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2041一2050)
童年学诗札记(2041)诗往往就在淡墨、断墨、无墨的地方显灵。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马拉美说得好——“说出是破坏,暗示才是创造。”
童年学诗札记(2042)诗人包括艺术家唯有内心澄明虚静,其作品的格调、识度、情趣、色泽乃至风姿才有可能超凡脱俗,才有可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才有可能“远想出宏域,高步超常伦”。
童年学诗札记(2043)无趣不艺,无奇不艺,无神不艺。此乃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个中趣是底色,奇是枢机,神是魂灵。古今中外所有经典的艺术作品都是“趣、奇、神“统摄的结晶,无一例外。比如:被誉为“画中之兰亭序”,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元代的《富春山居图》,展现了富春山的秀丽景色,充满自然之趣。黄公望的笔墨,技法独特新奇,整幅作品体现出一种空灵、悠远、神秘的格调。画面中山峦起伏,水流纡徊,有村落、平坡、草亭、水阁、小桥、渔舟人物等,峰回路转之间,尽显江南山水的秀丽与壮阔。西方的《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充满野趣,达芬奇独特的晕涂法使画作呈现出奇特的视觉效果,人物形象也蕴含着人文主义的神韵;比如:中国的古筝曲《渔舟唱晚》,用音乐描绘出渔夫捕鱼归来的欢乐场景,富有生活之趣,独特的指法和旋律变化新奇,传递出宁静祥和的气韵。西方的贝多芬《命运交响曲》,激昂的旋律充满抗争的趣味,其独特的曲式结构和强烈的情感表达新奇,展现出人类与命运抗争的伟大精神;比如:中国家喻户晓的经典名著《红楼梦》,以细腻笔触描绘了贵族生活中的种种趣事,人物关系错综复杂,情节设计新奇,同时通过对家族兴衰的描写,展现出令人叹为观止的神韵。西方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复仇过程中的种种纠结和冲突充满趣味,剧情发展跌宕起伏、出人意料,深刻反映了人性和社会的复杂,具有独特的魅惑力。
童年学诗札记(2044)太过用力对诗是一种致命伤。当下诗坛,许多写诗的人死活都弄不明白欲擒故纵、“不著一字,尽得风流”、雕琢过甚反伤其筋骨的内核要义。深谙写诗三昧的著名诗人桑恒昌老先生说:诗,是从心里疼出来的文字。然而,究竟是龇牙咧嘴地喊疼,还是轻抚伤口、静抿嘴唇,无声地咽下所有痛楚,任痛感自心间淌过?这是门道,是内功,是学养,更是境界。
童年学诗札记(2045)诗是这个尘世中最稀缺、最独特、最昂贵的灵魂奢侈品。真正的好诗,她对灵魂的慰安、滋养乃至提拔是无价的。诗总能让她的受众有一种灵魂被触动、被激活、被浸润的美妙孕感,她是一种神谕。
童年学诗札记(2046)如果你仅仅只是在诗中一厢情愿地罗列具象,无节制地渲泄个性和激情,根本不懂艺术审美加工、提纯、淬炼为何物,不识意象密度与组接、情绪流嬗变曲线、情感空间留白艺术,不知提升诗人主体的内在格局及能量,那么,恕我直言,很有可能你就是在制造垃圾。
童年学诗札记(2047)真正杰出的诗人、艺术家决不会成为某种风格或文艺潮流的附庸,他们自始至终拥有专属于自己的骨血、性灵、声音、气场乃至卓尔不群的人格魅力。倘若搞文艺创作的人一味地跟风跑或随波逐流唯潮而活,最终只会沦落为方家茶余谈资。
童年学诗札记(2048)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博物学家、作家、法兰西学院院士德·布封,早在200多年前他的那篇著名的演说辞《论风格》中就提出“风格即人”的观点,他认为,风格不仅是语言的运用或写作技巧,更是作者思想、智慧、心灵和审美力的综合体现,是作者本人的印记和标志。无独有偶,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提出:“辩体有一十九字:高、逸、贞、忠、节、志、气、情、思、德、诫、闲、达、悲、怨、意、力、静、远。”他还认为,“诗人之思初发,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强调诗人在创作时选取的意境对诗歌整体风格的压倒性作用。应该说这两位大师都说到了点子上。然而,我想郑重强调的是,一个真正有出息的诗人、艺术家,绝不可能让自己一辈子就憋死在风格的子宫内。换句话说,只有勇敢地跳出风格的桎梏,诗人艺术家才能真正实现在浩瀚无垠的艺术星空飞翔,更何况风格本身除了具备独创性、丰富性、稳定性、可塑性之外,还有浑融性、神祗性、人文性、变异性等诸多美学要义。
童年学诗札记(2049)我深信,诗书画三者同根同源同情同理同宗同境,一脉相传,妙合无垠。“夫山川气象,以浑为宗,林峦交割,以清为法”;“肉托毫颖而腴,筋藉墨沉而润;腴则多媚,润则多姿”;“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有语忌,有语病,语病易除,语忌难除。须是本色,须是当行”……这诸多画理、书论、诗艺,林林总总,彼此呼应,呈犄角之势,个中笔法、墨色、布白、风韵乃至创作主体的阅历、胆识与学养,尤为重要。
童年学诗札记(2050)我在不同场合不止一次地强调,诗人艺术家首当其冲的任务是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感受力。说得更直白些,其实,诗人艺术家比拼的不是别的,他们比拼的正是一种深沉、丰赡、艺术乃至神示的感受力。提及感受力,不客气地说,当下艺坛许多所谓的文人艺人都属于半瓶子醋。这些人功利心、虚荣心过甚,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练内功,他们往往只是有了那么一丁点儿小感觉、小聪明、小伎俩、小套路,就敢哼哼唧唧,指手划脚,龙飞凤舞甚至颐指气使,哗众取宠。倘若从创作心理学剖析,这些人充其量只是滞留在感觉的表层,缺少深层次、全方位、多元化的生活历练和灵魂体验及艺术思考。无论是情感储蓄、情绪流记忆、艺术知觉、文艺心理定势,还是文创变形、创作心境、艺术心理自控力等诸多文艺创作核心要点,都显得很幼稚、肤浅。前苏联著名作家、诗人、政论家、文艺批评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马克西姆·高尔基曾精辟地指出:“为了写得好,就必须知道得多,阅历得多,感受得多。”总而言之,作为艺术工作者,必须学会深度体验、感受和思索,舍此别无他法。这是一个真正有出息的文艺工作者必须具备的前提和基本素养。否则,你捣鼓出来的那些个东西,只能叫自娱自乐。
(未完待续,稍安勿躁)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泛审美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2023年10月加入中国第一个后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北京诗派”。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社会、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