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阅读《繁花深处》的原因
李观森
今年春节期间,我收到了龚文瑞老师赠阅的新书《繁花深处》。阅读以后,感到这是一本很好的散文集。
《繁花深处》题材多样,结构灵活,立意明确,思想深邃。全书辑入80篇文章,是作者生活经历和内心感受的倾诉。正如作者所说:“《繁花深处》是一部行走笔记”,记录了近20年来,行走中的所见所闻和个人思考。这些文字有“对生命的感悟,对生活的感慨,对人生的感叹”。我喜欢阅读《繁花深处》,其主要原因是书中呈现的“真、善、美”的意境:
一、《繁花深处》是作者真情实感的倾诉
再次辑入的代表作《秦淮河上寻桨声》,就是作者内心感受的真实书写。文章以秦淮河上的桨声为讲述载体。从最初读到杜牧《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的诗句和朱自清、俞平伯的同名散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写起,想象中秦淮河是古朴典雅、游人荡桨观景之地。待到2005年实地游览秦淮河时,作者发现难于寻觅想象中的“桨声”“灯影”,代之为商业化的氛围和“霓虹灯的闪烁”。秦淮河的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寻而不见。通过寻找秦淮河上的桨声,作者呼吁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提倡对文化载体的保护。善意地批判了人性的浮躁。其真情实感跃然纸上。
2023年8月,作者陪着岳父岳母又一次游览南京,写作了《金陵寻梦》一文。再次提及文化载体的保护问题。从寻觅秦淮河上的桨声,到寻梦南京城的文化神韵,作者一直在执着地探寻保护文化古迹与建设现代城市的和谐统一之路。
这让我们联想起50年代,“北京老城墙拆毁与反拆毁之争”。梁思成作为建筑学家、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坚决反对拆毁城墙和城门。他和城市规划专家陈占祥提出“梁陈方案”,主张新旧城分开。梁思成的妻子、建筑学家林徽因,以极度激烈的态度反对拆除城墙。她说:“城墙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拆除等于自毁长城!”预言:“今日拆除真古董,明日会建假古董!”
而负责拆除工作的北京市副市长吴晗则认为:“城墙和门楼阻碍交通;功能过时;并且是封建统治的象征,必须拆除!”这一观点得到文化界权威人士郭沫若和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的支持。争论的结果是拆除派的意见被采纳。从上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北京外城墙和16座城门被拆除,仅存正阳门、德胜门少量遗迹。到了2000年,北京市启动永定门等城楼复建工程,印证了梁思成、陈占祥、林徽因等人的预见。复建的古迹虽然很好,但是毕竟不是原貌!
《繁花深处》一书在《倔强的赣州》中,写到了赣州古城墙:“我无数次地走过赣州城的古城墙,每一次我都会陷入一种沉思......今天的古城墙,一半活着,一半死去。20世纪50年代末盲目扩城而死去的那一半,一小段身躯埋在东河大桥的引桥下,大部分城砖拆下后成了几座馆院,或是散落各处成了人家宅基,或是以文物形式躺在冰冷的仓库。至今还活着的那一半,3600米长,迤逦于三江交汇处两侧。”文章接着描写了古城墙“宛如一条昂首的龙”,“显得无比雄性”。作者由此突发奇想:用“倔强”来表达赣州城、赣州人的性格不是非常合适的吗?于是,作者写下了《倔强的赣州》一文。
