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选读(13) 华子病愈休妻罚子【译文】
宋国有个住在阳里的人叫华子,中年时得了健忘症。早晨拿了东西,到晚上就忘了;晚上给了他东西,第二天早晨又忘掉了。在路上会忘记了行走,在屋子里就忘记了坐下。不记得过去的事情,也不知道当下的情况。
全家人都为他的病感到苦恼。他们请史官来占卜,没有结果;请巫师来祈祷,病情也没有得到控制;请医生来治疗,也不见好转。
鲁国有个儒生自荐说能治好华子的病,华子的妻子和儿女愿意拿出一半的家产来求取他的药方。
儒生说:“这种病本来就不是用卦象能够占卜出来的,不是通过祈祷就能治好的,也不是药物所能治疗的。我试着去感化他的心灵,改变他的思想,或许他的病能好起来吧!”
于是,儒生试着让华子裸身受冻,他就会去找衣服穿;让华子忍饥挨饿,他就会去寻找食物吃;把华子关在黑暗的地方,他就会去寻求光亮。
儒生高兴地对华子的儿子说:“这病可治。然而我的方法是保密的,只传给自己的后代,不告诉别人。请让身边的人回避,我单独和他在屋子里待七天。”华子的家人听从了他的话。没人知道儒生做了什么,但是华子多年的疾病一下子就全好了。
华子清醒过来后,却大怒,休了妻子,惩罚了儿子,拿着戈去追赶儒生。当地人抓住他问原因。华子说:“过去我健忘,心中空荡荡的,连天地的有无都感觉不到。现在突然记起了过去的事情,几十年来的生死存亡、得失成败、悲哀欢乐、喜好厌恶,纷繁复杂的各种思绪都涌上心头。我担心将来的生死存亡、得失成败、悲欢好恶也会像现在这样扰乱我的心,想要片刻的内心宁静,还能做得到吗?”
子贡听说了这件事,感到很奇怪,就告诉了孔子。孔子说:“这不是你能理解的啊!”回头对颜回说,把这件事记录下来吧。
秋雨堂曰:
道家修炼内容里有一种境界叫“坐忘”,即忘记人间的机巧心机诸事,达到一种无忧无虑、不受世俗纷扰的状态。
华子患病时“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忘却了生死存亡、荣辱得失等,内心空明自在;病愈后却因记起诸多烦恼而痛苦,反映出道家对超脱世俗、回归自然心境的追求。
健忘虽给华子家人带来困扰,但对他自身而言,忘却过去的烦恼或许是一种解脱。他病忘时心灵不受外界干扰,处于自由状态;病好后被过去和未来的种种忧虑所束缚。这就启示人们,心灵的自由并非取决于外在的知识和经历,过多的欲求、思虑会让人失去内心的平静,而学会放下、简化欲望,才能获得心灵的自在。
华子病忘后,处于一种混沌自然的状态。而当他被“鲁之儒生”用各种方法治愈后,却“忧苦万端,喜怒悖妄”,重新陷入世俗的烦恼中。列子认为世人过度追求智巧、知识和外在的功名利禄,反而会扰乱内心的平静,带来痛苦和烦恼,不如保持一种自然、质朴的状态。
列子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了对自然无为生活态度的推崇,认为人们应该顺应自然,不被世俗的欲望和思虑所累,回归到内心的本真状态,以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脱。
他认为人们不应该过分执着于外在的东西,而应该超越它们,以一种平和、超脱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变数,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安宁和自由。这是对生死、得失的豁达态度。
这则故事也说明,在这个充满争夺和危机的社会里,人越清醒,痛苦就越多。所以郑板桥以“难得糊涂”自警,引起了许多人的共鸣。因为社会上的不平之事和人生的忧患烦恼太多,卖盐的喝淡汤,纺织娘没衣裳。建高楼的住草房,当奶妈的卖儿郎。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作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几千年来多少清醒的知识分子为此而呐喊而痛苦,却难以改变。列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深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不易,所以他借宋人华子的故事,表达了他宁愿忘掉一切,也不愿清醒地面对现实的心愿。看起来这是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实则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后世的李白也曾发出过“但愿长醉不愿醒”的慨叹。
附原文:
宋阳里华子中年病忘,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涂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阖室毒之。谒史而卜之,弗占;谒巫而祷之,弗禁;谒医而攻之,弗已。
鲁有儒生自媒能治之,华子之妻子以居产之半请其方。儒生曰:“此固非卦兆之所占,非祈请之所祷,非药石之所攻。吾试化其心,变其虑,庶几其瘳( 音chōu ,病愈 )乎!”于是试露之,而求衣;饥之,而求食;幽之,而求明。儒生欣然告其子曰:“疾可已也。然吾之方密,传世不以告人。试屏左右,独与居室七日。”从之。莫知其所施为也,而积年之疾一朝都除。
华子既悟,乃大怒,黜(音chù,罢。休)妻罚子,操戈逐儒生。宋人执而问其以。华子曰:“曩吾忘也,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今顿识既往,数十年来存亡、得失、哀乐、好恶,扰扰万绪起矣。吾恐将来之存亡、得失、哀乐、好恶之乱吾心如此也,须臾之忘,可复得乎?”
子贡闻而怪之,以告孔子。孔子曰:“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2025.3.24.于秋雨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