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桃花
兰云
春色温情扮粉妆,娇姿临树韵悠长。
蕾含幽馥招蜂舞,蕊吐清芬惹蝶忙。
游客穿梭留倩影,骚人唱和颂华章。
千年立县缘诗醉,此后言诗当美央。
三月二十一日,阳光明媚,福安市穆云虎头村一年一度桃花节开幕了。我和秋园诗社五位诗友一同前往庆贺!
那旷野车位上停满来咱浙江,湖南,江西等地大巴车。目眸之处,人头涌动,若隐若现,一片花海印红山谷,像被大自然精心晕染的画卷,那大片大片的桃花盛开得热烈而奔放,宛如天边落下的云霞,在这片旷野之上肆意地挥洒着春的色彩。
进入会场,台下已座满来咱中国诗协专家,学者,有来自福建省诗协,宁德市诗协,及福安市诗协各位领导。还有来自各地诗友们聚集在此。
台上那畲家姑娘在舞台上开始目节表演,十分精彩,博得观众一片掌声……
走进桃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满枝桠的红蕊。桃花的红,不是那种浓烈得让人窒息的红,而是一种带着娇羞与柔媚的红。每一朵桃花都像是一位待字闺中的少女,花瓣轻柔地舒展着,中间那嫩黄的花蕊恰似少女的芳心,在微风的轻抚下微微颤动。那红蕊凌枝的景象,似是桃花在用自己独特的语言向世界宣告着春的主权,它们簇拥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挂满了枝头,几乎要将那纤细的树枝压弯。
桃林里弥漫着淡淡的芬芳,这香韵不是那种刺鼻的浓香,而是一种清新而悠远的香。它仿若一阵无形的风,轻轻地钻进人们的鼻腔,直抵心间。这香是桃花的灵魂所在,它随着微风飘散,引得蜜蜂和蝴蝶在花丛间翩翩起舞。蜜蜂们忙碌地穿梭在花朵之间,采集着那香甜的花蜜,它们的嗡嗡声像是在为桃花奏响的赞美之歌。蝴蝶则像是一个个灵动的舞者,它们挥动着斑斓的翅膀,在桃花间嬉戏,时而停歇在花瓣上,与桃花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面。
这片桃林,吸引着来自各地的游客。他们怀着对桃花的喜爱与向往,踏入这片桃花的海洋。在桃林里,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老人们迈着悠闲的步伐,眼神里满是对这片美景的沉醉;孩子们则像一群脱缰的小野马,在桃林里嬉笑奔跑,他们的笑声如同银铃般在桃林中回荡。年轻的情侣们手挽着手,漫步在桃树下,仿佛整个世界只剩下彼此和这一片桃花盛景。
游客们用不同的方式来庆贺这桃花的盛景。吟诗者,站在桃树下,闭上眼睛,感受着桃花的韵味,口中缓缓吟出一首首优美的诗篇。有一位来自霞浦县卓老师吟和诗一首:
咏桃花
卓年华
春风拂面点红妆,桃李争妍映日长。
花影婆娑随步转,芳香旖旎引蜂忙。
游人顾盼留佳句,墨客沉吟赋丽章。
古邑因诗声誉远,今朝续韵意悠央。
那诗句里有对福安市以诗立市的美好祝福。面对桃花娇艳容颜的赞美,有对春景的陶醉,也有对时光易逝的感慨。“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古老的诗句在桃林里回荡,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与眼前的桃花盛景交融在一起。舞者们身着鲜艳的服饰,在桃林的空地上翩翩起舞。她们的舞姿轻盈优美,如同桃花在风中摇曳。那飞扬的裙角,灵动的身姿,与周围的桃花相互映衬,宛如人间仙境。而对歌的人们,则站在桃林的两端,用那嘹亮而富有情感的歌声传达着对桃花、对生活的热爱。歌声此起彼伏,在桃林里飘荡,引得更多的游客围聚过来,一同沉浸在这欢乐的氛围之中,留下美好倩影。
在这热闹的场景背后,是这片土地的馈赠。穆云虎头畲村,这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土地,孕育了如此绚烂的桃花。桃花不仅是一种美丽的花卉,更是这个福安市民族的文化符号和精神象征。它见证了村庄的岁月变迁,承载着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桃花盛开的季节里,村庄仿佛被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变得热闹非凡。
我静静地站在桃林之中,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感动。桃花的生命是短暂的,它们在春天里绚烂地绽放,而后又会悄然地凋谢。然而,它们却用这短暂的一生,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美好的回忆。它们的红蕊、它们的香韵,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人们心中一抹永不褪色的春色。
夕阳渐渐西下,余晖洒在桃林上,给桃花镀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此时的桃花林更显宁静与祥和,热闹了一天的桃林仿佛在这一刻陷入了沉思。游客们也开始回流,他们带走的是对这片桃林的美好记忆,留下的是对桃花深深的眷恋。而那桃花的韵味,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弥漫着,等待着下一批闹春赏花的人群的到来,再次掀起激情绽放出那绚烂的光彩,无数地再次吸引着人们前来观赏游玩,续写那关于桃花的美丽故事。
2025年3月21日
【作者简介】
兰云,笔名绿叶,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生于1953年3月,福建省福安市人。坐视夕阳,因酷爱传统国粹唐诗宋词,故拾韵度墨,笔笺烟云,描写岁月,春秋留痕,低吟人生百味,阔唱生活情调,善于挥诗雨(指诗词类),画兰虹(指散文类)。创作古诗词仟余首,有五言,七言诗律,各种词牌词赋,缤纷多彩,华丽多姿,篇篇诗文,谨列于《黄河诗社》《长江诗社》《上海滩诗叶》《当代文艺》《秋园诗社》《福安文艺》等等各大媒体及网络平台,时常荡漾在五湖四海读者面前。喜欢擂台上探小峰,曾参加过全国笫五届”华夏杯”词诗大赛,并获得一等奖,部份作品被《上海滩诗叶》刊物收录,并成功编入《大世界基尼斯之最》,深受广大诗友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