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露彩:马学林十三首藏头诗中的靳虹艺术人格与美学精神撰文/马彦
(2025年3月27日)
在中国传统诗歌艺术的宝库中,藏头诗以其独特的结构形式和含蓄的表达方式,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青睐。这种将特定信息隐秘嵌入诗行首字的创作手法,既考验诗人的文字驾驭能力,又赋予诗歌以额外的解读维度。马学林先生创作的十三首赞颂宁夏美女画家靳虹的七绝藏头诗,不仅延续了这一古老诗体的艺术传统,更通过精妙的文字建构,全方位展现了靳虹作为艺术家的多重面向。这些诗作如十三面棱镜,每一首都折射出靳虹艺术人格的不同光彩,共同组成了一幅立体而饱满的艺术家精神肖像。
藏头诗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着悠久的传统。据考证,最早的藏头诗可追溯至汉代,而到了唐宋时期,这种诗体已经发展成熟,被广泛应用于抒情、言志乃至政治隐喻中。苏轼、黄庭坚等大家均有藏头诗传世。马学林这组当代藏头诗的独特之处在于,他以序列化的方式创作十三首作品,每首聚焦靳虹艺术人生的一个侧面,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艺术家赞"。这种规模化的藏头诗创作在当代诗坛实属罕见,体现了诗人对表现对象的深刻理解与高度敬意。
从内容结构看,这十三首藏头诗可分为三大类:第一类是直接描述靳虹的身份特质,如《宁夏美女》《画家靳虹》;第二类是评价其艺术造诣,如《德艺双馨》《妙笔生辉》《丹青妙手》;第三类是赞美其画作特色,如《墨彩流芳》《画韵悠长》《意境天成》等。这种分类并非绝对,各类之间内容互有渗透,但大体构成了从外在身份到内在艺术特质,再到具体作品风格的递进式认知路径。马学林通过这种精心设计的结构,引领读者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走进靳虹的艺术世界。
在《宁夏美女》一诗中,"【宁】安幸福貌如仙,【夏】热冬凉健体先"两句,巧妙地将宁夏地域特色与靳虹的个人气质融为一体。宁夏的安宁祥和与四季分明的气候特点,成为孕育这位美女画家的自然人文背景。 而"【美】艳温柔都可爱,【女】人卓越万民宣"则从外在美过渡到内在卓越,暗示靳虹并非徒有其表,而是才貌双全的艺术家。马学林在此突破了传统对"美女"的狭隘定义,赋予其才华与成就的内涵,体现了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完整形象。
《画家靳虹》一诗则更直接切入艺术主题:"【画】风雅韵万民夸【家】有良公养育花"。前句写其画作广受赞誉,后句写家庭支持对其成长的重要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靳】道书山勤是路,【虹】杠起舞美奇葩"中双关的运用。"靳道"既可解为靳氏之道,也可谐音"尽道",暗示其在艺术道路上竭尽全力;"虹杠"既是靳虹名字的拆分,又构成"彩虹横跨"的壮美意象,寓意其艺术如彩虹般绚丽多彩。这种姓名的诗意拆解与重构,展现了马学林高超的文字游戏能力。
评价靳虹艺术造诣的几首诗中,《德艺双馨》强调其人格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德】高勇毅九州宣,【艺】术辉煌卓越连"。在中国传统艺术观念中,"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术家的道德修养被视为创作的根本。马学林将靳虹的"德"置于"艺"之前,正是对这一传统的继承,也暗示了靳虹艺术成就的道德基础。《妙笔生辉》则聚焦创作过程:"【妙】手冲天勇毅坚,【笔】锋犀利谱诗篇",将绘画比作写诗,体现了中国书画同源的美学观念。画家之手被赋予"冲天"的志向和"勇毅"的品质,其笔锋如文人写诗般"犀利",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一位具有文人画家气质的女性艺术家形象。
《丹青妙手》一诗中的"【丹】心一片照神州,【青】紫黄蓝色彩优",将"丹青"这一传统绘画代称拆解后赋予新意。"丹心"象征赤诚的艺术热忱,"青紫黄蓝"则概括了绘画色彩的丰富性。这种对传统词汇的创新运用,既尊重了文化根脉,又注入了当代解读,体现了马学林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平衡能力。《笔触传神》中"【笔】墨情深闪耀光,【触】山碰水每天忙",则生动描绘了靳虹勤奋创作的状态,笔墨被拟人化为有情感的存在,与自然山水亲密互动,暗示其画作充满生命力。
