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三十二)
作者:乐天(张志江)
●特别声明
1、自第三十二集起,本诗题目订正为“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
2、叙事史诗《七绝·天下为局弈无赢——〈三国演义〉欣赏(一)至(三十二)(未完)、《七绝·裁冰剪雪看吴钩——〈水浒传〉欣赏》系列作品以及署名“乐天(北京)”的所有作品,作者均为(乐天)张志江。
二百六十六
安居平五路⑦
——赵云退曹真
文/乐天(张志江)
不战开怀万仞峰,
休兵悟道三春丽。
空悲霸业得终留,
自笑雄才能几世。

本诗鉴赏
此诗意境深远。
首联“不战开怀”、“休兵悟道”,展现出一种超脱战争、追求精神境界的胸怀。与“万仞峰”、“三春丽”的景象相衬,营造出高远明丽之境。
尾联“空悲”、“自笑”,则流露出对霸业终逝、雄才难久的感慨,蕴含着对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富有哲理与韵味。
二百六十七
安居平五路⑧
——要害奇兵
关张二将伏奇兵,
蜀汉三军虚减灶。
五路衰颜归路惊,
两京旧侣芳樽到。

本诗鉴赏
此诗用典精当。以“关张伏奇兵”、“减灶”等典故,展现蜀汉军事智慧。“五路”、“两京”,拓展空间感。“衰颜”、“归路惊”,营造紧张氛围。“芳樽到”,则在紧张后转为舒缓,形成情绪起伏。全诗语言凝练,通过场景与情感的转换,展现出一种跌宕起伏的艺术效果,颇具韵味。
二百六十八
安居平五路⑨
吴蜀结盟
弃旧休兵续旧盟,
迎新避乱通新好。
乘风破浪得真源,
耀日杨帆遵故道。

本诗鉴赏
此诗语言简洁,表意清晰。前两句以“弃旧”、“迎新”对比,表达对和平友好的追求。后两句“乘风破浪”、“耀日扬帆”,展现积极进取的姿态。“得真源”、“遵故道”,则蕴含对真理与传统的坚守。全诗在内容上有一定深度,在艺术手法上善用对比与意象,营造出一种既求新,又守旧的独特意境。
二百六十九
南中之乱①
——雍闿反叛
簪缨世袭身心傲,
佩绶家传德业贫。
独爱姑苏些子酒,
唯求蜀道霎时春。

本诗鉴赏
此诗运用对比手法。“簪缨世袭”与“德业贫”对比,凸显世族子弟重物质轻品德的现象。“独爱”、“唯求”,则直抒胸臆,暗喻雍闿反叛蜀汉,投靠东吴的行径。作者以“酒”与“春”,象征精神追求,在对世俗的不屑。
二百七十
南中之乱②
——戏弄李严
无知戏谑多狂态,
不识清歌有佞名。
错把佳言淘日月,
休将往事荡精英。

本诗鉴赏
此诗采用对仗工整的近体结构,押平水韵八庚部。首联以对比(无知戏谑/清歌佞名)奠定批判基调;意象叠加(狂态/佞名)强化讽刺力度。尾联运用逆挽修辞(错把/休将),通过意象隐喻(淘日月/荡精英)形成时空对照:“淘日月”喻虚度淬炼,“荡精英”指消解价值,暗含对轻浮世风的哲思。全诗以典故化用(清歌、佞名)构建古典语境,通过平仄交替实现声律和谐,主题上呈现讽喻诗的典型特质——以“狂态”、“佞名”等贬义意象批判肤浅,借“淘”、“荡”等动词,隐喻揭示时光淘洗与价值沉淀的辩证关系,最终达成古典诗学中“美刺”传统的现代转译。中,展现出自身的高雅志趣。
二百七十一
南中之乱③
——杀太守正昂
内外艰难国力衰,
安危潦倒人心乱。
雄藩大梦竟酣歌,
卧镇残魂徒慨叹。

本诗鉴赏
本诗以工整对仗(内外/安危,雄藩/卧镇),构建家国危机图景。意象对比鲜明:"酣歌"(反叛醉生)与"残魂"(太守即蜀政权颓衰),形成精神撕裂。"大梦"与"慨叹",强化虚实张力。用典精当("雄藩"暗指藩镇割据,“卧镇”则指朝廷命官),以"残魂"、"徒"等词奠定悲怆基调。通过时空错位(酣歌之乐与慨叹之哀),揭露末世统治层的麻木与国家机器的崩塌,体现古典诗歌"以哀景写乐情"的批判力度。
二百七十二
南中之乱④
——囚继任太守送吴
空悬晋用风云起,
独泛吴船在镜中。
自觉威仪香易散,
还惊德化韵难终。

本诗鉴赏
此诗采用用典(晋用、吴船)与意象叠加(风云/镜湖),构建虚实相生的时空场域。"香易散"隐喻权威易逝(隐喻),"韵难终"则以通感(德化入韵)突显道德永恒(象征)。对仗工整(空悬/独泛,自觉/还惊),形成"风云起-镜中静"、"威仪散-德化续"的二元张力(结构主义对比)。通过时空跳跃(晋吴古今)与感官转换(视觉→嗅觉→听觉),完成从个体生命体验到文化道统的哲学升华(主题嬗变)。
二百七十三
南中之乱⑤
——吕凯不为所动
数道檄文动甲兵,
搔头筹策遗云鸟。
樽泉玉镜乱敲灯,
漏箭金波争报晓。

本诗鉴赏
此诗以军事意象(檄文、甲兵、筹策、云鸟)与生活意象(樽泉、玉镜、漏箭、金波)交织,运用虚实相生(“动甲兵”为实,“遗云鸟”为虚)、感官通感(“乱敲灯”视听交融)、拟人化(“争报晓”赋予时间动态)等手法。对仗工整(前二句战争叙事,后二句时空转换),通过“动—遗—乱—争”的动词链,构建紧张的时空张力,展现运筹帷幄的谋略与时光流逝的哲思,意象密集而意境浑成,符合古典诗歌“以象写意”的美学特征。
二百七十四
南中之乱⑥
——孟获举兵
巧弄曲躬负寸心,
频催依位缘多难。
趋新献媚断春秋,
恋故争妍抛蜀汉。

本诗鉴赏
此诗运用对仗(首联“巧弄曲躬”对“频催依位”)、用典(“蜀汉”借指家国)等手法,通过“曲躬”、“依位”等动作意象,刻画人物谄媚求荣与被迫屈从的矛盾。尾联“趋新献媚”与“恋故争妍”形成情感张力,以“断春秋”与“抛蜀汉”的历史意象,揭示背叛与忠诚的主题。此诗语言凝练,意象深沉,具咏史怀古诗的悲剧意蕴。
二百七十五南中之乱⑦
——朱褒作乱
牂牁太守人间患,
楚岫诸侯世外仙。
一枕孤寒怜白发,
悲凉落魄入黄泉。

本诗鉴赏
此诗运用对仗工整(牂牁/楚岫,太守/诸侯),以“人间患”与“世外仙”形成时空对照,暗含宦途沉浮之慨。孤寒、白发、黄泉等意象构建衰飒意境,“一枕”、“落魄”,强化生命孤寂感。用典(楚岫神女传说)与直抒结合,借怀古伤今,抒发人生苦短、壮志难酬的悲怆,呈现沉郁顿挫的晚唐遗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