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童年点评三首诗
01 ✦ 每块石头都是悬崖
□ 刘文书(安徽)
一块是石头
两块是石头,三块还是石头
在血液里,在脊梁上
在隐匿的地方。沉默的石头
每块都是悬崖
悬崖是托起骨头的阶梯
手脚受伤,腿,爬满蚯蚓
抵达,抵达,抵达春的高度
手轻轻一挥,三月便汹涌而来
此时我站在粉团洲上,那些
花草树木水塘老井炊烟
它们扭过头来看我
我挨挨身子挤在他们中间
仿佛回到亲人身边
✪ 童年点评:
刘文书的诗最大的特点就是总能给人传递一种疼痛感。这首乡情诗意象玄妙超拔,断句老辣内敛,且不乏草根味,呈现出非同寻常的人生体悟。刘文书的这首诗让我确信,诗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关乎灵魂的哲学。
02 ✦ 春 风
□ 陈育亚(安徽)
它相信
自己的正确
狂起,刮开花蕊
香气飘荡万里
它也刮起一点残冬
的冷意,一点余悸
刮起想逃遁的灰尘
水泥路上的印迹
几片枯叶再也抱不住枝桠
飞入天空去迎接几只燕子回归
风狂起,它那么青春
一眼看天,一眼看地
不把空气看在眼里
似乎也不曾想过进口出口
✪ 童年点评:
拥有数十载散文写作功底的陈育亚老师,这两年突然玩命地写起了诗。客观地讲,陈老师的分行汉字起点颇高,审美视野开阔,大有纵横捭阖之势,在当下诗坛实属难能可贵。就这首《春风》来看,着实让受众感应到了诗人“狂起”的灵魂镜像。很显然,“春风”,象征不可驾驭、摧枯拉朽的势能,更彰显出一种非个体意志乃至神性化的东方文化精神。此外,“狂起”的春风与“香气”、“花蕊”还有“青春”联姻,刚柔并济,不立宾主,瞬间导引受众借春风之慧眼,透视生命及人间万象。
03 ✦ 地下队列(原稿)
□ 沈林成(安徽)
父亲的庭院在春雨里
悄悄扩建了版图
青草编织的地毯延伸向
更远的星辰
那些曾与他举杯的战友
此刻正以同样的姿势
排列成新的队列
泥土在他们唇齿间
种植着永不抽芽的问候
风经过时
所有墓碑都在轻轻摇晃
像在整理军装上的星光
而根系在暗处
早已握成温暖的沉默
✦ 地下队列(修改稿)
□ 沈林成(安徽)
父亲的庭院
春雨悄悄扩建版图
草木延伸更远的星辰
曾与他举杯的战友
正以同样姿势站成新的队列
种子在唇齿间发芽
我心怀敬畏向他们深深鞠躬
拥抱一棵树就像拥抱亲人
风经过时
墓碑在轻轻摇晃
我在倾听钢铁发出的声音
✪ 童年点评:
初识沈林成老师是在2005年。那时,我慕名邀请摄影艺术家、帅气十足的沈老师为我朋友的孩子策划婚礼。沈老师的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自打那场婚礼圆满办完之后,我诸事猬集,一天到晚瞎忙活,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几乎与沈老师失联了。昨天一大早,在“皖风文学-涂山诗社微信群”,我不经意间又看见了久违的名字,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沈老师居然还有模有样地捣鼓起了诗。
我向来深信所有艺术都有暗道互通兼容。明眼人都看得出来,沈林成老师写诗不但很真诚还特有灵悟力。先谈原稿。沈林成老师不愧为玩摄影的高手,他经营画面时不被实景所囿,而是因心造境,首节实境、虚境、幻境“混搭“,立马便让父辈们的“地下队列”稳稳地站上了灵魂高原。第二节诗人以内视角并巧用拟情性意象作铺垫,再次让受众聚焦父辈们“星光”般的形象。
而根系在暗处
早已握成温暖的沉默
这个收尾可谓神来之笔,动词“系”、“握”将该诗的情感空间、语词张力乃至情绪记忆圆融交通,平中见奇,促使受众对生命终极价值深度叩问与省察。
再看二稿。如果用曲径通幽来形容原稿的话,那么二稿无疑属于一剑封喉。从文艺创作心理、文学风格和泛审美文化批评多维视角横截面解剖,二稿呈现三个不容小觑的看点,其一,诗写节奏感和层次感更鲜明。全诗四节,环环相扣,逐层递推,其艺术脉络清晰可辨。其二,诗的语词焊接更凝练,同时,诗的格调、色泽与风姿更能凸显诗人孤绝的人格。其三,诗的靶向性、标的感更集中、更直接。尤其是诗的最后两节——
种子在唇齿间发芽
我心怀敬畏向他们深深鞠躬
拥抱一棵树就像拥抱亲人
风经过时
墓碑在轻轻摇晃
我在倾听钢铁发出的声音
我敢断言,只要稍稍具备文学感应力的人,就定会对这几行文字肃然起敬。
姑且胡侃到这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