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义楼的传说 王晓瑜
莱芜区鹏泉街道孝义楼传说很多,最有名的是刘洞九和仙奶奶之间的故事。刘洞九即孝义楼刘氏第十世祖刘澄淇,字洞九,号筠叟,廪贡任山西汾州府通判、督粮官。仙奶奶,名张玉婧,汾州府前任张公之女,刘洞九之妾。自刘洞九将张玉婧纳为妾,发生在他们之间的奇闻轶事连续不断。
宝葫芦传说:孝义楼远近闻名的宝葫芦传说就是由仙奶奶绾成。宝葫芦高0.32米,若展开高0.92米,把长0.70米,头长0.22米。葫芦茎上端直径0.03米,绕得似“8”字型。葫芦头直径0.17米,穿过第二个把圈(把圈内直径0.08米)中下垂形成的。此宝历经沧桑,珍藏至今400年来仍完好如初。宝葫芦主要有四种传说:
之一:刘洞九和张玉婧婚后回家,即现在的济南市莱芜区鹏泉街道孝义楼村祭祖。时值盛夏,为防暑,家中喜宴设在户外勺葫芦棚下,在饮酒中张玉婧起身劝酒,不料下垂的勺葫芦碰在她的头上,她当场羞红了脸。喜宴结束后,刘洞九与张玉婧坐在葫芦棚下喝茶聊天。刘洞九指着碰着张玉婧头的葫芦说:“这个勺葫芦没长眼,如果长着眼它就把你的头来闪,免得你在众人面前羞红了脸……”刘洞九本是一句开玩笑的话,他刚说完,只见葫芦自行绾成上述表述的形状。
之二:在山西汾州府,盛夏时节,居室庭院的葫芦架,茎繁叶茂,硕果累累。一日,刘洞九邀同乡好友张道一,到家做客,酒过三巡,兴致大发,张道一笑曰:“久闻嫂夫人貌美,且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何不出来见见?”张玉婧闻声嬉曰:“想见不难,不过只能看个半身。不知大人愿看上半身还是下半身?”旧时裹足,贵在“三寸金莲”,张亦颇善此道,便要看下半身,于是张玉婧坐在葫芦架上,以叶遮掩上半身,垂下“双足”任其观看,其双手闲来无事,拿起葫芦来玩耍,将一葫芦绾成了开头表述的样子,之后张道一害了40天的恶眼。
之三:在刘洞九宅院内的葫芦架下,下垂三尺有余的勺葫芦,一次刘洞九出门未留神,脑袋与勺葫芦撞个正面,顿时起了个大包,甚为不快,张玉婧见状笑曰:“为妻愿为大人消气。”顺手将勺葫芦上绾,待看时便成现在形状。刘洞九转怒为喜,连声称“妙”。后来刘洞九返回故里,将宝葫芦一并带回孝义楼。
之四:刘洞九与张玉婧小酌时,刘洞九思念家中美酒,张玉婧旋即出门,不时即返,刘洞九出门一看,竟然是家藏美酒瓮头春,惊愕不已,疑惑她这么短时间怎么能来回千里。张玉婧见刘洞九心存疑惑,说:“为证此事,我已将孝义楼家中院内葫芦棚下一长勺葫芦绾一无丝扣,家中来人可问。”葫芦成熟后,精心摘下,细细端详,活脱脱一尊慈眉善目的端坐佛像。自此,众人都称张玉婧为“仙奶奶”。
据考,“宝葫芦”的质地与自然长成的葫芦完全一样。但成因却一直是个谜,因为葫芦在生长期是脆的,一绾即折,又怎能环绕两周,且做得如此和谐匀称?
