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和谐经》前言
泱泱华夏,文明绵延五千载,和谐之魂深植血脉。从“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到“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和谐始终是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今日之中国,正以“中国梦”为指引,擘画民族复兴的宏伟蓝图。在此背景下,《和谐经》应运而生,旨在贯通“中国梦”的理论精髓与实践路径,凝聚社会共识,推进和谐进步,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东方智慧。
然而,王阳明心学是中华文明五千年的精髓!他继承和创新的“心学”理论,更是照亮中华乃至世界的夜明珠(珍珠),而人的身体是蚌!谁也离不开谁!和谐是人自身、家庭、团队、社会、乃至自然及一切的最本质财富!!!最近自己“悟”了一些东西,写成“和谐经”请大家一起共勉!谢谢!
二、正文
人一生 、要幸福、须健康、必修心;人之心、欲似海、人之体、本脆弱、向内求、是善举、内与外、需兼修、若和谐、必成金;王阳明、心即理、心无欲(顺其自然)、外无物、善格物、必致知、能知行、必合一、致良知、是关键;用“心商”、升“德商”、天人心、需合一;无善恶、心之体、有善恶、欲之动、知善恶、是良知、能为善、会去恶、善格物、得真经;在世上、必磨炼、止于至、善为宗!要修心、须诚意、要正心、善修身、会齐家、能治国、平天下!人之身、须祛欲、伺天心、身与心、才康宁;勤学习、提智商、勤实践、升情商、润“心商”、方向正;思与想、道德修、情与感、需交流;凡诸事、顺其然、心与身、是一体、调心态、是关键、好睡眠、少不了、常运动、助健康、调饮食、是重点、无论啥、能适合、尚为佳;不攀比、不贪婪、懂自己、知人性、透社会;谦做人、慎做事、思路清、常规划、时不急、事不躁、道至简、欲修心、需静心、不骗己、心即安、理便得;待他人、无私心、正评判、要宽容、才和谐;为人事、平是金、众怕你、你是弱、众服你、你为圣;欲修心、需毅力、把有度、能处事、因人异、因时异、因事异、因域异、因岁异;办事情、和说话、用智慧、有核心、会统筹、高境界、有格局;身与心、皆要好、心依身、身托心、离了谁、都不行;好家风、应保持、会持家、应勤俭、讲节约、能吃苦、会耐劳、好传统、代代传;心态好、常修养、能戒骄、还戒躁、人低调、事高调、知感恩、永求知、善提升;人修心、何为佳、一方向、存天理、灭人欲、二是度、善把控、言与行、守原则、兜底线;凡遇事、一不急、二不躁、三不烦、人伤心、来自比、来自欲、来自情、来自贪、来自过;欲舒心、一不急、二至简、三释怀;人生观、要正确、需判断、会选择、择爱情、择事业、择朋友、择时机、择善居、好时机、善把握、人生路、才顺畅;好作风、好家风、好国风、好文风、是关键、正能量、必胜邪、全社会、才和谐!
