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传(四)
☆ 秋灯琐忆
文/王平
台城秋风低吟,夏日余温犹在心间,秋的温柔能否抚慰这旧日伤痕?思绪如静谧绽放的花朵,唯有风,能解读秋的韵律,一半是凉薄,一半是静美。暮色四合,苍山隐现,月光下溪水潺潺。回首往昔,风雨兼程,难以绘就那动人的诗篇。留给后人评说春秋,天地间我自逍遥,红尘琐事皆成过往,莫待白发空添愁。繁华如梦,随东流之水消逝;落叶纷飞,舞西风而落。人与事,披风雪,惹苍凉,唯有一杯酒,醉卧夕阳之下;一盏茶,飞絮飘扬。
五岁那年,放学路上,六姨牵我手归张家大院。外婆轻语小姨:“紫石县傅家来人了。”客厅中,一少年气宇轩昂,品茶于八仙桌旁。六姨问:“桐生,你父母可好?”他答:“安好,谢小姨。”继而言:“此番前来……”原是小龙父母书信傅家桐生之母我的二姨,接小龙去紫石县他家。信中说外婆年迈有眼疾,无力照拂小龙,加之他顽皮难驯,又不合群,长大后难成才。外婆吩咐六姨去台城名店(张复盛)置办佳肴,自己则与桐生促膝长谈。饭后,六姨侍桐生安歇,外婆则颤抖的手持罩子灯置于梳饰台,用热水倒入铜盘、木桶中为我洗漱。上床后,外婆倚床而靠,长长地叹一声气“唉”。我依偎她怀里,仰望她眼眶中涌动着泪水,伸出穛嫩的小手轻轻拭去。外婆说:“小龙乖乖,听外婆讲故事吧。”我点头应允。
外婆缓缓道来二姨之事,我摇摇头表示不知。二姨嫁入紫石县傅家大富之家。紫石城老街全长约七里,以黄条石铺设路面。西大街是传统建筑风貌典范,保留傅家大门历史遗迹。此外,老街内还存有众多传统建筑、古树名木及古井等文化遗产。二姨的傅家大门(亚元府第)尤为显著。串场河蜿蜒穿城而过。老街内部保存大量明清建筑、石板路、木构房屋及古色古香店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引人入胜。随着外婆的话语逐渐消散,我沉入梦乡。
黎明曙光照亮张家大院。桐生哥早坐八仙桌旁品茶吃着小姨从(张复盛)购得的点心。外婆为我洗漱整洁,戴上佛珠和童帽,提着青布包裹出门。对着桐生说:“小龙乖乖交给你。”你跟你妈说:‘一定按我的意愿照拂小龙,每月写信告诉我他的事。’桐生应承:“好的,外婆放心。”说完挽我手,与外婆六姨一行四人沿青砖小巷至海河码头。桐生抱着我踏上长长的跳板进入乌棚船。外婆和六姨伫立码头深情凝望我们。众多男女老少纷纷上船,乌棚船略显拥挤。船老大呼:“起锚开船!”船工解开缆绳抽回跳板用茅竹蒿子撑点岸边船悠悠驶离码头。我和桐生望外婆和六姨,猛见外婆嚎啕大哭哭着跌倒在六姨臂膀上。我问桐生大哥:“外婆为何哭泣?她说紫石县你家比我家好玩,过两天我就回家!”桐生默默拭泪……帮船缓缓掉头向南驶去渐行渐远,岸上送行的外婆和小姨我看不到了。这一别我再也回不到张家大院外婆的身边了。
☆作品赏析:
文/蓝月亮
暮色中的乌篷船载着五岁稚童驶离乡土,却载不动外婆跌坐在码头的嚎啕。作者以诗性笔触将诀别化作三重隐喻:罩子灯在铜盘水面晃碎的光斑,是破碎的祖孙时光;青布包裹里的佛珠与童帽,封印着儒释交融的教养期待;而茅竹蒿子点开的涟漪,恰似命运在宗族伦理中荡开的宿命年轮。最刺痛处在于时空错位的童真视角——幼龙擦拭外婆泪水时,指尖触碰的不仅是温热水汽,更是传统乡土社会崩解前夜的最后温度。当乌篷船切开串场河的水纹,离愁便从家宅天井漫成了时代长河,让这场私人记忆的告别仪式,浸透了东方文明转型期的集体阵痛。

☆作者简介:
☆投稿须知:
古体诗、现代诗、散文、字画皆可投稿,来稿须为原创首发,且独家授权,请勿一稿多投!来稿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内容健康向上,力求宣传社会正能量,不得抄袭、涉黄涉暴,文责自负!投稿请附上作者简介及近期美照一张。 已选入本平台刊发作品(阅读量高、点赞量高、有打赏),百度可查!入选刊发作品不要求阅读量,但打赏不能为零,点赞不少于20人,留言不少于15条!不符合规定者,下次不再录用!若还需刊发,请先预付5~10元审稿费、制作费!
☆投稿群号:
QQ 619839125
QQ291207933
QQ1050917436
主编微信:15282989985(不投稿勿扰)
☆郑重承诺:
若符合以上规定者,所选入蓝月亮诗刊作品均推荐到都市头条红榜!你的作品将会被更多人阅读和欣赏!七天内打赏20元以下,作为支持平台经费所用。超出20元的,平台与作者按 3:7分成。热忱欢迎各界优秀的原创诗词者、文学爱好者、爱心人士入驻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