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主人公简介
葛振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本人多次参加全国历史教材研讨会、高考研讨会、教育学术交流会和高考阅卷工作。1995年和1996年暑期,两次参加陕西省高考阅卷。1998年10月,担任首次陕西省“现代技术教育”课题研究,经过三年的实验和研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2001年7月,写出了“结题报告”,经省专家委员会验审,授予榆林市第一中学“现代技术实验学校”。2003年曾参加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的“首届中国教育创新论坛”,2006年又参加了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国教育家大会”。有几篇教育教学研究论文及一些学术观点,曾得到一些历史专家们的高度评价。本人业绩,已被收入《中华优秀人物大典》(第139页)、《世界优秀专家人才名典》(中华卷.第三卷.204页)、《中国知名专家学者辞典》(网络版第二卷)、《共和国精英档案》(该书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国家博物馆、国家图书馆、中国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东方之子》、《中国当代思想经典》、《新中国60年突出贡献人物总览》(第278页)、《子洲中学校志》、《走出家乡的子洲人》(第196页)、《子洲县志》(修订版:人物录和艺文编,第1161和1399页)、《中国时代文艺家名典》(第486页)、《中国散文诗作家大辞典》、《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大辞典》、《葛姓当代名人录》(网络版.教育专家类)、《中华姓氏文化名人辞海》(首卷第496页)、《中国文化传承功勋人物志》等书中。
三十多年来,教学余暇,勤于笔耕,创作杂文、随笔、诗歌、散文等200多篇。近年来,有十几篇杂文、散文、诗歌在《散文选刊》、《经典美文》、《中华活页文选》、《海外文摘》、《语文报》等国家和省级各类报刊上发表或转载,也经常在市、县级报刊《榆林日报》、《陕北》、《陕北文学》、《榆林新青年》、《榆林文化》以及《榆林文艺》、《米》、《西部三边》、《陕北文化》等杂志上发表作品。有十几篇散文和诗歌获奖,并被收入《文苑奇葩》、《放飞朝阳》、《乐山杯全国文学艺术优秀作品集》、《2006年度优秀散文选》、《2008年度诗歌精选》、《全国散文作家精品集》、《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文库》等书中。2004年出版个人文集------《犁痕》。2009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征文大赛”中,“塞北的秋”一文,荣获一等奖。2010年4月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时代文艺家表彰大会”,并授予“全国时代文艺家”称号。2011年4月,散文“陕北报春树”获“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并邀到北京出席“颁奖典礼”。2011年11月25日出席北京召开的“中国散文年会”,散文“塞北的秋”荣获“2011年度中国散文年会”评选“二等奖”,“2011年度中国最佳散文”全国读者投票中,根据所得票数在180多名散文作者排名中位居33位。2011年12月,“塞北的秋”,获“榆阳区首届文学作品评选”一等奖。2011年《散文选刊》第12期刊发;2012年,被国家一级名刊“中华活页文选”(中学生课外读物——初一版)第6期转载;2013年又被刊登在“美文欣赏”(配图)之中;2014年《语文报》第44期转载,为唐代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助读,在“拓展迁移”栏目下刊登,并列出四个问题对比提问,又附标准答案;2014年2月被评为“特等”奖,并收入《中国当代作家书画家代表作文库》(2013年卷);2016年6月被《榆阳文库》(散文卷)收录。此文“塞北的秋”,后来渐而成为本人的一篇代表作,在许多网站和杂志上不断选登、转载,特别是“语文报”(初二版)和“中国论文网”、八大“花枝”等网络和刊物中同名人的作品排在一起刊登,从此文中提出几个问题让读者回答并附有标准答案。同时,也被一些中学语文试卷“阅读”题中选用。2017年,被“经典美文朗读”情感故事在线收听--喜马拉雅FM选入(排列第八)。