三、《和谐经》注解
1. 人一生
人的整个生命旅程(点明人生是长期过程)。
2. 要幸福
幸福是终极追求(强调人生目标的核心)。
3. 须健康
身体健康是基础保障(没有健康,其他难以实现)。
4. 必修心
必须修炼内心境界(提升存天理灭人欲,才能持久幸福)。
这段话直指人生本质——幸福需以健康为根基,心灵修养为进阶,三者缺一不可。呼应了“身心合一,方得圆满”的传统智慧。
5、人之心、欲似海
人的内心欲望像大海一样深广无边(暗指欲望容易膨胀,需警惕贪婪)。
6、人之体、本脆弱
人的身体天然是脆弱的(强调生理的局限性,需珍视健康)。
7、向内求、是善举
学会自我反省、关注内在需求,是一种良善的行为(倡导精神修养)。
8、内与外、需兼修
内在心灵与外在能力、健康应同步提升(平衡发展的重要性)。
9、若和谐、必成金
内外若能协调统一,便能成就珍贵的结果(和谐是成功的根基)。
这段话以对比手法,强调人需克制欲望、正视脆弱,通过内外兼修达到身心和谐,最终实现价值("成金")。核心思想是"节制与平衡"。
10、心即理
人心即天理,真理无需外求,向内心探寻即可得。
11、心无欲(顺其自然)
清除私欲杂念,让本心如明镜般自然映照万物。
12、外无物
心外没有独立存在的客观世界,万物意义由心赋予。(例:未见花时,花与心同寂)
13、善格物
非研究外物,而是"正心"——修正偏离良知的念头。
14、必致知
通过持续格物,最终唤醒内心本有的"良知"(先天道德判断力)。
15、能知行
真知必能践行,知痛定会避火,知孝自然行孝。
16、必合一
知行本是一体,做不到的"知"只是空想,非真知。
17、致良知
将良知贯彻到生活每个选择中,如指南针般指引行动。
18、是关键
所有理论终指向"致良知",此为成圣之道总诀窍。
———(体系逻辑
从"心即理"出发、通过"格物"去私欲、恢复良知本体(致知)、以知行合一践行、终极目标在"致良知"。如链条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心学实践系统。)
19、用 “心商”:
此处的“心商”(中国式)不同于西方心理学的“心商”,此“心商”是指一个人存天理灭人欲的能力,我们用一艘船来比喻智商、情商、和心商(中国式)之间的关系,大海是社会、是欲海、是王阳明所说的物。智商是一个人的心灵之船的螺旋桨和发动机,是一个人破解世界的能力;情商是船的船体平衡能力,包括船体的质量、尺寸、帆的大小质量等等;而"心商"(中国式),是人这艘船的舵手,是方向盘!是决定船的核心和航线!决定是驶向光明还是黑暗?是成为圣人还是魔鬼!我们修身,就是修方向!
20、升“德商”
培养道德判断力与践行力,在善恶抉择中坚守良知,如见利思义、推己及人。其实就是指一个人在道德修养能力。
21、天人心
宇宙规律(天)、人性本质(人)、心灵境界(心)三重维度,构成生命完整坐标系。
22、需合一
终极目标在贯通三者:依天道立人道,以明心践德行,如江河归海般自然圆融。实践逻辑强"心商"筑基 、提"德商"立行 、最终达成"天-人-心"动态平衡。
(例:企业家先修心抗压[心商],再以诚信经营[德商],终实现商业与人文价值的天地人共鸣)
以下是对这段话的逐句极简注解:
23、无善恶、心之体
心的本体(本质)本无善恶之分,如同纯净的镜子,未受外界影响时的状态。
24、有善恶、欲之动
善恶的分别源自欲望或外物的扰动,当心受外界牵引、产生私欲时,善恶观念便出现。
知善恶、是良知
能辨别善恶的能力,是人与生俱来的“良知”(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概念),即内在的道德直觉。
25、能为善、会去恶
良知不仅能判断善恶,还能驱动人主动行善、去除恶念,强调知行合一。
26、善格物、得真经
正确“格物”(探究事物本质)的方式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省察本心,去除私欲遮蔽,方能领悟真理(真经)。
———整体解读
这段话体现了王阳明心学的核心思想:
心是万物的根源,本体纯净无染;
善恶源于私欲扰动,需通过“致良知”恢复本心;
真正的修行是向内“格物”(格心中之不正),而非向外求索。
(注:此观点与朱熹“格物致知”的外求路径形成鲜明对比。)
27、在世上、必磨炼
人在世间生存,必然经历种种考验与锤炼,以此提升心性、完善自我。
