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选读(16)
奇人偃师
【译文】
周穆王西行巡狩,越过昆仑山,未到弇(yǎn)山便开始返回。归途中,尚未抵达中原,遇到一位名叫偃师的工匠进献技艺。穆王接见了他,问道:“你有什么本领?”偃师回答:“臣听凭大王考验。但臣已造出一物,请大王先观赏。”穆王说:“明日带来,我与你一同观看。”
次日,偃师拜见穆王。穆王见他身旁有人,问:“与你同来的是谁?”偃师答:“是臣制造的能表演的假人。”穆王细看,那假人行走俯仰,与真人无异。其精巧之处在于:按动下巴便合律歌唱,抬起手来便应节起舞,动作千变万化,随心所欲。穆王以为它是真人,叫宠妃盛姬与侍从一同观赏。
表演将结束时,假人竟眨眼挑逗穆王侍妾。穆王大怒,要杀偃师。偃师惊恐,立刻拆解假人展示:内部以皮革、木头、胶漆、颜料等材料制成,五脏六腑、筋骨毛发一应俱全,组合后又恢复了原状。穆王尝试摘除它的心,假人便不能说话;摘除肝,眼睛便不能看视;摘除肾,双脚便不能行走。穆王这才赞叹道:“人工之巧竟能与自然造化媲美!”命人用副车将偃师载回。
【秋雨堂曰】
《列子·汤问》中“周穆王西巡狩”一段是先秦道家典籍中的著名故事,也应该是中国最早的一篇科幻小说。是我国古人关于机器人制造最早最完美的设想。进人21世纪以来,人类制造出了各式各样的机器人,但还没有一个能够达到列子所设想的完美程度。
偃师所造机械假人几乎以假乱真,引发了穆王对“人造”与“自然创造”界限的思考。列子借此提出人类技艺可以“巧夺天工”的可能性,暗喻人类智慧可模拟自然规律,但本质仍依赖“道”(自然法则)。
故事中的“机器人”设想超前,体现了先秦时期对机械工程的大胆想象。偃师的技艺象征着人类对技术的探索,而穆王的震惊和愤怒则反映了技术可能对伦理和社会秩序的挑战。穆王起初被假人表象迷惑,直至拆解后才明白真相,揭示感官认知的不可靠性,呼应了道家“绝巧弃智” “返璞归真”的思想。与《庄子》“庖丁解牛”等故事呼应,探讨“技进于道”的境界。
“偃师造人”不仅是古代科幻式的奇谈,更是列子对人工、自然与认知关系的深刻思辨。它通过偃师所造机器人的神奇表现,展现了古代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技艺极致追求的精神,体现了对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赞美。
2025.3.30.于秋雨堂
附【原文】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弇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
翌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趋步俯仰,信人也。巧夫顉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
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待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
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
(节选自《列子·汤问第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