所,拥有宁波路、闸北八字桥、七邑斜桥三处;全皖公所(日暉桥)、江西会馆(小西门大兴街)、江淮公所(普善路)、江宁公所(恒丰路)、舟山会馆(斜桥)、吴江会馆(普善路)、京江公所(方斜路)、海昌公所(海昌路)、普善山庄(普善路),沪上凡横死暴斃无名尸体,大都由该山庄“丙舍”收殓。湖北会馆(高昌庙)、湖南会馆(斜桥)、登瀛公所(江湾镇)、嘉郡会馆(东长治路)、广肇公所(西门斜桥)、潮州会馆(南码头)、潮惠会馆(鲁班路)等近20处左右。
至上世纪30年代初,特别是淞沪战争上海沦为孤岛后,随着人群大量涌入租界,丧葬之事增多殡仪馆也逐步扩建。当时按居住人群分布全市亦达有20家左右,且大多拥有宽敞礼堂供丧家奠祭逝者。这些殡仪馆分别是:上天(延平路181号)、上海(徐家汇路838号)、大华(凯旋路800号)、大众(昌平路990号)、中央(新会路34号)、中国(华山路670号)、白宫(中正西路52号)、永安(陆家浜路711号)、世界(康定路1250号)、安乐(武定路496号)、斜桥(制造局路102/9)、国际(丽园路466号)、国华(唐山路481号)、万安(江苏路211号)、万国(胶州路207号)、乐园(华山路638号)、沪南(云南南路162号)、丽园(丽园路437号)。
旧上海殡仪馆收费分两类,一类是仅限于接殓,为逝者洁身、穿衣、封口、入殓等服务,但须当日出殡移出灵柩。另一类是不能当日入葬的逝者,若时间超逾三日以上(夏季限一日),则需采取注射防腐剂措施,时间越久收费越昂贵,最久可达一年以上,此时若计收“防腐服务费”恐已是天文数字了。
上海向为移民城市,逝者亦大多有“五湖四海”之人,再者旧时逝者入葬讲究落叶归根,那时政府没有“不准异地移送尸体”之规定,故当时沪上无论殡仪馆还是丙舍,均规定“殓后灵柩停放不得逾七天”。此规定上海市及郊区人家尚可,但于外省市丧家执行起来颇难,有的人家还讲究选个“黄道吉日”择期运回原籍,故上述各处不得已又设收费寄柩所,但无奈停放灵柩日积月累,愈来愈多,先还能收取一些费用,时间长了竟也无处可去收费了,有的棺柩竟成“无主之物”,成为沪上当年殡仪馆、丙舍最头痛之累赘。再者,大量灵柩存放于市中心居民密集区域,与民众生活和公共卫生有百弊而无一利。鉴此,1947年4月旧上海卫生局发布条令:限令市区各殡仪馆、丙舍,于10月之前全部迁移至郊区;同时寄柩所亦全部迁出,且严格执行限期停放之规定。
逝者祭奠入殓后就是出殡入葬,上海最早有公墓的地方,居然是位于山东路一处,后逐步有静安寺、虹桥、八仙桥、徐家汇等处的公墓。山东路墓地较小,且居繁华闹市区域,故不久便迁移停办。静安寺公墓在中正中路华山路口处,占地约20余亩。虹桥公墓则在虹桥路番禺路口处,占地近80亩。此三处公墓均为抗战之前上海公共租界公部局所设办。
八仙桥公墓位于普安路56号;徐家汇公墓在徐家汇路646号,各占地10余亩,为法租界公董局所办。随着上海城市的扩建,至民国三十六年(1947)时,此两处公墓即已停办迁移。
除以上外,上海另还浦东、第一两处公办公墓,租界废除后均由上海卫生局殡葬管理所接管。旧时上海遍布四周的还有不少私立墓地,计有28处之多,大多位于城乡结合部与郊区。私立公墓纯以营业盈利为目的,费用浩繁复杂,且规定须定做石碑后方准购墓地,而石碑只能委托对方代购。换言之:对方开什么价你只能照单付费。除此还有“落葬费”“盖板费”“月费”“工人劳条烟酒费”等等,苛刻陋规甚多,可见“趁人之需,赚死人钞票”丑恶习气也是历有传承,而公立设办之公墓,上述苛刻杂规则略许少些。
沪上知名的万国公墓,原先亦为私立公墓,位于虹桥路铁路西首,占地达百余亩,民国三十六年(1947)后收归国有市办。1936年10月19日,文学家和思想家鲁迅先生逝世。22日即在当时沪上规模最大的万国殡仪馆,举行了各界人士隆重悼念鲁迅先生逝世仪式。下午2时许,人们抬着鲁迅先生灵柩,从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出发,送至万国公墓入葬,抬棺人计有巴金、叶圣陶、张天翼、聂绀弩、胡风、萧军等人,当日前来送殡上海各界人士队伍绵延了几十公里。

作者简介:王建运 作协会员,大学本科学历。曾当过知青,后在国家机关工作近40年。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时报》《人民政协报》人《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纪实文章四百余篇,合计六十余万字。曾编辑出版杨浦政协文史资料六辑计一百余万字。曾编辑出版杨浦政协文史资料六辑计一百余万字,其中公开发行《史料撷英》《科学巨擘》两辑。撰写有关反映社情民意的论文,曾分别获得上海市统战政协理论研究会一等奖、二三等奖若干次。著有《撒落在田埂上的青春足迹》《说说政协那些人和事儿》《56个学子在高境 》《浙南名校崛起在瓯江》《古刹新生普净寺》旧上海百业寻踪》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