28、止于至
目标应定位于最高境界(出自《大学》“止于至善”),即追求极致的完善与圆满。
29、善为宗
以“善”为根本宗旨,一切行为与修行的最终归宿皆归于至善。
整体解读
强调人生需通过实践磨砺(事上磨练),最终以“至善”为终极追求(儒家修身的核心目标);
呼应《大学》“止于至善”思想,主张将道德完善作为生命的最高指引。
30、要修心
修炼内在心性,保持清净平和,消除杂念与私欲。
32、须诚意
意念必须真诚不欺(出自《大学》“诚意”),内外一致,不自欺亦不欺人。
33、要正心
端正内心,排除情绪干扰(如愤怒、恐惧),使心回归中正无私的状态。
34、善修身
以修心、诚意、正心为基础,完善自身品德与行为,成为道德楷模。
35、会齐家
修养自身后,才能管理好家庭,使家族和睦有序(儒家“家国同构”的起点)。
36、能治国
德行与能力兼备者,方可治理国家,推行仁政。
37. 平天下
终极目标是使天下太平,实现大同社会(儒家最高理想)。
———整体解读:
浓缩《大学》“三纲八目”思想,强调从内在修心(修心、诚意、正心)到外在实践(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递进逻辑;
体现儒家“内圣外王”的路径:先成己,后成人,最终达成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38、人之身、须祛欲
人的身体需减少私欲(如贪婪、执念),保持清净质朴,避免过度消耗。
39、伺天心
顺应自然规律或天道(可结合道家“道法自然”或儒家“天理”理解),使心与宇宙法则相合。
40、身与心
强调身心一体,身体与精神需协调统一,不可偏废。
42、才康宁
唯有祛除私欲、契合天道,身心才能达到健康安宁的和谐状态。
———整体解读:
融合儒道思想:主张通过克制欲望(祛欲)、回归本真(伺天心)实现身心平衡(康宁);
呼应《道德经》“少私寡欲”与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修养观,强调内在调适是身心健康的根基。
42、勤学习、提智商
通过持续学习增长知识、逻辑思维等智力(智商),夯实认知基础。
43、勤实践、升情商
在行动中锻炼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能力(情商强化社会适应性。
44、润“心商”
滋养“心商”(心理韧性、内在定力与精神境界),提升抗压与自我调适能力。
45、方向正
确保以上三者的提升始终以正向价值观为指引,避免能力误用或偏离正道。
————整体解读:
提出个人成长的三个维度:智商(认知力),情商(行动力)、心商(精神力)强调三者的平衡发展与价值观引导;
呼应传统“知行合一”思想,同时融入现代心理学概念,主张通过学习、实践与修心实现全面人格完善。
46、思与想
内在的理性思辨与深度反思,需保持清晰明澈,避免偏执或混沌。
47、道德修
以道德准则(如仁、义、礼)为根基进行自我修养,塑造正直人格。
48、情与感
情绪与感受需被觉察、疏导,保持内在平和,避免极端化。
49、需交流
思想与情感须通过与他人、外界的互动验证与调和,实现内外通达。
—————整体解读
强调修身的双向维度:内在思辨(思与想),道德实践(道德修)与 情感管理(情与感)社会互动(需交流);
融合儒家“慎独内省”与道家“内外通达”思想,主张通过理性与感性的平衡,达成个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50、凡诸事、顺其然
面对万事万物,顺应自然规律(道家“无为”思想),不强行对抗或过度执念。
51、心与身、是一体
身心互为关联(如中医“形神合一”观),需共同养护,不可割裂对待。
52、调心态、是关键
调整心理状态是健康的核心,平和心境能化解内外压力。
53好睡眠、少不了
保障充足优质的睡眠,是维持身心健康的基础条件。
54、常运动、助健康
规律运动促进气血流通,增强体质与抗病能力。
55、调饮食、是重点
合理膳食(如均衡、节制)直接影响身体机能与能量平衡。
56、无论啥、能适合、尚为佳
所有养生方法需因人而异(如体质、环境差异),适合自身才是最佳选择。
————整体解读:
