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名字犹如一个标记,也犹如人的面孔,一人一个名字,一人一张面孔,名字有重名重字,面孔除了双胞胎,不会重复。名字伴随人的一生,是别人用来称呼自己的。名字有小名和大名,我的故乡吕梁临县把小名又习惯地说成:‘奶名或乳名”。上学之前用小名,上学之后用大名。长大后我发现人的名字与当时所处的时代和长辈有无文化有着极大的关系。
我国古人起名比现代人有优点,同字辈,一村人一听名字就知长幼,例如我们家族,和父亲同辈的本家叔叔伯伯们,名字中统一带个“恒”字,父亲大名叫“王恒福,叔叔叫:“王恒旺”,伯伯叫“王恒贵”等等。而现在社会上兴起写谱,统一定字辈,但没人跟从了,这实质是一种文化的倒退。
在故乡一带,解放初期生的孩子,父母没文化,生下男孩小名以家禽或生殖器起名,第一胎叫:“蛋蛋”、第二胎叫“二蛋”,依次类推三蛋四蛋;或者第一胎叫“大狗”,第二胎叫“二狗”,再出生的叫三狗四狗……又或者叫“驴驴”、二驴、三驴等。真是五花八门,小名繁多。
生下女孩小名以花草树木起名,诸如:花花、二花、三花……林林、二林、三林等。也有的父母企盼儿女一生食禄有余,冠以米米、豆豆之类的五谷杂粮起小名,这些小名既好笑又通俗,让人一下就记住了。
那年月穷,医药也不发达,妇女们都在家中生孩子,不象现在家家都去医院生,自然成活率不高。后天缺衣少食,夭折率不低,为了能让孩子健康长大,大名有叫“拴住”的,有叫“捆住”的,还有叫“稳住”……有个故乡妇女前三胎都夭折了,为了能让第四胎及以后生的活下来,给第四胎男孩小名叫了个“拦住”,大名叫了个“改成”,意思是改掉以前夭折的厄运,让孩子成人长大。可谓用心良苦。
进入新世纪,社会上新兴起一个给新生儿起名的行业,美其名曰:“教子一艺,不如赐子一名”。为了让孩子将来有个好前程出人头地,有的父母不惜花重金让专业人士给自家孩起名,专业人士就是传说中懂易经,精五术的学者,这类人起名先给孩开八字,看孩子的生辰八字中五行“金木水火土”缺什么,缺什么就补什么,比如缺“木”,起的名字中带“木”的偏旁,若缺水,起的名字中就带“水”的偏旁……依此类推。 我认为历史上名字起得最美的有这些人:秦始皇长子一扶苏,战国末燕人一高渐离,明末清初才女一柳如是,清代词人一纳兰容若,四大才女之一一卓文君,卓文君丈夫一司马相如……这些人的名字名如其人,在有限的生命里做了有意义的事,他(她)们的人生闪闪发光,他(她)们的名字熠熠生辉,是我们后来人学习的榜样。
中国人的名字一般是三个字或者两个字,便于记忆;外国人的名字一长串,实在难记。姓名承载着长辈们对孩子的期待和祝愿,也体现了家长是否有学识,简而言之,姓名就是姓和名字,姓甚名谁,是代表某人的一种符号,虽是一种代称符号,但里面的学问深着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