本人论文《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初探》、《略述高中历史教学中电教媒体的运用》和散文《塞北的秋》等三篇,被重庆大学图书馆馆藏;散文《塞北的秋》,也被“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藏。
(上图为文中主人公葛振东)
梨 痕
文/惠诗钦
您是父亲的朋友,是我的高中班主任。记得那时,您总是双胛撑住桌面,弓着腰站在三尺讲台上,为我们讲课。您是一位出色的历史老师,您曾经带出过好几个清华、北大学生,在整个榆林市也是享誉盛名的。
中年的您,有陕北汉子浓重的盛气,也有细腻婉约的文笔。我不知道您与家父相识是不是通过文字,只是记得高三那年,父亲的书架上多了一本您的著作——《犁痕》。
那时候,我捧着这本凝结了您所有心血的厚重的书,一遍一遍地翻看,静下来梳理文字内容的时候,眼前依稀看到的就是那铭刻在黄土地上的一道一道的犁痕。
那个暑假,我深深地惭愧着,没有成为您众多优秀毕业生中的一名,觉得自己辜负了您深深的期许。然而,您却成为我心中的骄傲,成为我向外界炫耀的“资本”之一,我向很多文友推荐着您的作品、您的故事,骄傲地向人们说您是我的恩师。
接下来的一次见面,是大二的暑假。我从西安回来,对父亲说出了想见一见您的愿望。那时候,我已经在大学闯出了一番天地,觉得终于有勇气面对您。那一次,我们两家人围着圆桌坐在一起,谈得最多的还是子女的教育。我清楚地记得您点评了我的成长,那句话,我记在了当天的日记里,时不时还会拿出来再读。
“几乎所有人都渴望能有一个好的起点,然而大多数人却遗忘了人生的每一刻都可能是个新的起点,问题在于你付出了什么,收获了什么,你是如何为自己的未来铺就起点的。”您的话,这些年来,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学业或事业遇到困难的时候,忍不住要抱怨几句过去的基础打得不够踏实,但每每想起您的嘱托,我似乎就能从手头的任务里分解出无限的动力。认真踏实地做好自己面前的工作,比什么都强,对于未来而言,现在的任何付出都是在默默地铺着路,做着指引。
前段时间,我向父亲提出想拜访您,告诉您我的现状博您开心的愿望。然而,父亲沉默了一会儿,表情沉重地对我说起了您的现状——葛老师生病了,很严重,现在自己走路都很困难,说话时口齿不清。我听得出,父亲刻意避开了“瘫痪”这个学术性很强的名词,然而我的泪却在闻讯的那一刻,彻底决堤。
在我的印象里,您是那个穿着得体,经常把头发一丝不乱地梳到脑后的葛老师;您是那个谈笑风生、时而严厉、时而温情的一中超级教师;您是那个我们背地里议论最多、赞誉最多的课堂气氛一级棒的“麻辣”班主任;您是父亲众多文友中少数的笔触细腻、能集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作家。
如果要为这些印象打一个标签,我希望并且唯一希望的一个修饰词就是“永远”。
又过了一段时间,也就是您这次邀约父亲的时候,恰逢九月,教师节前期。我想您一定是想为自己过一个节日了。这个节日本来应该由我这样的学生主动提出来为您庆祝的。然而,我实在没有勇气面对,我怕见到您的一刻,泪水就已滂沱。或许是我还没有长大,或许是我仍希望生活能给予我们永远的美好,我实在难以说服自己迈出去看望您的步伐,我实在难以接受上天给予所有在我生命里重要的人坎坷的命运。那么多的不幸,实在是我不愿看到、不忍看到的。
老师,请您在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能原谅您这个没有“良心”的学生。她有过和您一样多舛的命运,却正在如您一样用心地培育着自己的人生,深一脚浅一脚地在现实的生活中艰难前行,为生命筑一道犁痕。愿您安康,快乐——这是作为您的学生,唯一的心愿。


作者简介
惠诗钦,女,祖籍陕西清涧,有诗文发表于《人民文学》(英文版)《诗刊》《诗选刊》《诗潮》等,著有诗歌集《比喻练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