2000年前后,正是房地产开发鼎盛时期,赣州也在大搞房地产开发。在与贡江平行的赣江路靠江一侧,有数百米江岸正在建房子。紧靠江岸的可就是古城墙呀,这一长条的房子建起来有多么煞风景!我家住在阳明路区政府院内,傍晚常去古城墙散步。眼看着房子一层一层往上长出来,有的已经有三、四层了。突然有一天,工地施工停止了!又过了一些日子,刚建起来的房屋框架拆除了...... 现在,赣江路临江一侧已经种上了树,栽上了花,变成一条长长的休闲花园。这里成为新开发的范围宽广的“江南宋城公园”的一部分。
我不知道是谁规划和批准了在古城墙边开发房地产项目,也不知道是哪些人大胆上书反对这个项目的进行。我敬佩这些勇敢的文物卫士,也称赞倾听民意知错就改的决策者!我们从《繁花深处》卷首的作者简介中,知道龚文瑞老师是“赣州市古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委员会的专家学者应该就是保护古城墙,主张开发“江南宋城公园”的功勋人士。
《繁花深处》的多篇文章都写到对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特色城镇的喜爱和赞扬之情。作者于端午前夕,站在号称“万国建筑群”的黄浦江边,看百舸争流,“未临赣水看竞舟,却近浦江观流舸”,写下《大舸东流入海去》,从龙舟竞渡切入,高度赞扬上海承古启新,海纳百川,改革创新,勇立潮头的精神;作者游苏州,有感于2500年的古城历史悠久,刚柔相济,创作出《黑白苏州》;造访上海松江方塔,为方塔厚重的文化积淀所感动,情思流转,创作了《方塔情思》;作者关注曾经工作过的广东河源江西南昌的人文历史和名人名胜,分别创作了9篇优美的文章;作者行走在北京、内蒙古、山西、河南、山东、辽宁、湖南、云南、四川、江苏、浙江、福建等地,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笔下成文,献给读者。让我们就像和作者一起游览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听到了作者给我们叙说动人的故事。
而最让作者眷恋关注并浓墨书写的是家乡——赣州。作者以《家园厚土》为总题,编入了31篇文章,尽情赞美家乡赣州壮丽山川和人文故事。这一篇又一篇饱含作者对家园厚土炽热真爱的文字,深深感动着读者。
同样让我们读后为之感动的,还有作者充满善良、感恩和孝亲之情的文章。
在《春见》一文中,突遇风雨的母女低头检拾滑落在地的耙耙柑(又名“春见”),从旁路过的老太太赶忙“将手中的伞平移到这对母女的头上,为母女俩遮住风雨”。作者看到这个特写镜头,满怀敬重之情,写下这篇称赞爱与良善的春见故事。
作者称培养自己成长的母校为神圣的净土,感恩尽心教育自己的老师、校长。他为赣州一中120周年校庆所写的《最亿是母校》一文,回顾光荣校史,回忆令人难以忘怀的往事。自己曾回校做过三次文化讲座。校内阳明院曾经是古时“濂溪书院”“阳明书院”旧址。当阳明院辟为“校史馆”后,还采用了“我和赣南师大国学老师马国栋先生共同拟定的对联:’守仁致良知,格物穷天理’。”......
作者在自己的大学母校赣南师大60年校庆时写下《母校摭忆》,回顾了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成长。感恩母校,文末写道:“感谢母校!没有母校,就没有我的今天。母校过去令我尊爱,今天令我尊爱,将来也还令我尊爱。”
《回忆父亲》是作者记录父亲坎坷人生的文章。在讲述了父亲参加创办瑞金大学、创办几所县级医院,深研中兽医,著书立说,为民服务,取得很大成就的故事后,作者认为:“父亲是伟大且值得尊重的......一直影响着我的成长,父亲于我来说有养育之恩,更有培育之恩”。作者追忆点点滴滴的往事,思念悠悠,情真意切,也让读者心生感动。
在《关于南昌》一文中,我们读到了作者对自己身世的描述:“我的故乡本就是南昌......我的血管里奔涌的血百分百是南昌人的成分。我出生在山高水长的赣南......我的灵魂浸染的文化百分百是客家人的成分。”当回忆起儿时跟随母亲回南昌看望外公外婆的印象时,“记得最清楚的细节是外公将刚刚为别人写完家信得来的5分硬币交给我,让我去旁边卖香蕉的水果摊上换了一根香蕉的情景”。然后,就说到了感恩的话题:永远不忘来时的路,铭记前辈的养育之恩......