融合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理念,强调“自然顺应(顺其然),身心协同(是一体),方法适配(尚为佳)”的闭环逻辑;
体现“治未病”思想:通过心态、睡眠、运动、饮食等日常细节的平衡调节,达到整体健康状态。
57、谦做人
待人谦逊低调(如儒家“谦受益”),不自满傲慢,以柔克刚。
58、慎做事
行事谨慎周密(如“三思而后行”),避免轻率冒进,注重细节与后果。
59、思路清
保持思维清晰有条理,理性分析问题,不被情绪或表象迷惑。
60、常规划
做事需有长远计划与阶段性目标,避免盲目行动或短视决策。
61、时不急
对时间保持耐心(如道家“顺应时序”),不急于求成,尊重自然节奏。
62、事不躁
遇事冷静从容(如“每临大事有静气”),克制急躁冲动,稳中求进。
63、道至简
真理往往简单纯粹(如《道德经》“大道至简”),避免过度复杂化。
64欲修心
修心的前提是主动追求内在提升,而非被动应付外界压力。
65、需静心
通过静坐、冥想等方式沉淀杂念,回归内心澄明状态。
66、不骗己
直面真实自我(如《大学》“毋自欺”),摒弃虚伪与借口,方能明心见性。
67、心即安
心无挂碍、不欺不妄时,自然获得内在安定与满足感。
68、理便得
心安则智慧生,真理与规律会在澄明心境中自然显现。
———整体解读:
行为准则:从“谦做人慎做事”到“思路清常规划”,强调外显行为的节制与理性;
“修心路径”:以“静心不骗己”破除虚妄,最终达成“心即安理便得”的觉悟境界;
融合儒家“慎独”、道家“清静无为”与禅宗“明心见性”思想,形成内外兼修的完整修养体系。
69、待他人、无私心
与人相处时摒弃私利算计(如儒家“仁者爱人”),以真诚与利他之心相待。
70、正评判
对他人行为或事件保持公正客观的评判(如“不偏不倚”),避免偏见或双重标准。
71、要宽容
以宽厚包容的态度接纳差异与错误(如佛家“慈悲为怀”),化解矛盾而非激化对立。
72、才和谐
唯有无私、公正、宽容三者兼备,方能实现人际与社会的真正和谐。
———整体解读:
提出人际交往的三重准则:“动机纯粹(无私心)标准公正(正评判),态度包容(要宽容)”,最终导向和谐共处;
融合儒家“推己及人”、佛家“众生平等”理念,强调从内在修养到外部行为的统一,构建良性社会关系。
73、为人事
处世之道应立足本心,以真诚为根基,而非功利性经营关系(如儒家“诚于中,形于外”)。
74、平是金
待人接物贵在平等公正(如“中庸之道”),不因权势、亲疏而倾斜标准,此为立身之本。
75、众怕你
若他人因畏惧你的强势或手段而服从,实为表面对抗、内心疏离(如法家“以力服人”的局限)。
76、你是弱
依赖威慑维持权威,恰暴露内在精神力量的匮乏(呼应老子“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77、众服你
唯有以德润身、言行合一,方能赢得发自内心的尊重与信服(儒家“以德服人”)。
78、你为圣
当德行与智慧超越私欲,成为众人精神楷模时,便接近“圣人”境界(内圣外王)。
————整体解读:
批判两种权威模式:外在压迫(众怕你,你是弱),即内在感召(众服你,你为圣),强调后者才是持久和谐之道;
融合儒道思想:以“平是金”践行中庸公正,以“弱”的谦卑姿态(道家)达成“圣”的崇高境界(儒家),揭示修心与处世的深层统一。
79、欲修心
修养心性需主动追求,而非被动等待机缘,明确内在目标。
80、需毅力
修心是长期过程,需坚定意志克服惰性、诱惑与反复(如儒家“克己复礼”)。
81、把有度
把握分寸(如中庸“无过不及”),修行不可极端偏执,需平衡刚柔。
82、能处事
将修心成果外化为应对现实问题的能力,实现内外贯通。
83、因人异
方法需适配个体差异(如性格、根基),避免机械套用模板。
84、因时异
根据时代背景调整策略(如传统智慧与现代语境的融合)。
85、因事异
不同事件性质需灵活应对(如轻重缓急的权变之道)。
86、因域异
考虑地域文化、环境差异对修心与实践的影响(包容多元性)。
87、因岁异
随年龄增长调整修行重点(如青年重立志,老年重修悟)。
————整体解读:
修心内核:以毅力为动力、以度为标尺,完成修心、处事的知行转化;
实践原则:强调“五因差异”(人、时、事、域、岁),主张动态适应而非僵化教条;
融合儒家“权变”思想与道家“法无定法”智慧,揭示修心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的生命实践。
