候
文/舟自横渡
渡口。无声
霜花携芦花对饮
竹篙将兰舟搀住
河水凝望
故人杳杳
难道鸥鹭也获悉
上游大桥已通
渡口。欲言
两岸。茫茫
吴仲友读诗:
这首题为《候》的现代诗,以“舟自横渡”为核心意象,通过凝练的语言和富有古典意蕴的意象群,构建出一个时空交错的荒寂渡口图景。诗中“霜花携芦花对饮”将冬日的霜花与秋末的芦花并置,形成季节的错位感,暗示渡口在时间流逝中的永恒孤独。而“竹篙将兰舟搀住”则以拟人化手法,赋予静态的舟楫以动态的扶持关系,呼应了韦应物笔下“野渡无人舟自横”的荒寂意境,却通过“搀住”这一动作创造新的力学美感。这种矛盾修辞与“由静转动”的古典诗法异曲同工,在凝固的画面中注入隐秘的叙事张力。
“上游大桥已通”作为唯一具象的现代性符号,刺破了古典渡口的时空连续性。鸥鹭的“获悉”以超现实笔法暗示自然生灵对人间变迁的感知,与李珣“潮退水平春色暮”的愁绪形成跨时空对话。河水作为凝视主体“凝望故人杳杳”,将空间维度转化为时间容器,恰如《舟次湖口》中“江沙如雪水无声”般,在沉默中积蓄历史回响。
“两岸。茫茫”以极简的句法重构了柳宗元“欸乃一声山水绿”的古典留白,而“欲言”的渡口则让器物获得言说可能,这种物我交融的笔法,既延续了“浮舟清影一灯归”的禅意,又赋予现代诗以装置艺术般的空间感。诗中“兰舟”“竹篙”等意象虽源自《楚辞》的香草美学,却在“大桥”的映照下成为文明嬗变的见证者,实现了对古人以“野渡引申为人生彷徨”的当代转译。
此诗通过古典意象的陌生化重组,在静默与言说的辩证中,完成对传统渡口诗学的致敬与超越。若将“一棹闲愁山水画”视为古典抒情的注脚,那么此诗便是以蒙太奇手法剪辑出的后现代水墨,在桥梁与舟楫的对峙里,书写着文明更迭中的永恒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