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深之谜》文/舟自横渡
一口枯井
为什么,深
不见底
因为
要给落石者,留足
空间
吴仲友读诗:
舟自横渡的《井深之谜》以极简的笔触构建了一个充满哲思的隐喻空间。诗中的枯井超越了物理属性的桎梏,成为审视人性与社会的多维棱镜。
开篇的设问颇具悖论色彩:枯井既已无水,何以深不可测?这一反常识的诘问瞬间瓦解了读者对枯井的惯性认知。第二段以“因为”陡转,揭示的答案却非地质学解释,而是将视线投向人类社会的暗角——"落石者"。被投石的对象与自我坠落者在此形成双重指涉,井的深度既容纳着被迫害者的沉沦,也隐喻着堕落者精神深渊的无尽。
诗歌的结构设计充满张力。首段通过“深/不见底”的分行,在视觉上复现井的纵深感;次段“留足/空间”的断裂句式,让语义在停顿中拓展出多维阐释空间。这种形式与内容的共振,使短短九行文字承载着文明史中恒久的叩问:社会机制如何对待边缘群体?是施舍救赎的余地,还是构筑更深的禁锢?
当代社会的“落石者”意象,既可指向网络暴力中的受辱者,也可隐喻资本浪潮下的失意人。诗人以枯井的荒芜状态暗示:当社会失去滋养生命的活水,其深度便异化为吞噬人性的黑洞。这种批判性隐喻,让诗歌获得了超越时空的寓言力量。
此诗的留白艺术尤为精妙。不界定落石者的身份,不评判坠落的原因,却在井的幽深中投下巨大的回声。每个读者都能在其中听见自己的生存境遇——或许我们都是站在井边投石的人,也是某种意义上的坠井者。这种多维度的代入感,使诗歌成为照见时代病症的明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