在赞美靳虹画作特色的诗篇中,《墨彩流芳》的"【墨】纸馨香万众歌,【彩】飘舞动赞诗多"捕捉了中国画墨彩交融的美学特质。墨与彩不再只是绘画材料,而成为可以"馨香"、"飘舞"的审美主体,这种通感修辞强化了画作的艺术感染力。《画韵悠长》则强调其作品的生命力:"【悠】久辉煌民赞颂,【长】时闪耀已超前",指出靳虹画作不仅当下受到赞誉,更具备穿越时间的艺术价值,这种评价对于一位当代画家而言无疑是极高的肯定。
《意境天成》一诗体现了对中国画最高美学追求的理解:"【意】气恢宏万众宣,【境】园锦绣大山仙"。中国画讲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靳虹的作品显然达到了主观情意与客观景物的天然契合,创造出令人赞叹的艺术意境。马学林用"大山仙"这样的意象,将靳虹的画境提升至超凡脱俗的境界,与传统的"天人合一"艺术理想相呼应。《灵韵入卷》则突出了地域特色:"【灵】洲历史铸辉煌,【韵】味芬芳散放香",灵武市的历史文化成为靳虹艺术创作的滋养,其画作中散发着独特的地域韵味。
《色舞飞扬》与《彩绘惊鸿》两首诗不约而同地强调了色彩在靳虹画作中的重要性。"【色】美奇葩万众宣,【舞】歌笑语貌如仙"、"【彩】红笔画映蓝天,【绘】出辉煌卓越宣",这些诗句中的色彩已超越视觉范畴,成为可以"舞"、可以"歌"、可以"映蓝天"的活体存在。马学林通过这些动态描写,将二维画面转化为充满律动的三维空间,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靳虹画作的绚丽多彩。特别是"惊鸿"意象的运用,既暗含靳虹之名,又借用曹植《洛神赋》"翩若惊鸿"的典故,赋予其画作以古典美的神韵。
最后一首《绘心映月》作为收束,回归到艺术家整体形象:"【画】出山河锦绣篇,【家】乡瞩目赞歌宣"。靳虹的绘画成就不再仅属于个人,而成为家乡的骄傲。结尾"【虹】彩飞飘永向前"既是对靳虹名字的诗意诠释,也是对其艺术道路的美好祝愿,彩虹意象象征着风雨之后的绚烂,暗示艺术家历经磨练终获成就的人生历程。
马学林这十三首藏头诗在艺术手法上呈现出鲜明的特色。每首诗严格遵循七绝格律,平仄协调,押韵精准,体现了深厚的传统诗词功底。藏头字的处理自然流畅,毫无生硬之感,展现了诗人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在语言运用上,马学林既采用"貌如仙""万民宣"等典雅词汇保持古典韵味,又融入"卓越""辉煌"等现代评价用语,使诗作兼具传统形式与现代气息。意象选择上,诗人巧妙地将宁夏地域特色、中国画美学特质与靳虹个人艺术风格融为一体,创造出既具普遍性又富有个性的诗歌意象群。
这组藏头诗的文化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成就本身,更在于它通过诗歌语言建构了一位当代女性艺术家的完整形象。在中国艺术史上,女性艺术家往往处于边缘位置,留存的记载寥寥无几。马学林以十三首诗的规模系统记录、赞美一位当代女性画家的艺术人生,这种行为本身就具有文化意义上的突破性。通过这组诗作,靳虹的艺术人格被多层次、多角度地呈现出来——她是宁夏地域文化孕育的才女,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是勤奋创新的实践者,更是中国传统绘画在当代的杰出传承者与开拓者。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马学林的这组藏头诗体现了当代中国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成功实践。藏头诗这一古老诗体被赋予新的表现内容和时代精神,成为记录当代艺术生态的有效载体。诗歌与绘画这两种艺术形式在此实现了跨界的对话与融合,延续了中国文化中"诗画一律"的悠久传统。通过这些诗作,我们不仅欣赏到靳虹的艺术成就,也见证了传统诗词在当代的顽强生命力与无限可能性。
马学林以十三首藏头诗为靳虹绘就的这幅"文字肖像",将随着时间流逝而愈发显现其价值。当未来的艺术史研究者探寻21世纪初中国西北地区美术发展状况时,这组诗作将成为理解一位女性画家艺术生涯的珍贵文学注脚。而对中国传统诗词爱好者而言,这组作品则展示了古典形式表现当代内容的成功范例。藏头不藏才,诗短情意长,马学林用他的诗笔为我们留住了一位艺术家绽放的精彩瞬间,也为中国当代诗歌创作开辟了一条融古铸今的可贵路径。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