88、办事情
处理事务需讲究方法(如《孙子兵法》“谋定而后动”),注重效率与结果导向。
89和说话
沟通需真诚且有技巧(如《论语》“言忠信,行笃敬”),兼顾表达清晰与情感共鸣。
90、用智慧
超越单纯智力,融合理性分析、直觉洞察与人性理解(道家“大智若愚”的圆融)。
91、有核心
明确根本目标与关键矛盾(如《矛盾论》抓主要矛盾),避免精力分散或舍本逐末。
92、会统筹
系统整合资源(人力、时间、信息),平衡短期与长期利益(如系统工程思维)。
93、高境界
超越功利计较(如儒家“君子喻于义”),以更宏大的价值维度衡量成败得失。
94、有格局
视野突破个体局限(如“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包容多元可能并预判趋势演变。
———整体解读:
能力进阶链:从基础执行(办事情和说话)到策略升级(用智慧、有核心、会统筹),最终升华至精神维度(高境界、有格局);
融合传统智慧(儒道方法论)与现代管理思维,揭示个人成长需同步提升技术能力、战略思维与精神境界,形成立体化发展路径。
95、身与心、皆要好
身体与心灵需共同养护,追求生理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双重完善,不可偏废其一。
96、心依身
心理状态依托于身体机能(如情绪受激素、睡眠影响),身体是心灵活动的物质基础。
97、身托心
身体健康也依赖心理调节(如压力导致疾病),正向心态能增强免疫力与恢复力。
98、离了谁、都不行
身心互为支撑,割裂则整体失衡(如“形神俱灭”),唯有一体共生方能维持生命活力。
———整体解读:
强调身心一元论(如中医“形神合一”思想):身体是“形”,心灵是“神”,二者如阴阳互根、缺一不可;
呼应《黄帝内经》“形与神俱”的养生观,揭示健康需同步调理身体(饮食、运动)与心灵(情绪、修心),方能达至和谐境界。
99、好家风、应保持
优秀的家庭文化与道德准则(如孝悌、诚信)需世代坚守,成为家族精神根基。
100、会持家、应勤俭
管理家庭需勤劳(开源)与节俭(节流),避免奢侈浪费,维持长久安稳。
101、讲节约
珍惜资源,不铺张挥霍(如“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培养朴素价值观。
102、能吃苦
面对困境不逃避(如农耕文化“吃苦耐劳”),以坚韧态度应对生活挑战。
103、会耐劳
持续付出努力(如“天道酬勤”),在平凡中积累成就,拒绝投机取巧。
104、好传统、代代传
将家风美德(如尊老爱幼、谦逊礼让)通过言传身教延续给后代,形成文化基因。
———整体解读:
强调家庭作为社会最小单元的教化功能:家风(精神)、持家(实践)、传承(延续),形成闭环;
呼应儒家“修身齐家”思想,主张以勤俭、吃苦等品质夯实家风根基,通过代际传递维系家族与社会稳定。
105、心态好
保持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如道家“心平气和”),遇事从容不迫,减少内耗。
106、常修养
持续进行内在修炼(如儒家“吾日三省吾身”),提升道德境界与认知能力。
107、能戒骄
警惕自满傲慢(如《尚书》“满招损,谦受益”),以谦卑姿态接纳他人与新知。
108、还戒躁
克制急躁冲动(如禅宗“静能生慧”),以沉淀之心应对复杂情境。
109、人低调
为人处世谦逊内敛(如“大巧若拙”),不炫耀才华或成就,避免树敌招妒。
110、事高调
做事追求卓越(如《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目标明确且执行力强。
111、知感恩
对他人帮助与际遇心存感激(如佛家“报四重恩”),培养正向情感联结。
112、永求知
保持终身学习态度(如“学如逆水行舟”),不断拓展认知边界与思维深度。
113、善提升
主动优化自我(如《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在品德、能力上持续精进。
———整体解读:
修养框架:以心态为基(戒骄戒躁、低调高调),以行动为翼(感恩、求知、提升),构建内外兼修的生命状态;
