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魂永驻照青史——马学林《赞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三张仲景》组诗多维透视撰 稿/马 彦
一、历史语境中的诗性重构
在东汉末年的时空坐标上,瘟疫如同暗夜中的幽灵,游荡于破碎的山河之间。马学林以"兵连饥疫乱如丝"(七律)、"疫锁南阳汉祚残"(山花子)等诗句,精准捕捉到建安时期"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历史真实。这种诗史互证的笔法,不仅还原了张仲景所处的时代语境,更通过"青囊破晓启医篇"(山花子)、"经方济世破新关"(鹧鸪天)等意象,构建起医者仁心与乱世危局的对位叙事。在七绝中"恢宏一卷定危时"的壮语,恰如《伤寒论·自序》所言"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的济世情怀的诗化转译。
组诗对历史细节的把握展现出惊人的准确度:从"长沙太守"的官职确考(五律)、"坐堂行医"的制度创新(翻香令),到"六经辨证"的体系建构(七绝),每个历史切片都经过诗性淬炼。特别是"杏林"(鹧鸪天)、"橘井"(七绝)等典故的运用,既暗合医圣与董奉、苏耽等传说人物的精神谱系,又形成"太守堂前春满杏,橘泉月下字成川"(山花子)的时空并置,使千年医道传承获得视觉化的诗意呈现。
二、医学精神的意象编码
组诗最显著的创造,在于将中医理论体系转化为可触可感的诗歌意象。在《伤寒论》的抽象医理与诗歌的具体形象间,作者搭建起精妙的转换机制:"六经辨出山河靖"(七绝)将辨证体系喻为重整乾坤的经纬,"字字化龙舟"(翻香令)赋予经方文字以渡厄救世的动态能量。这种转化在五绝中达到极致:"六辨分寒暑"以阴阳五行的哲学思维浓缩六经辨证精髓,"清泉润大千"则使医学智慧升华为滋养天地的生命之源。
对中医典籍的诗化处理尤见功力。《金匮要略》化作"月临金匮照千秋"(鹧鸪天)的永恒明镜,《伤寒杂病论》成为"疫疠著鸿篇"(五律)的抗疫史诗。在"活人术,补天篇"(鹧鸪天)的对仗中,作者巧妙地将女娲补天的神话原型注入医道,使张仲景的医学实践获得创世神话般的崇高维度。这种意象编码策略,在"辨证清明济世多"(七绝)中达成理性与诗性的完美平衡:既保持"六纲立"(五律)的理论严谨,又蕴含"润人寰"(山花子)的情感温度。
三、格律创新的多维实验
作为传统诗词的现代书写样本,这组作品展现出对古典格律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在平水韵框架下,作者通过"祛疫立方良"(五绝)的炼字功夫,既满足"仄仄仄平平"的声律要求,又达成语义密度的最大化。词作部分更显匠心:韦庄体天仙子"疫鬼妖魔黎庶寒"的峭拔起句,与下片"月涌橘泉流万笺"的绵长相呼应,在34字内完成从沉郁到清朗的情绪转换。
对词牌特性的把握尤为精准:山花子结句"润人寰"三字,既符合李璟体"立真诠"的收束传统,又拓展出新的意境空间;翻香令中"字字化龙舟"的比喻链,延续苏轼体善用博喻的特点,而"波涌大江流"的结句,则在保持773335结构的同时,注入豪放词风。这种格律实验在七律中达到高峰:中二联"太守仁心悬万姓,长沙圣手解群危。六经辨证开宗派,千载良方拯病衰",四组动宾结构的精密对仗,既严守平仄,又形成从仁心到医术、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递进。
四、文化记忆的当代重构
组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历史再现,更在于对中医文化符号的现代诠释。"杏林"意象在十首作品中反复出现,从"杏花飞满苍生路"(鹧鸪天)的实景描摹,到"杏林破雾启青眸"(翻香令)的象征书写,这个源自董奉的典故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特别是"月临橘井漾金波"(七绝)的创造,将"橘井泉香"的静态传说,转化为"流万笺"(天仙子)的动态文化传播,使传统意象焕发现代生机。
在时空处理上,诗人构建起多维叙事结构:七律"祠柏苍生香火绕"的现实场景,与山花子"金匮流光千载后"的历史纵深交织;五绝"清泉润大千"的空间延展,与翻香令"照千秋"的时间绵长相呼应。这种时空折叠手法在"人间天上此相逢"(天仙子)中得到诗学确认,使张仲景形象既植根东汉土壤,又融入当代文化语境。
五、医者人格的诗化升华
组诗最终指向医者精神的终极追问。在"济世补苍天"(五律)的壮语中,张仲景的仁心升华为补天济世的神圣使命;"活人多橘井"(五律)将具体医术抽象为普世价值的象征系统。这种升华在"仁风起"(翻香令)的意境中达到顶点:医者之风既指坐堂行医的仁德,更隐喻中华医道的精神传统。
诗人对"师"的意象塑造独具匠心:七律结句"杏林一脉仰先师",将张仲景定位为医学传承的精神坐标;五绝"橘泉千载香"(五绝)则以物质载体的永恒性印证精神传承的不朽性。这种双重确认,使组诗超越个体赞颂,成为整个中医文化的精神史诗。
结语:在古典与现代的十字路口
马学林这组诗词的价值,在于成功架设起传统诗词形式与现代文化意识的桥梁。当"辨证六纲立"(五律)的理性认知与"月转回廊花影乱"(天仙子)的感性审美相遇,当"疫鬼妖魔"(天仙子)的原始恐惧被"仁风起"(翻香令)的人文光辉照亮,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张仲景形象的立体呈现,更是中医文化在当代语境中的创造性转化。这十首作品如同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折射出医圣精神的光芒,在格律的镣铐中舞出震撼人心的文化之魂。
马 彦:教师。宁夏大学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进修,有多篇文章发表。
2025年3月2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