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用情用功
抒写劳模故事
——读王长新《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高廷伦
不朽功勋,镌刻七十多年的奋斗征程;崇高精神,闪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
前年,我读了张金昌含着泪水写成的《吃亏书记张国忠》一书,近期,我又读了王长新怀揣敬畏之情写成的《把功勋写在大地上--全国劳模张国忠的传奇人生》一书,我对这两本书深有异曲同工之感,作者不同,但同样精彩,都给人一种高山仰止、让人敬畏、让人怀念、让人追思、让人流泪,让人思进、让人感奋,更让人自责、让人内疚、感愧不如,心灵又一次受到深刻的洗礼。
用心把握撰写真字的分寸,使审美品格和价值传递相辅相成。《把功勋写在大地上》,是一部写实的报告文学作品。报告文学是介于新闻报道和小说之间,而又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文体。而劳模题材作品,都以崇高美见长。崇高既是人物的精神品格,又是作品的审美品格。如何把崇高美和面向普通人的价值传递结合起来,是劳模文学面临的重要课题。《把功勋写在大地上》这本书写的是全国劳模张国忠,人物是真的,事实是真的,环境是真的,通书都离不开一个真字。所以,全书都沒有使用夸张的文字,也沒有华丽的辞藻,更沒有过多的意向评论,全书都是情深意笃的叙述,都是啦家常式的语言,读起来,尤如挚手促膝的长谈,步步都有一个慢慢道来之感。平和、亲切、自然,让人在行云流水般的文字中荡漾,一件件,一条条,一丝丝,一缕缕真实动人的事件如数家珍般的琏接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深深地潜入读者的心底,使书中人物、作者、读者情感交融、灵魂碰撞,便在读者的心灵深处雕塑出了一个不忘初心、勤劳俭扑、一心向上、敢于拼搏、自强不息、心中装着党、装着人民、唯独没有装着自己,一生踩着坷垃地,在坷拉地上描绘农村蓝图,为中华大地植松插柳,奋斗不息,流尽最后一滴血汗的,无愧人生的高大形象!
用情构思,一线穿珠的结构,让全书环环相扣,浑然天成。写一篇文章,著一部书,都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结构安排。结构安排如排兵布阵,在战场上是战胜敌人的利器,在文章中不仅是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更是抓住读者的心,俘虏读者的重要手段。《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一书的结构,精心安排,合理布局,共有九章四十一节,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亮点,亮点顺序排列,如一排珍珠,以次闪光,又如无数跳动的音符,弹凑华美的乐章。作者又在每一个节点上用润滑剂般的语词镶嵌,如卯似榫,相吻相合,环环相扣。各个节点中间又以时间为中轴,整篇如金线串珍珠般的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天衣无缝!用“天塌地陷跟党走”开篇,用“他的人生沒有跋”结尾,又如无数珍珠落玉盘,清脆晌亮,掷地有声!“天塌地陷跟党走”的初心不改,在大地上抒写功勋的脚步永不停歇的形象又一次豁然竖起。
用功讲述丰富多彩的故事,用典型人物的高度提升了作品高度。《把功勋写在大地上》书中的全国劳模张国忠,出生于1926年,那是军伐混战的时期,接下来又是八年抗日,他经历和目睹了中华民族黎明前最黑暗的历史阶段。1945年茌平县城解放,大地回春,他又在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的洗礼中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任村自卫队队长,保卫土地改革的胜利果实。1949年至2022年任村党支部(总支、党委)书记,这一干就是73年。73年来,张国忠把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紧紧揣在胸中,甩开膀子,拼命流汗,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用忠心,用血汗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不忘初心使命的光辉形象。
张国忠劳模,终生心中无我,献身人民,时时把群众的落后和饥苦放在心上,为让村集体增效、让村民致富、让群众过上幸福生活,他操碎了心,年年岁岁在坷垃地里摸爬滚打!刮风了,他往地里跑,看看庄稼刮歪了沒有;下雨了,他往地里跑,看看庄稼泡水了沒有;天旱了,他往地里跑,看看机井是否好用,查查水沟是否畅通;谁家盖房搭屋,他去跑前跑后地张罗;谁家房子漏水了,他爬上房顶去修;谁家有人生病了,他去请医送药;救急、扶贫、帮弱从不讲究回报,给人塑造了一个爱民如子、吃亏在前、无私奉献、甘当人梯的高大形象!
张国忠劳模,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土孩子,他生在农村、长在农村、玩在农村、干在农村,以自己的汗水和心血滋养着这片土地,在他身上高度集中了农民的高贵品质,处处闪亮着农民的思想火花!风吹日晒,让他拥有了如大地一般坚韧的灵魂,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智慧和热情。他从不虚假、从不浮夸,一生都用诚实、守信、淳朴的行动诠释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人民、对党、对国家的无限忠诚!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外在,更内化于他的心灵!
张国忠劳模,从不追求物欲享受,不去过那灯红酒绿、喧嚣热闹而又安逸享乐的城市生活。直到老死,他仍住在农村小院的低矮的平顶房里,普通的家具、普通的摆设、普通的衣着、普通的饭食、五谷杂粮、地瓜萝卜、自腌小菜,过着他那过惯了的普通农村人的生活!直到老死,他仍坚守在那片红色热土地上,犹如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帜,风彩靓丽,在伟大与平凡,普通与传奇之间构建起极富于时代特征的叙事,铸就了历史的功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