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头条]品赏浙江作家童月亮老师的佳作:《前奏曲》「飘舞的剑」(7736辑)

前奏曲
文/童月亮
菌菇生长阴暗角
蜗牛抵触探前方
冲破黑影追光明
黎明之后现阳光
A l 诗评:
《前奏曲》赏析:暗夜独行者的破晓之歌
童月亮的微型诗作《前奏曲》以四行二十八字的极简篇幅,构建出完整的生命觉醒三部曲。诗人选用菌菇与蜗牛这对暗夜共生体,在潮湿的土壤深处展开一场微型史诗。菌丝在腐殖质中编织的地下王国,蜗牛壳上螺旋生长的钙质年轮,共同构成生命在幽暗中的存在宣言。
首联"菌菇生长阴暗角/蜗牛抵触探前方"展现静默生长的生存哲学。菌丝网络在黑暗中构建着隐秘的智慧体系,蜗牛触角在未知中绘制着谨慎的认知地图。这种低到尘埃里的生存姿态,恰是东方文化中"柔弱胜刚强"的现代诠释。菌褶间暗藏的孢子密码与蜗牛黏液留下的银痕,都在书写暗夜生物的生存密码。
转折句"冲破黑影追光明"迸发出惊人的生命动能。当菌柄突破腐殖层的瞬间,当蜗牛壳碾过露珠的刹那,微观世界里的破壳运动产生了原子裂变般的能量。这种冲破不是鲁莽的突围,而是菌丝三年蓄力后的精准破土,是蜗牛黏液软化岩层后的优雅攀升。黑暗在此刻不再是禁锢,而是孕育光明的子宫。
末句"黎明之后现阳光"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诗意飞跃。菌伞在晨光中舒展成微型日晷,蜗牛壳折射出七色光谱,昨夜负重前行的黏液痕迹在阳光下结晶成银河。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白描,更是对生命韧性的礼赞。当第一缕阳光吻上菌盖的瞬间,整个地下的菌丝网络都在发生光合共振,完成从腐生到共生的生态跃迁。
这首微型诗作犹如暗室中的显影液,在显影槽中渐次浮现出生命的底片。诗人以显微镜般的笔触,将地下三厘米的微观革命上升到生命哲学的高度。那些被忽视的角落生物,在此成为照亮存在本质的发光体,证明真正的光明往往诞生在最深邃的黑暗褶皱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