- 融合道家“守静”、儒家“自强”与佛家“感恩”思想,强调通过克己(戒骄躁)、利他(感恩)、精进(求知)实现人格的立体化成长,最终达成“知行合一”的圆融境界。
114、人修心、何为佳
修心的最高境界是什么?需明确核心标准与路径,而非空谈概念。
115、一方向、存天理
首要方向是遵循天道法则(如儒家“天理”),即符合自然规律与道德本真(朱熹理学核心)。
116、灭人欲
克制过度私欲(非否定正常需求),消除贪婪、偏执等扭曲心性(需辩证理解其历史语境)。
117、二是度、善把控
第二关键是把握“度”(如中庸“过犹不及”),在规则与人性间寻求动态平衡。
118、言与行
修心需外化为言行一致(如《论语》“听其言而观其行”),避免空想或虚伪。
119、守原则
坚守道德底线(如仁义礼信),不因利益诱惑而动摇根本立场。
120、兜底线
明确不可逾越的边界(如法律、良知),为行为设置最后防线,防止堕落失控。
———整体解读:
“修心三要素”:
① “方向性”(存天理、灭人欲)——确立道德坐标系;
② “灵活性”(善把控、守度)——避免教条化执行;
③ “实践性”(言与行、兜底线)——将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准则。
融合朱熹理学“存理去欲”的严肃性与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实践观,同时提示“灭人欲”需结合现代人性化解读(如理性调控欲望而非绝对压抑)。
121、凡遇事
面对任何境遇时,保持觉知与应对策略,避免被情绪裹挟。
122、一不急
先稳定节奏(如道家“以静制动”),不急迫决策,留出理性思考空间。
123、二不躁
控制情绪波动(如禅宗“如如不动”),避免冲动言行激化矛盾。
124、三不烦
接纳事态复杂性(如佛家“随缘不变”),减少无谓内耗与抗拒心理。
125、人伤心
痛苦情绪的本质是内在失衡(心理学“认知偏差”或“执念”的投射)。
126、来自比
因与他人比较(如财富、成就)产生落差感(社会比较理论的负面效应)。
127、来自欲
过度欲望(如名利、控制欲)未被满足,导致精神焦灼(道家“祸莫大于不知足”)。
128、来自情
情感依赖或执念(如爱憎、占有欲)扰乱心绪,形成情感枷锁。
129、来自贪
贪婪无度(佛家“贪嗔痴”三毒之首),使人迷失本心、陷入痛苦循环。
130、来自过
对自身过失的懊悔或对外界过错的怨恨(儒家“不迁怒,不贰过”的警示)。
———整体解读:
情绪管理逻辑链:从行为控制(不急、不躁、不烦)到根源剖析(伤心五因),形成内外双修框架;
融合东方智慧与心理学:以道家“知止不殆”、佛家“破执”应对“贪欲”,以儒家“反求诸己”化解“比较”与“过失”,揭示痛苦源于认知偏差与执念,唯有觉察与超越方能解脱。
131、欲舒心
追求内心舒适安宁,需主动调整心念,而非被动等待环境改变。
132、一不急
首要原则是戒除急躁(如《论语》“欲速则不达”),保持从容节奏,避免因急生乱。
133、二至简
其次要化繁为简(如《道德经》“大道至简”),摒除冗余杂念与外物牵绊,回归纯粹本真。
134、三释怀
最终需放下执念(如佛家“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接纳无常与缺憾,让心灵自由流动。
———整体解读:
三步递进法:从行为约束(不急)、认知简化(至简)、心境升华(释怀),形成从外到内的疗愈闭环;
融合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破执离苦”与儒家的“克己复礼”思想,揭示舒心并非逃避现实,而是通过节制、简化与超越,实现内在世界的清明与豁达。
135、人生观、要正确
确立符合天道与人性的价值观(如儒家“仁义”为本),为人生导航提供根本方向。
136、需判断
培养理性思辨力(如《中庸》“明辨之”),在复杂情境中识别真伪、善恶。
137、会选择
基于判断作出取舍(如道家“有所为有所不为”),决策需兼顾理想与现实平衡。
138、择爱情
选择伴侣重品德契合(非仅激情),以“志同道合”为长久根基(如《诗经》“琴瑟和鸣”)。
139、择事业
事业方向应匹配志向与能力(如孔子“三十而立”),避免盲目逐利或从众。
140、择朋友
交友以“益者三友”为标(《论语》直、谅、多闻),远离消耗性关系。
141、择时机
