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茶楼 王晓瑜
传说刘氏十世祖刘润九(刘澄渭)、刘洞九(刘澄淇)、刘涵九(刘澄湚)三兄弟分居于南孝义、孝义楼和刘陈家峪村。刘氏家族人多事繁,时常需聚首商议,刘澄渭便萌生了建个议事之所的想法。按照方便相聚、尊重长支的原则,地点选在了三村皆能目之所及之处,即今南孝义社区西的孝义河西岸,建造港茶楼。
在此过程中,刘润九负责设计备料施工等,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在孝义河西岸建私人花园一座,工程浩大,包括港茶楼、太古石、大石牛槽、亭子、花岭、泉水、月牙桥等,是花园式建筑。其中,港茶楼为条石镶角、黑砖青瓦的二层楼。
为什么取名“港茶楼”?一是,刘氏仁美祖先从安徽凤阳来齐地做官,元末时期因战乱隐居莱芜茶峪庄,后迁居港里庄,该楼取两个村庄的一个字,以示不忘祖根;二是,该楼居于孝义河与莲河交汇处的黑龙潭附近的港口,站在楼上,就能前览南孝义,北望孝义楼,南望刘陈家峪;三是,兄弟家族聚会,可以品茶议事、登楼赏月。该楼飞檐斗拱,五脊六兽,室内雕梁画栋,甚是巍峨壮观。一楼白石铺地,二楼方砖铺成,名人字画疏密得当,桌椅条櫈井然有序。楼上四面开大窗,取“无规矩不成方圆”之意,南北成方,东西为圆,视野开阔。推窗瞭望:东有九顶盘龙山郁郁葱葱,北有万福山巨石指天,南望莲花山峰峦绰约,西临八宝凤凰城。楼下不远处绿水一潭深不可测,龟卧水底,鱼跃波起,花园内亭台长廊,小桥流水,曲径通幽,垂柳依依,花山一座,藤覆蔓盖,繁花点点。
关于南孝义港茶楼的奇闻轶事,有一段关于仙奶奶张玉婧的传说。相传,刘氏三兄弟告老还乡后,闲暇日多,常聚于港茶楼内园间,畅谈奇闻轶事治家之道。高兴之余相恨日短。吃饭时节,开始三家轮流供饭,多有不便。每见下人汗流满面奔忙往返,主人总觉于心不安。刘洞九与仙奶奶谈及此事,仙奶奶一语解难说:“老爷们茶楼议事,何不借水行舟,酒菜水传。”刘洞九开始不解,仙奶奶便如此这般说了一遍,只见仙奶奶拔下头上银簪一划,龙崮河改道至村边,而原流经郭家庄村边的河道水量骤减,后人称为“老水道”。于是,港茶楼花园内桥下挂起一排铜铃,在孝义楼做好饭菜置于船盘之上,放到河中水上,顺流而下,流经桥下碰铃作响,人们便端菜上桌,菜尚温热,方便快捷。
从此之后,凡兄弟聚会待客,饮酒之中又添了别样一番情趣。酒酣兴浓谈锋更健,常至明月升天。故港茶楼也称“酣谈馆”。
讲述人 :刘秀声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