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海波
歌海诗乡结伴游,登髙远望說吾州。
春风沂水开怀笑,秋月寒江放眼眸。
六十酬和声朗朗,万千兴会韵悠悠。
儋阳自古人才出,留得初心共此楼。
陈海波先生的这首七言律诗《答谢诸诗友》,以典雅工稳的笔法展现了文人雅集的盛况,更在时空交织中传递出对诗歌传承与初心的坚守。全诗可作如下细析:
传统七律的严谨架构
全诗严格遵循七律平仄规范,采用首句入韵式,形成音韵回环之美。四联起承转合分明:
◇首联叙事破题。以“歌海诗乡”点明儋州文脉,“结伴游”“登高远望”勾勒出诗人与友人的雅集场景,奠定全诗开阔气象。
◇颔联时空对举。“春风沂水”与“秋月寒江”形成春秋季候的时空张力,“开怀笑”与“放眼眸”暗含《论语》“咏而归”的旷达与柳宗元“独钓寒江”的孤高相融合的精神境界。
◇颈联聚焦诗会。以数字“六十”、“万千”强化酬唱之盛,“声朗朗”“韵悠悠”通过听觉延展展现诗歌韵律的流动感。
◇尾联升华主旨。将儋州人文传统与当下诗友初心绾合,完成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古典与现代的融通
◇诗人巧妙化用经典意象并赋予新意
◇沂水春风典出《论语·先进》,原指儒家理想境界,此处转为诗友畅谈的欢愉,暗含精神共鸣的深意。
◇秋月寒江。脱胎于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的冷寂画面,却以“放眼眸”注入群体观照的暖意,体现传统意象的创造性转化。
◇掌纹年轮。虽未直接出现,但“初心共此楼”暗合生命圆环的哲思,使酬唱雅集成为永恒时空的切片。
◇尤其值得称道的是颈联“六十酬和声朗朗,万千兴会韵悠悠”,将具象的诗歌酬和与抽象的文化兴会熔铸一体,“声”与“韵”的物理属性被提升为精神共振,展现诗歌超越时空的力量。
在地性与超越性的辩证
◇地域文化认同。通过“吾州儋阳”的反复强调,将雅集置于具体的地方文脉中。儋州作为东坡谪居地,本身承载着深厚的文化记忆,“共此楼”既可指现实楼台,更是对东坡“载酒堂”精神的文化呼应。
◇初心守望。尾联“留得初心”是关键诗眼。在"自古人才出"的历史长河中,“初心”既是诗道传承的纽带,也是抵御流变的锚点,与赫拉克利特“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的哲思形成东方注解——变的是代际更迭,不变的是初心如月。
艺术特色举要
◇数字对仗的精妙。“六十”与“万千”形成少与多的张力,既写实又写意,暗示有限生命与无限诗意的辩证关系。
◇感官通感的运用。“声朗朗”诉诸听觉,“放眼眸”聚焦视觉,“韵悠悠”则通于触觉,多重感官交织营造立体诗境。
◇时空折叠手法。春与秋、古与今、声与韵在诗中并置,最终在“此楼”的物理空间中达成永恒,暗合刹那即永恒的东方美学。
文化价值的延展
◇此诗在形式上严守格律,体现对传统的敬畏;在意象上古今贯通,展现创造性转化能力;在精神上既扎根地域文化,又触及人类共通的传承与初心。
◇楼台明月照古今。当陈海波先生与诸友共登儋阳楼时,恍如置身于中国诗歌千年流淌的精神长河。儋阳楼是苏东坡载酒论诗的延续,是王羲之兰亭修禊的回响,更是无数诗人不负凌云万丈才的精神灯塔。
陈海波先生以一首酬答之作,让读者听见古老诗律在当代的清澈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