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
越剧故乡来了孝子
王 建 运
阳春三月,春寒料峭,大地已披上了淡淡的绿意。旅居日本四十余年的老同学A君,风尘仆仆从东瀛抵沪,翌日即邀我陪伴其去浙江嵊州走一趟,问其何故?已交往熟悉多年的老同学却故而不答,给此行留下了一个悬念。
随后在赴浙途中,A君始终怀抱着一个长形状的布包,我俩在火车上落座后他方揭开了此行目的。原来他这次专程赴嵊州越剧博物馆,替他已故母亲了结生前未能拜访越剧故乡之遗愿。他告诉我:母亲生前是个越剧“铁杆粉丝”,且常粉墨登场专饰范派小生。为此,乘国内清明是家家忙着祭奠先人的季节,他带着母亲一幅遗照,虔诚地说“我这次是替妈妈完成生前未实现的遗愿而来”。闻此话,我不由一阵感动,老同学侨居海外多年,生活习性俨然早已是国外习惯,但华人孝顺之心仍丝毫未改变。
下塌当地宾馆已是夜深,但我心情仍没有平静。嵊州地属绍兴地区,亦是全国有名的“孝文化发源地”,一条蜿蜒流淌的曹娥江即是传说“曹娥投江救父”之处。于是,我连续拨打当地媒体电话报料,希望当地记者明日能到场采访。果然,这件可为“中国孝文化”故乡增添正能量的新闻事件,引起了当地媒体的极大兴趣。
越剧博物馆位于嵊州市鹿胎山麓东侧,是一座外表呈淡灰色的仿古建筑,也是全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建筑面积达2253平方米,于1990年10月对外开放。博物馆内设有越剧发展史展览,藏有大量越剧文物珍贵史料,整个展览分三厅一廊,有140多个版面、758幅不同时代越剧名人的生活照和剧照,另有300多件实物,系统而详细反映了越剧发展的源渊,展示了越剧在形成、前行中所经历的风风雨雨的历程。
第二日上午,为表示虔诚之心,A君肩背母亲的遗像与我一路步行。从下塌的宾馆到越剧博物馆约有5公里路程,虽是初春季节但我俩走的气喘嘘嘘,尤其我行至目的地时,已感衣衫湿津津了。当地日报记者早已等候大门口,彼此介绍后我们便开始正式参观。在越剧十姐妹大幅照片前,A君小心翼翼拆开用红绢绸包着的母亲遗像,然后拿着照片站立“范端娟画像”前,嘱我选好角度好好拍几张照片留念。我拍完照片后说“你千里迢迢来此,替母亲向她崇拜的对象说几句话吧”。不料就此这句话,竟触动了A君内心积压多年的悲伤,只见他哽咽抽泣了起来,接着大恸竟说不出来一句话来。此时,再看堂堂1.8米高的A君,悲怆得已是泪满两颊几成了泪人……
此景此情,让当地记者唏嘘不已,周边其他参观的客人也觉得惊讶,待了解此事经过后亦十分感动,纷纷称赞这位远途跋涉而来的海外孝子,说从他的举止看到了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感染力。恢复平静的A君告诉记者:这次专程来嵊州就是为实现母亲生前愿望,让母亲看看越剧的故乡、看看她生前最喜欢的越剧十姐妹。
原来A君母亲是离这不远的宁波人,后嫁到苏州,尽管苏州有评弹闻名于世,但她还是喜爱越剧。后来,她与丈夫到上海工作,申城越剧氛围更浓,他母亲更喜爱越剧了,著名的《红楼梦》《血手印》《西厢记》等越剧唱段张口就能唱,有关越剧十姐妹故事也熟知讲得绘声绘色。A君说“我从小受妈妈熏陶,耳濡目染竟也喜爱上了越剧,旅居日本四十余年,对越剧的爱好居然始终不弃,如金采风演唱《碧玉簪》中“三盖衣”唱段我百听不厌”。
A君母亲退休后,全身心投入到了对越剧的爱好之中,她兴致勃勃召集一群爱好越剧的好姊妹,成立了退休工人业余越剧团,逢年过节就到街道、公园、文化馆及敬老院演出,而A君父亲则拿着摄象机随行拍摄,然后制成光碟赠送给亲朋好友,夫妻两人老有所乐,相伴和谐,其乐无穷。孝顺的A君也时常接母亲去日本居住,但每次母亲却都因想念上海的越剧好姊妹而匆匆要回沪。
A君又动情讲述了此行原由;母亲因酷爱越剧,平时经常念叨要去越剧故乡嵊州看看,但由于A君早年在日本忙于创业而无暇顾及,当时也认为好日子还长着呢,爱笑爱唱越剧的母亲今后肯定有机会来嵊州探望,但谁料一场突如其来的凶险大病降临,2003年他母亲因病医治无效撒手人寰,临终前还一直念叨“真遗憾没去越剧故乡看看”。此事也一直让作为长子的A君感到遗憾和内疚。A君念叨当初没帮母亲实现生前的愿望,成了他心中永远的痛。如今A君本人也到花甲之年,他说“这些年在日本工作已相对减轻,这次从日本回国,终于鼓起勇气赶着清明季节,带母亲来看看越剧故乡了,相信母亲地下若有知,肯定会非常高兴的”。
说到此,憨厚的A君又两眼湿润了,不停地习惯性弯身鞠躬向大家致谦说“不好意思我失态了,我是想妈妈了……”
吾生也晚,清明祭扫亲人亦经历了无数次,但如同A君这样怀抱亲人的遗像,不远千里从他国异乡赶回来,为已故妈妈完成生前愿望的情景,还是头一回遇见。古训云“子欲养而亲不在”,被认为是人生最大的憾事,我们当子女的平时要孝敬父母、陪伴父母,不要父母不在人世了再想起要孝敬赡养老人,这是多么深刻的遗憾和悔恨!我们这些50、60后的人,现在尚还能记得古人的上述教诲,但我们下一代人他们还能因未能在亲人在世时,对老人表达出足够的关爱陪伴的遗憾,从而做出如同A君那样的举止行为来吗?
作者简介:王建运 作协会员,大学本科学历。曾当过知青,后在国家机关工作近40年。在《解放日报》《文汇报》《新民晚报》《联合时报》《人民政协报》人《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纪实文章四百余篇,合计六十余万字。曾编辑出版杨浦政协文史资料六辑计一百余万字,其中公开发行《史料撷英》《科学巨擘》两辑。撰写有关反映社情民意的论文,曾分别获得上海市统战政协理论研究会一等奖、二三等奖若干次。著有《撒落在田埂上的青春足迹》《说说政协那些人和事儿》《56个学子在高境 》《浙南名校崛起在瓯江》《古刹新生普净寺》旧上海百业寻踪》等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