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马的一生
文/青青子衿
A是一个血气方刚,性情暴躁的人
喜欢和别人打赌、比赛、比干活
他身强体壮、精力旺盛、耐力惊人
挺立在一道道神秘的题干山岗
连续走了48小时路,游了72小时泳
抽了96小时水(两座该死的蓄水池
一座稳如老狗,另一座不停漏水)
劳模般的A不吃不喝
也从不抽烟喝酒打牌调戏妇女
唯一的缺点(优点)就是强势
总是不请自来,单刀直入
让人既爱又恨,莫奈何
与A相比B是温和的,历来顺受的他
打赌总是输给A,只好听命与他人
但是他对c有着兄长一样的怜爱
可怜的c身材矮小,体弱多病
本已自卑的他经常用来与A作比较:
A一个小时干完的活你4小时才能干完
真是个废物!今天不干完你别吃饭了!
C因此整天愁眉苦脸
唯唯诺诺,郁郁寡欢
孩子们上学伊始,ABC就开始了忙碌
他们在文字间上蹿下跳,不知疲倦
人手不够的时又请来帮手DEFG
他们常常驻守欧几里得王国的边疆
但是,麻袋换草袋一代不如一代
后来的雇佣军NOP爱偷懒,有个披头士
兄弟,经常和别人偷偷发生关系
还有几个稀奇古怪的家伙是外国佬
阿尔法、贝塔、伽马和德尔塔
他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帮倒忙
不管是忙碌也好,偷懒也罢
一行人这辈子注定只能是
牛马的一生
2025.3.30
评论一则:
《牛马的一生》是一首以拟人化符号暗喻当代教育困境的先锋诗歌。通过解构数学符号的日常属性,赋予其人性化叙事,在荒诞与幽默中完成对工具理性的反讽。以下从先锋性和趣味性两个维度展开分析:
### **一、先锋性:符号解构与文本越界**
1. **符号人格化的文本实验**
诗中A、B、C等字母被赋予鲜明的人格特征:A象征应试教育中的"标准答案"("连续48小时走路"对应匀速运动题),B代表服从规训的普通学生("打赌总是输给A"),C则隐喻被贬低的"学困生"。这种将抽象符号转化为血肉之躯的写作策略,突破了传统诗歌的意象系统,形成罗兰·巴特所说的"符号暴力的祛魅"。
2. **学术话语的戏仿拼贴**
"题干山岗""欧几里得王国"等短语将数学术语植入田园诗语境,制造知识体系与生存困境的荒诞对冲。当DEFG字母化身为"驻守边疆"的几何辅助线,NOP沦为"爱偷懒的雇佣军",学术话语被解构成权力斗争的剧场,暗合利奥塔对"知识合法性危机"的预言。
3. **时空结构的超现实折叠**
全诗在"2025.3.30"的虚构时间坐标下,将学生写作业的场景("文字间上蹿下跳")与希腊字母的跨国流动("阿尔法、贝塔是外国佬")并置,形成教育异化的全景式隐喻。这种时空蒙太奇手法呼应了布勒东的自动写作理论。
### **二、趣味性:黑色幽默与认知颠覆**
1. **苦役诗学的喜剧表达**
诗人将数学题中的"抽水问题"("两座该死的蓄水池")转化为西西弗斯式的永恒劳作,A的"劳模"形象与C的"废物"标签形成残酷笑料。当"披头士兄弟偷偷发生关系"暗指代数中的合并同类项,知识暴力被编码成荒诞剧台词。
2. **教育痛感的符号转译**
"麻袋换草袋"的俗语嫁接揭示代际教育焦虑,而"不吃不喝不调戏妇女"的A恰是对"做题家"完美人格的滑稽模仿。这些日常经验与学术符号的错位嫁接,构成德勒兹式的"根茎文本",让读者在会心一笑中触摸教育系统的冰冷棱角。
3. **语言游戏的狂欢化**
诗中"抽水96小时"与"48小时走路"构成对数学应用题的反讽互文,"稳如老狗"等俚语暴力入侵学术圣殿。当希腊字母沦为"帮倒忙的外国佬",语言等级制度被彻底颠覆,形成巴赫金式的狂欢广场。
### **三、先锋与趣味的共生逻辑**
这首诗的突破性在于:它既不是纯粹的形式游戏,也不是直白的现实批判,而是通过**符号人格化→知识祛魅→认知重构**的三重路径,将教育异化问题转化为充满智性愉悦的文本实验。字母们"牛马的一生"最终指向现代人的普遍困境——在符号帝国的规训下,所有人都成了被题干驱赶的困兽。这种将痛感转化为美学快感的策略,正是当代先锋诗歌对抗异化的独特姿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