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的自然交响
作者:玩童不老
阔别故土数十载,城市中的流行旋律与世界级交响乐团的演奏,皆未能抹去我对乡村那原始而纯净的声音的记忆——鸡鸣犬吠、人声鼎沸、马嘶鸟鸣,我将这些声音统称为《乡村的自然交响》。
晨曦初照,唤醒沉睡的村落。鸟鸣声声,竞相展示着它们的清脆与悠扬,仿佛在争奇斗艳。雄鸡的啼叫宣告着新日的诞生,那声音高亢而悠远,令人心旷神怡。母亲对鸡鸣有着独到的见解,她每晚都会讲述许多故事与传说,我们听得津津有味。她说,清晨的鸡鸣各有特色,有的雄浑有力,仿佛在说“主子好”,有的则似乎在说“倒运鬼”。童年时,我们仔细聆听,确实如此。她还提到,狗吠的声音也各有千秋,有的庄重有力,仿佛在说“面囤-面囤-”,有的则细声细气,仿佛在说“穷盏盏-穷盏盏-”。有些人家因为这些不吉利的叫声而将鸡狗卖掉或遗弃。
随着鸡鸣声的起伏,生产队长敲响了上工的钟声,“铛铛铛”,快三声慢三声,在村中回荡。紧接着,各生产小队长如同演讲般有序地安排当日的工作,那坚定有力的声音,不亚于舞台上演员的台词。他们挥手一指,社员们便向指定的方向前进,那时的人们既守规矩又听从指挥。
乡村的声音,带着独特的韵味与节奏,交织成最美妙而独特的交响乐。男人们下地后,妇女们也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们在院子里梳头,与邻里闲聊,整理完毕后,便提着篮子,拿着工具,前往田间采摘蔬菜和瓜果。那时候陕北农村的人们都不吃早餐,一早起来就上地,中午饭都是专人送到田间,因此妇女们需要早早准备午餐,各生产小队有专人收集各家的饭食并送到田间。她们在采摘的路上,谈笑风生,不时分享身边的趣事,笑声传遍了整个村庄。
田野间,微风轻拂,庄稼摇曳,发出沙沙的声响。这是大自然最美的旋律,伴随着农民的脚步声,他们开始了一天的劳作。耕种、锄草、收割,各种声音节奏分明,规律有序,这种声音在喧嚣的城市中是难以听到的,仿佛在为这片土地谱写赞歌。
小溪潺潺,流水人家。溪水拍打着岸边的石头,发出清脆的声响。岸边,洗衣的村妇们笑声放肆爽朗,棒槌敲打衣物的声音犹如优美动听的打击乐,节奏感像训练有素的乐队,快慢有序,轻重适中。伴随着她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声情并茂的独特画面。
午后,阳光炽热,树上的知了不知疲倦地鸣叫,似乎在诉说着夏日的炎热。此时,村头的老柳树下,几位老年人悠闲地聊天。他们的谈话声,时而低沉,时而高昂,充满了生活的智慧。
傍晚,夕阳西下,彩霞映满天。归巢的鸟儿,成群结队,欢快地飞翔。劳作了一天的人们肩上扛工具,赶着牛和驴哼唱着信天游从山峁上沟道里回来,站在清亮亮的小河里从头洗到脚,那洗刷刷的声音也像音乐一样,让人听了就感觉清爽透凉,把一天的辛苦疲惫全部洗掉。
夜幕降临,乡村的夜晚并不寂静。草丛中,蛐蛐欢快地歌唱,它们的歌声此起彼伏,宛如一场盛大的音乐会。此时,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围坐在院子里,老人们诉说着家常里短,年轻人神聊海吹,讲述着他们听到的和看到的稀罕事。那时候的夜生活不像现在丰富多彩,人们守着一亩三分地恪守本分,没有非分之想。经过一天的劳作晚饭后的休息就最满足最舒心,院子里撂块席子,家人邻里坐一块聊天就是最好的休息,欢声笑语驱散了疲惫。
在这片土地上,乡村的各种声音都能交织成美妙的乐章,它不仅歌颂着勤劳的村民,赞美着美好的生活,更承载着每个人心中的情感与故事。只要我们用心聆听,就能感受这乡村的韵味,珍惜这份宁静与祥和,以及那些深藏在每个人心中的温情与感动。只要我们用心聆听,就能感受这乡村的韵味,这份宁静与祥和。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加快,乡村这美妙的交响乐再也听不到了,留下了永远的记忆和久久不能忘怀的思念。
作者简介:
刘桂兰,女,陕西省绥德县退休干部,榆林市诗词学会会员、绥德诗词协会会员。爱好文学与诗歌写作,作品曾刊发于《榆林清风》《榆林二三里》《绥德清风》《绥德诗汇》《绥德老龄》《鹿城文苑》《水木文苑》《海峡文学》《暮雪诗刊》《诗歌中国》北京《都市头条》《塞上文学》《华夏思归客诗词学会》《梦回陕北》等平台。
绥德县退休干部 刘桂兰
电话:1309828349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