我们在《祖德流芳,润泽八方》中,还读到了作者陪同岳父岳母及全家,参加福建上杭蛟洋、连城姑田华氏祭祖活动的记事。这让我们了解到作者既是传统文化的研究者,也是传承客家文化的践行者。
二、妙笔生花,文字优美
对于一本书是否好看,需要阅读以后才能知道自己是否喜欢。我读了《繁花深处》以后,感到它的文字优美流畅,叙事简洁明了,人文典故随手拈来,哲思深刻启发共情。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感人至深。 全书虽然各自成篇,有长有短,但是,连续看过之后可以清晰看到作者的人生轨迹、工作经历、行走思考,以及取得的成绩。每篇文章都是笔下生花、令人悦读,并且很是耐读。
以取为书名的《繁花深处》为例,这是一篇赞美上海的短文:作者于阳春三月百花盛开的时节,来到静安雕塑公园。“但见满目繁花,一地锦绣。高大婀娜的樱花树、满地匍匐的郁金香,花枝招展,每一朵花似乎都缀满了诗句,流露倾诉的欲望(拟人修辞)。”上海城市处处繁华,而支持城市繁华的是这座城市的人文精神。接着,作者连用5个“我去过.....”的句式写道(并列排比):“我去过松江古邑......我去过朱家角......我去过许多文化街弄......我去过无数回外滩......我去过咸塘浜,走过严塘桥......”去触摸7000年前良渚文化的脉动;感受朱家角宋代以来的古朴繁华:去了解历史名人给上海注入的力量和无与伦比的厚重与辉煌;去观赏外滩当代中外文明之光交织的绚丽霓虹;去追寻唐代的海岸线,体会上海的历史底蕴厚重如磐。上海“正是在这样一种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外来文化的吸收中,一路繁花一路繁华一路繁荣的......上海城市海纳百川的包容性、创造性、与鲜活力,城市的精气神始终没有变。而这,恰恰就是我钟爱这座城市的理由。”这样生动精到的文字,一气呵成的篇章,令人悦读,堪称美文。
这里,我要特别抒发阅读《南康,南康!》以后的感受。这是作者书写赣州31篇文章中最长的一篇,有3万多字。然而,我一点也不会感觉长,全篇越读越有韵味,越读越激动人心。禁不住从内心发出“写得真好”的感叹!《南康,南康!》讲述的是建设“赣州港”的报告文学。为什么建设赣州港?是因为推进南康家具产业发展的需要。为什么南康会有这种需求?是因为南康人聪明智慧,善于“无中生有”。怎样实现建港目标?是中央、省、市、区,统一认识、合力促成(国家改革开放的春风,《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雨露,人民群众热切盼望,从而形成合力)。2016年10月12日,南康建起了内陆“赣州港”。“这是全国县级市第一个国家一类开放内陆口岸、全国内陆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进口木材直通口岸”。赣州港的建成,特别是“中欧班列”的开通,直接与“一带一路”连接,极大提升赣州及周边地区的开放水平。世界各地的木材运进来,南康的家具运出去。“有中生特”,南康成为全国最大的实木家具生产基地!作者从南康2000多年的人文历史侃侃道来,从南康人的生存环境生存智慧写起,全篇文章思路宽广,结构严谨,文字优美,让人赞叹不已。读了《南康,南康!》,我们从心底由衷称赞:南康,干得漂亮!
