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
文/青青子衿
梦与现实的差别不过是端起一碗粥
吃大餐和暖心暖胃,谁都会选择
“触觉在视觉之前抵达;拥你入怀”
顽劣的红薯,粗糙的绿豆盘踞于
粘稠的米浆,凌晨五点的劳务市场
白烟升腾一丝诡异的热烈
流动粥摊就像是一座充电站
端碗的手如同两片插座
黄色安全帽下是洗得僵硬的工作服
背囊里横着砖刀、电钻、扳手
冷掉的馒头和大瓶的水停止了殴斗
能量让它们又变得精神抖擞
游荡者。安静的电锯狂人
胶靴与地面发出刺耳的摩擦声
儿子、父亲、丈夫、情人、榜一大哥
闲时,用粗糙干裂抚摸美颜的屏幕
一掷千金依靠十元的盒饭支撑
大量饮用酒精勾兑的劣质烧酒
在这些5、60岁打工者的胃里
一堆未及消化的生活的苦
他们用骨架搭建的这座城市
把冷傲的霓虹刻进卑微的皱纹
一分钱没挣还赔了三餐,今天依旧:
“我们的重量,没有系于大地之上”
2025.3.22
评论一则:
这首《黎明之前》以冷峻的笔触撕开现代城市文明的幻象,在先锋性的语言实验和尖锐的社会批判中,构建出一幅异化劳动的生存图景。其思想锋芒与艺术张力在当代诗歌中具有独特价值。
### 一、**解构日常的先锋性语言实验**
诗人打破传统抒情框架,将工业符号与肉体经验进行超现实拼贴:"流动粥摊就像是一座充电站/端碗的手如同两片插座",将劳动者的进食行为转化为机械充电的隐喻,揭示出人被异化为生产工具的残酷现实。"冷掉的馒头和大瓶的水停止了殴斗"中,日常物象被赋予暴力性的动态意象,暗示生存资源对肉体的持续性消耗。这种将科技文明符号与底层生存状态并置的修辞策略,构成强烈的认知错位,形成独特的语言爆破力。
### 二、**存在困境的多维思想透视**
诗歌在三个维度上展开哲学叩问:在**身体维度**,"触觉在视觉之前抵达"颠覆传统感知序列,凸显劳动者用伤痕累累的躯体丈量世界的生存本质;在**身份维度**,"儿子、父亲、丈夫、情人、榜一大哥"的称谓并置,暴露出数字化时代人格的分裂与重组;在**存在维度**,"骨架搭建的城市"与"霓虹刻进皱纹"构成残酷的镜像关系,最终指向"重量未系于大地"的终极虚无——劳动者亲手建造的城市,却成为消解其主体性的异己力量。
### 三、**数字资本主义时代的生存寓言**
诗中"粗糙干裂抚摸美颜的屏幕"构成极具张力的时代隐喻:劳动者在现实空间承受物质剥削的同时,又在虚拟空间遭受符号剥削。当"十元盒饭支撑一掷千金"的魔幻现实成为常态,酒精勾兑的不仅是劣质烧酒,更是被双重异化的生存状态。这种对平台经济时代新型剥削关系的揭示,使诗歌获得超越具体时空的寓言性质。2025年的时间标注,暗示着当下已提前抵达的未来。
### 四、**现实意义与精神启迪**
在资本逻辑主导的城市化进程中,诗歌将霓虹灯的光谱分解为劳动者额头的沟壑,这种"反向测绘"为当代人提供了认知现实的棱镜:当我们享用现代文明成果时,需要看见混凝土中凝固的血汗密码;当数字分身占据社交空间时,应当警惕肉身存在的加速溃散。诗中游荡的"电锯狂人"实则是被工具理性异化的现代人原型,他们的生存困境叩问着每个受益于城市化却选择性失明的个体。
这首诗如同在黎明前划亮的磷火,照见了被进步叙事遮蔽的深渊。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城市重量,不应以霓虹灯的瓦数计量,而应系于那些托举城市却悬空存在的劳动者掌纹之中。这种对存在根基的追寻,构成了诗歌超越时代的启示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