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尺石 王晓瑜
从前,有一位痴迷奇石的奇士,名叫孙士奇,字平甫,号石癡居士,生活于万历、天启年间。据民国《莱芜县志·人物志·文苑》载,其人“少负奇气,俊爽有口辨。既为诸生,锐意为古文词,而尤长于诗。与同邑谭生伯、亓静初相友善,唱和无虚日。为诗不假思索,兴之所至,顷刻数百言,一挥而就。其诗如髙山鼓琴,沉思独往;又如林涛忽涌,石梭尽露。徐昌谷、高子业之匹亚也。有《石癡诗集》行世。”
从志书记载来看,孙士奇这位明代莱芜的诗词大家,不仅“俊爽有口辨”,而且“兴之所至,顷刻数百言,一挥而就”,正因为有如此出众的才能,因此,与亓诗教、谭性教等莱芜名宦交情深厚,并且人品诗品受到他们推崇。他的同代好友亓诗教在《石痴居士传》载,其“行义皎然,文学甚优,而且又长于辩论”“性尤嗜石,石所出,虽深山穷谷,人迹罕到,亦必裹粮杖酒,率数苍头徒步往求之,其至以石遇不遇为欣戚焉……”可见,其于世不俗,不仅工于诗文,能言善辩,而且对奇石又是非常地喜爱和钟情。
孙士奇的《石癡诗集》中有一首《七尺石欹为刘润九大兄作》的诗,尤为引人关注,因为孙士奇是痴迷奇石的居士,因此,能入得他法眼,引起他赞叹,并使他为之赋诗的奇石,可以想象这块奇石是多么与众不同。
那么这是一块怎样的奇石呢?孙士奇在诗中进行了细致描写,此诗全文:“菡萏馆中百片石,一片峨峨高七尺。癯峭玲珑色苍碧,何人手抉南山魄。移向君家绿萝宅,主人相石眼常白。此石入手如获璧,树之高砌未题额。乃以斗酒迟佳客,我无嘉名为石册。此石口是石中伯,其余多石皆辟易。不敢雁行甘一掷,石忽点头笑哑哑。明月盘桓云朝夕,君不见,叶公好龙龙绕席,今君好石石儿斥。”
诗人用以上等诗句,分别写出了“七尺石”峨峨高大,奇石的形状、颜色,以及奇石的出处——“南山”,同时,这块奇石在菡萏馆百片石中号称“石中伯”,可知其与众不同凡响,而主人对此石更是“入手如获璧”,就连阅尽天下奇石的石癡居士,观后也是如醉如痴,百般恋恋不舍。
从诗文题目看,这块奇石的主人是刘润九,南孝义村人,为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狐妾》一文中的刘洞九之兄,生于明万历十一年(1583),初任山西榆次县令,后晋升为山西布政司,1614年在家乡南孝义村的孝义河畔修建了刘家花园,园内建有议事的港茶楼、观景凉亭、水上月牙桥和荷花馆,配以奇石假山,花草满园,树木参天,一派花园式建筑风格。诗中的“菡萏馆”就在刘家花园内,而诗中的七尺石,民间传为太古石,高2.6米左右,表面光滑细腻,形态优美。之所称太古石,意思就是说这块石头很古老。其实,按照学界的说法,这两尊石头应属于太湖石,民间太古石的说法可能由太湖石而来。
关于“七尺石”,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相传刘润九与其弟刘洞九、刘涵九平时都非常喜爱奇异怪石,他们在山西任职时收藏颇多。在他们收藏的奇石中,其中有两尊形状尤为奇特,不同凡响,均高约七尺,每块石头上有九十九个孔,巧与润九、洞九、涵九之字暗合,因此视若珍宝。作为传家宝石珍藏于家府,挂袍归乡后始终牵挂于心。刘润九在家乡建港茶楼时,园中唯缺奇石装点,心存遗憾,便与兄弟刘洞九商议,如何把位于山西府邸的传家宝石搬运回来。
刘洞九回家与夫人张玉婧(后世族人称为仙奶奶)说起这件事。夫人说:“这有何难?明天我去把它运回来。”刘洞九听了半信半疑。心想:夫人虽有超人之能,但那石头每尊都有数千斤重,如何能从几千里之外运来?夫人嘱咐他说:“明天夜里三更三鼓,你在莱芜城南汶河岸边的大柳树底下等着,看我怎样搬运石头。不过你千万不要告诉别人,到时更不能乱说话。”
第二天,红日西坠,月出镰钩。刘洞九正要动身去汶河岸边,不巧张道一来请刘洞九去他那里饮酒,他俩是至交好友,刘洞九不好推辞,只好随往。酒酣耳热之时,刘洞九惦记昨天约定的事情,要起身告辞,而张道一却酒兴正浓,不肯放过,刘洞九只得以实相告。张道一原是诙谐之士,闻听有这般奇事,就缠着刘洞九要一块去看看。刘洞九推辞不过,只好答应,再三叮嘱他,到时候千万不要声张,张道一连连应诺。他们二人来到汶河岸边,坐在柳树下静候。三更三鼓时分,只见汶河里远处两簇红灯逆水飘然而来,至近处才看清是红灯簇拥着两尊奇石,前后相距百步之遥,仙奶奶位居中间。每尊怪石有六个身着红衣、手持红灯的仙姑扶持,宛若两朵盛开的红莲,煞是好看。张道一见此情景,又惊又喜。当第一尊奇石刚在港茶楼安放下,他不由自主地喊了一声:“到了!”话音刚落,突然人散灯灭,后边那尊奇石“扑通”一声,沉入汶河水底。第二天,刘洞九一到家,夫人便埋怨他不该轻信别人,以致使一石沉落水底。刘洞九也是后悔不已。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若干年后汶水南移,那尊沉水的石头才又重见天日。更为神奇的是,历经数百年后,这两尊奇石均得以完好保存。原在南孝义港茶楼的一尊,于1987年被泰山管委会征集(当时莱芜属泰安市代管),最初安放在泰安岱庙北门里,底座上标明来自莱芜南孝义,而汶河岸的那一尊曾安放于原莱芜市莱城区政府大院里。这就是流传民间的刘氏太古石的传说。而孙士奇的这首《七尺石欹为刘润九大兄作》,让人们知道了这块奇石传至今日不同寻常的经历,更增添了这块奇石的文化价值。
讲述人:刘振胜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