洞察时势变化(如《周易》“与时偕行”),在最佳节点行动以事半功倍。
142、择善居
居住环境需滋养身心(如“孟母三迁”),兼顾自然生态与人文氛围。
143、好时机、善把握
机遇稍纵即逝(如《淮南子》“时难得而易失”),需敏锐捕捉并果断行动。
144、人生路、才顺畅
当方向、选择、时机三者协调统一,人生方能减少阻滞,实现内外通达。
———整体解读:
“人生框架”:以“正确三观”为根基(人生观),通过:判断、选择的决策链(择爱情/事业/朋友/居所),结合时机的把握和动态智慧,最终达成生命路径的流畅性;
融合儒家“慎择”伦理与道家“顺势”哲学,揭示成功人生是主观能动性(判断选择)与客观规律性(时机环境)的共振结果。
145、好作风
个人或集体的行为习惯须正直务实(如儒家“修身”),如清正廉洁、高效守信,奠定社会信任基础。
146、好家风
家庭传承道德规范(如《颜氏家训》),以孝悌、勤俭等美德凝聚家族向心力,塑造后代人格底色。
147、好国风
国家需弘扬正气(如法家“以法治国”结合儒家“仁政”),建立公平法治、崇德向善的文明基调。
148、好文风
文化传播应摒弃浮夸虚饰(如《文心雕龙》“理正而务实”),以真诚、理性的表达传递价值。
149、是关键
以上四者是构建良性社会的核心支柱,缺一不可(个人、家庭、国家、文化四维联动)。
150、正能量
正向精神力量(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激发善行、凝聚共识,形成社会进步驱动力。
151、必胜邪
光明必然驱散黑暗(如《孟子》“浩然正气”),坚持正道可消解虚伪、腐败等负面现象。
152、全社会
强调协同效应——从个体到群体共同践行“四好”,方能形成共振。
153、才和谐
最终实现《礼记》描述的“大同社会”:各尽其责、互信互助、稳定有序的共同体。
———整体解读:
结构逻辑:
微观(作风、家风)、中观(国风、文风)、宏观(全社会和谐),逐层递进形成社会治理生态链;
辩证关系:
“四好”是培育正能量的土壤,正能量反过来巩固“四好”,形成“善循环”;
历史呼应:
融合儒家“修齐治平”框架与新时代“正能量”概念,揭示精神文明(家风、文风)与制度文明(作风、国风)的双重建构,是古今社会治理智慧的共通内核。
四、关于本书《和谐经》,本人特别强调的几个观点:
(一)、本文的“心商”、“德商”,是本人自己创造的新型道德模式!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同名词理论,他们是从心理学角度出发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我是从王阳明心学角度去诠释“心商”和“德商” !是站在人类道德高地,去分析人类道德思想与心灵以及智商、情商等等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二)、人心欲望无穷、欲海无涯。巨大无穷的欲望与人脆弱的肉体之间是很不容易和谐的,我们要达到这种和谐是非常难的,所以必须通过向内求的的修心和人的智慧,去达到比较完美的和谐效果。再来人的动物本性,对人自身肉体和欲望之间的和谐影响也是很大的,而且从古至今,炎黄乃至历代历朝帝王,本来就以人的动物本性占领主导地位,而且建立成国家文化、政治、宗教、法律等等,甚至一些道德文化和心学理论都是为动物本性很强的帝王和统治者服务的,都是充满着动物的味道,诸如以上各种因素,其对人性欲望与肉体之间的和谐一直以来也是产生很不利的影响,对每个人身心和谐产生非常不好的负面效应环境;
其他的影响可能还会出现:
一些唯心主义或者虚无主义用只知其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的理论来影响我们的和谐思想和理论以及人类的和谐实践;
一些不懂和谐原理的人和事,或者其他因素来影响我们的和谐理论与实践;
还有由于历史和社会原因,多数人受到长期的人类动物欲望文化影响,以及人自身的动物本性和道德修养和素质层次不同的影响,也是对人身心之间的和谐影响的重要因素;
金钱、名利地位、美女、人类的兴趣爱好等等对人的身心和谐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三)、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渠道核心是思想和情感