关于宝葫芦传说,后人有多种述评:
民国二十四年(1935)莱芜县志是这样描述的:“佛像葫芦,系长柄葫芦,将其柄盘曲穿折,状为小佛趺坐,瓢头作佛台,柄作佛像也,为其后裔保存”。佛像通高三十二公分,佛台高二十公分,佛身系用长七十公分的勺柄绾成“8”字形,勺把作佛头,从正面看佛像端坐逼真,从反面观则呈现为一个姿态优美的“大”字。据说早年葫芦摘下后仍可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颜色,颇有灵气,能祛灾辟邪,呼风唤雨,保平佑安。境内早年就流传着某村火烧连营,人不能灭,请去宝葫芦,刹那间灰飞烟灭,普渡众生之说。足遍华夏闻博识广的著名书法家武中奇先生观后惊叹其形之妙,成因之谜,当即挥笔题写:“明代廉仕刘洞九,天赐仙配张玉婧,留得仙气在人间。”
楣豆秧拐杖传说:刘洞九辞官后,仙奶奶随其回到孝义楼过起了田园生活,亲自种植瓜果蔬菜,凡是经过仙奶奶之手的苗木,无不茎壮果硕异于平常。本是缠杖而生的楣豆秧却能直立向上。秋后,霜降叶枯,豆秧粗如擀面杖,坚如檀木,叶柄处结节突起处,似龙鳞排列有序。挖出后根须完好,形如龙头,略加修整,依照刘洞九的身材做成龙头拐杖一柄。晚年刘洞九,童颜鹤发,长须飘胸,时常手抱葫芦,倚仗而行,似神若仙。拐杖传至今日,色若红漆,油亮光泽,触地铿锵有声。
茄瓢传说:刘洞九挚友张道一告老还乡后,在九顶雅鹿山开馆授徒。一年冬天,做客孝义楼,因听闻张玉婧仙术过人,故意要求刘洞九以一盘红烧茄子作为招待的菜肴,想以此难为仙奶奶。深冬季节,大雪盖地,仙奶奶却不慌不忙在园中茄棵之上摘得茄子一个,此茄子形状硕大如葫芦,皮色紫红,光鲜无比。但壳硬如木,刀砍不入,仙奶奶着一锯锯开,取瓤红烧,香嫩可口,茄皮成瓢。据传用茄瓢取粮,粮不见少,茄瓢挖面,面不见舍。
此外,孝义楼还有石浴池、王碌碡等珍物仍在,很多植物专家专门研究考证,尚无恰当结论。
刘洞九寿终前,仙奶奶已先知,执意离去。2014年,莱芜高新区在孝义河湿地公园建设了刘洞九和张玉婧的铜像,真切应验了仙奶奶当时离去时说的“待到灯头朝了下,铁丝会说话,众人一口锅里摸勺子之时”再回来,继续庇佑她的后人。
讲述人:刘伟广
王晓瑜,法学学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省散文学会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副会长,黄河文化传承发展促进会副会长,济南市莱芜区散文学会副会长,莱芜区诗词楹联协会顾问,莱芜区家庭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讲师,凤城高级中学凤鸣文学社顾问。山东省散文学会优秀会员,济南市诚信建设促进会宣传工作先进个人,都市头条2023度十大散文家,莱芜区表现突出文化志愿者,出版散文集《杏坛拾穗》、长篇报告文学《拓荒者的足迹》《人与海》《尚金花》等,曾在《时代文学》《黄河文艺》《齐鲁晚报》《职工天地》《工人日报》《齐鲁文学》等报刊发表作品。报告文学《山城起舞金凤来》《拓荒者的足迹》分别荣获山东省、莱芜市“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文学征文奖等奖项,长篇报告文学《人与海》入选2022年度青岛市文艺精品扶持项目,同时入选山东省委宣传部“齐鲁文艺高峰计划”重点项目,入选2024年自然资源优秀图书项目,2024年短篇报告文学作品获“谁不说俺家乡好”采风创作一等奖,散文《香山牡丹》》被中国作家网选为推荐阅读文章,散文《我的父亲》获首届吴伯箫散文奖,另有多篇文章或被编入不同文集,或被评为多种奖项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