三、读自己身边作家的作品倍感亲切
人与人的相遇相识,都是有原因的。这就是俗话说的“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我与文瑞老师1990年代 虽然同在赣州工作却并无交集。直到来了上海,参加赣州市旅沪客家联谊会的活动,共同为撰写一本宣传客家文化的书稿《江西客家语言与文化》时,才相互认识。
交谈之后,方才知道我们之间有许多相似的经历:文瑞老师是学化学专业的,而我是学物理无线电专业,都有当教师的经历;都曾经内退,各自到广东河源、深圳、南昌、上海等地工作的经历;都是跟随在上海工作的子女生活居住,帮助照顾孙辈上学下学;我们都熟悉赣州的街巷古迹,热爱客家文化 ......我还了解到,文瑞老师是知名作家,出版了许多著作。我曾经收到的赠书就有:《客家文化》《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人文赣县》《江南宋城,福寿赣州(乡土教材)》《繁花深处》等。
文瑞老师的作品思路广阔,哲思深刻,叙事清楚,文字优美。书中经常引用历史事件和人文典故。从中可以知道他是一个热爱学习、阅读广泛、记忆极好的人。文如其人,文瑞老师在生活中也是豁达开朗、谈吐实健的人。他不但文采了得,而且办事特别认真负责。在微信联系中,他做到了有问必答、有事必复。这在很多人当中包括我自己都做得不够好。经常是忘记回复,或者延时回复。
去年,我写作了《爱我客家》书稿送去出版。我深知文瑞老师是客家文化研究的专家,诚请他为之作序。其时,他正患眼疾,仍然答应在不赶时间的前提下完成所请。他创作了题为《锄经种字,书颂客家》的序。这是一篇文采飞扬,评价客观的《序》。为《爱我客家》一书增添了光彩。对此,我深为感动。
阅读自己身边熟悉的作家的作品,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有时侯,作者写到自己去过地方的人文故事,就好像说到自己心里去了一样。当读到作者书中阐述的思想观点符合自己所想时,就会在心里直呼:说得好!
我曾在读过《金陵寻梦》一文后,写了一篇读后感:《一篇能引起读者思考的好文章》。其中表达了这种共情感受。如今,我阅读《繁花深处》一书,同样引起我许多回忆与思考。我认为:《繁花深处》确实是一本好书!
四、《繁花深处》有作者的一簇鲜花
作者以繁花来形容当下祖国大地的繁荣昌盛、蒸蒸日上。这是14亿国人改革开放、艰苦奋斗迎来的壮丽图景。通过阅读《繁花深处》,我们可以看见作者奉献的一簇鲜花。在当今“振兴中华,建设国家”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不但要在物质方面大力开发、全面建设我们的国家,而且更要在精神层面开创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纪元。
龚文瑞老师可以说是祖国文化事业的一个勤奋建设者。他的主要贡献在《繁花深处》的“作者简介”中做了介绍。其中,从1999年开始,独著作品29部,合著12部,主编文集9部。显然,文瑞老师当属多产作家。在作品质量方面,有多篇作品入选2006、2007年度《中国精短美文100篇》,2008、2009年度《中国精短美文精选》;散文《秦淮河上寻桨声》《黑白苏州》《油桐花开时》广泛应用于中学语文阅读考题;《井冈情思》获2010年全国红色题材散文大赛第一名。
在赣南日报工作期间,组建赣州市散文学会并任会长。创办《散文视界》并任主编。鼓励和引导更多有志于文学创作事业的人共同前行。文瑞老师2018年定居上海以后,转会上海作家协会,成为上海作协一员。
在养颐弄孙之余,勤奋创作,几乎以每年2部的速度出版著作。录入《繁花深处》的《大舸东流入海去》《山阴路遐想》《方塔情思》《小湾村的春天》《一片明霞破晓烟》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力作。他参加浦东新区作家协会组织的活动,采写报告文学《逐光者,释光者》,介绍了陆家嘴五峰书院经营者王涛的事迹;撰写《有一种芬芳,叫书香》,介绍爱阅读,推广阅读,管理学校图书馆的“最美书香人”赵洁洁。文章在上海的媒体发表,好评如潮,影响巨大。
以这些作品和参加作协活动为标志,文瑞老师已经成为上海文化建设事业中的一员。龚文瑞老师奉献的这簇鲜花,既美丽又清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