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平小学》后记
作者:胡斋敏
昨天,见到了老校长雷杏轩老师,他是我邻舍的父亲,几年未见。那天,我几次从门前走过,看到有几个人坐在门口,由于相隔了一段距离,老校长我还认不出,似象又不象。再一次,看着看着,象极了,走过去,是我们的老校长,他老了许多。
仔细辨认,虽然原来胖大的脸形,己经瘦了很多,但那半闭眼笑着的神情,依然如故。那和蔼可亲的身影,又重现在我的眼前。左边坐着雷师母,是雷老师向我介绍的,说比他小二岁,都86岁了,身板还是那样硬朗朗,笑意容容。从她脸上,我看到了她儿子东风的脸形,简直就是一个印模,尖形的长瓜子脸,只是老少皮肤不同罢了,那微笑,让人感受到友好和温暖。
老校长接近90岁,有点耳背,当问到我在做些什么时,我说我写了一点文章。我问,雷老师,你能看得见字吗?能,雷老师说。我正要请教老师,我写的西平小学,还没有让老人鉴别,不知是否有错,走过来的老人一眼就可看出。
他好细地看着我写的文章,一字一句地审视着,似乎他就成了审稿员。他的手,移动的样子,有行动方便的人一样灵活,一点点向上移,有节奏,移的那么准,完全不象老人们那样呆滞,可判断他脑力还很活跃。
终于让他看出来了,说大门口匾是鸢飞鱼躍四个字,右边刻有,江西省修水县西乡西平小学,后面戲台有孔子聖殿。我当时写不出那四个字,他用手指给我勾描出来,我真佩服他的记忆力,鸢是一个不常见的字,他都没忘。并说他是最后健在的老人,其余的人.都走了,他不纠正,恐怕就没人能够指出了。
他兴致勃勃地,谈起当时的西平小学来,说,这是西乡一所有名的学校,学校权力相当大,连当时的乡政府都无权干涉。学校自己有权管理事务,不受外界影响。
学校办得特别出色,出了许许多多的名人志士。他们是最后的49年一届,50年就搬到了白岭吴告(家)。当时的校长是胡风(太清人),教员胡经华(古市),曹兵全(上源),沈子媛(女,沈家排上),工友吴学纯。全校四个班级,(三、四、五、六)在校学生80人左右,全部在校住宿。学生有胡威民(六),雷杏轩(三),雷焕新(四)。学校操场前边有一口塘,还有四棵柳树。
听了老校长一番话,我有很深的感触,尤其鸢飞鱼躍,为什出现在校门口,作为学校的招牌,究竟有何深意?对此,我产生了兴趣。
我觉得“鸢飞鱼躍”用在西平书院的校门招牌上,绝不是随意的选择。它用这样一个成语,传递一种自由、和谐、潜力无限的价值观,这也正是书院想要传递给学生和外界的核心理念。
“鸢飞鱼躍”出自《诗经·大雅·旱麓》,原句是“鸢飞戾天,鱼躍于渊”,意思是鹰在天空翱翔,鱼在水中跃动。是万物各得其所、自由自在的自然景象。这种状态是自然界的理想状态,更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理想追求——每个人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可以看出,当时书院,将这个成语用在校门招牌上,显然是希望传递一种教育理念:这里是一个自由的学术空间,学生可以像鹰和鱼一样,自由地探索、成长。这种象征意义非常契合书院的教育目标——培养独立思考、全面发展的人才。
而书院的任务,就是为他们提供一个足够广阔的空间,这种理念在古代书院中尤为珍贵,因为当时的教育往往更注重规范和统一,而书院却敢于强调个性和自由。而“鸢飞鱼躍”正是这样一个符号,它既体现了书院对传统文化教育的尊重,也展现了书院对教育理想的追求。
“鸢飞鱼躍”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隐喻: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标准化”的人,而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最好的自己。鹰不需要变成鱼,鱼也不需要变成鹰,而自由自在顺应个人的天性,在自己的领域中自由翱翔或躍动。
我认为,这种理念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因材施教”是古代和今人的教育理念,但真正做到却很难。书院却通过“鸢飞鱼躍”这个成语,传达了教育的核心是尊重个体差异,为每个人提供适合的成长环境,而不是试图将所有人塑造成同一个模样。
因此“鸢飞鱼躍”用在西平书院的校门招牌上,是极具深意的选择。它不仅象征自由与和谐,传递了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文化传承的自信,更重要的是,它指出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每个人找到自己的方向,成为最好的自己。这种理念在古代书院中是先进的,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深思。
因此,这所学校虽然消失了,但是这种教育智慧和理念,会更加激发后人,追溯先辈的成功经验,在这块高学府的基石上,建造更加辉煌的高等学府,让后人为之仰慕。
胡斋敏,男,出生于1955年3月。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白岭镇中学,大专,中教高级,退休教师,1985年江西省优秀教师。教学专注,实 践深刻。最近开始写作,有散文,诗歌及教学回忆、论文等创作。《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