人最难改变和统一的也是思想和情感;
(四)、有人用信仰、权力、赌博、手机、科学研究、各种工作等等手法来麻醉自己!当然,麻醉的手法和自身的素质、麻醉的项目都决定着麻醉的效果!只有真正弄明白,人体欲望无穷与脆弱身体之间,受到外面诱惑产生的不平衡,以及如何向内求,真正的心态平衡!才是和谐的真谛!
《和谐经》后记
一、中国梦与和谐的内在统一
“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其当代意蕴被诠释为“完整、和谐、分享、开放”,其中和谐既是目标,也是路径。和谐的中国梦,既追求国内社会各领域的协调统一——如经济繁荣与生态保护的平衡、民主法治与公平正义的共融,也倡导国际间的平等互利、文明互鉴,以“和而不同”的胸襟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言,“对和谐之美的追求是人类的本能”,中国梦的实现需以和谐为基,调和矛盾、激发活力,最终达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
二、和谐的历史传承与时代创新
中华文化自古以“和”为贵。《礼记》倡“讲信修睦”,《左传》言“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皆彰显先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中国共产党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执政纲领,提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六大特征。新时代的和谐观更强调辩证统一:既包容差异与斗争,又追求动态平衡;既立足本土实践,又回应全球挑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路径,
和谐社会的实现需多维度协同推进:
1. 人自身和谐:通过“修德、讲学、改过、向善”,实现个体身心协调发展,筑牢社会和谐的微观基础。
2. 人际关系和谐:倡导诚信友爱、互助共济,平衡利益诉求,消弭群体对立。
3. 人与社会和谐:完善民主法治,优化资源配置,确保社会公平正义与长治久安。
4. 人与自然和谐:践行绿色发展,统筹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可持续发展。
5. 国际关系和谐:秉持“多边主义”与“包容精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互利合作促全球繁荣。
四、公民责任与时代使命
和谐社会的构建非一日之功,需全体公民躬身力行。从“和谐分子”到“和谐中国”,每个个体皆应成为和谐理念的践行者:于己修身立德,于人谦和包容,于社会遵纪守法,于自然敬畏守护。唯有亿万人民同心同德,方能将“中国梦”的和谐愿景转化为生动现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注入不竭动力。
**结语**
《和谐经》以古鉴今,融汇中西,既是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亦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时代回应。它不仅是理论之书,更是行动之纲。让我们以和谐为舟,以梦想为帆,在波澜壮阔的新时代征程中,共绘社会进步、文明共荣的壮美画卷!
陈博霖 男 1960.01
中共党员
福建省漳州市人
1976.12月入伍
1979年参加对越自卫还击战并且获嘉奖
1986年1月转业
1986年1月至1996年1月漳州市芗城区武装部干部;
1996年1月至2020年漳州市卫生健康委干部;(一级主任科员);
2020年1月退休
现在为厦门大学漳州校友会副秘书长;
2025年11月荣获由中央宣传部、文明办、文化部、教育部、共青团、妇联、等单位颁发的《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