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生难忘的记忆(十)
文/朱海明 诵/雪花飞舞
做秤的工艺传承几千年,到新中国已经形成定制,杆秤的使用遍及城乡的各行各业乃至普通家庭。直至上世纪末,各种电子衡器逐渐普及,杆秤退出历史舞台,做秤的工艺也几乎失传了。所以我要把父亲的手艺记录下来,以供后人们参考。
大小店铺和做买卖的人都希望有一杆好秤,所以父亲做秤的工艺过程非常考究也非常精致。首先是选秤杆儿,有铁力木的花梨木的乌木的和一般梨木的。铁力木的最好,乌黑油亮;花梨木的次之,乌红色;乌木的再次之,黑色,不多见;一般梨木的,浅红色,常见。
选好材质后,把木板破成板条,再把板条截成相应的长短,用手刨子刨成圆杆,要求必须笔直,如果秤杆弯曲就影响精确度,秤就不准了。这个过程叫刮秤杆儿。刮完后用砂纸打磨,再用光珠也就是成串的玻璃珠进行细致打磨,直到秤杆儿光滑明亮。然后手掐着铅笔在秤杆上画一条直线,也就是镶秤星星的底线,必须笔直笔直,分毫不差。
画完星线后,要在秤杆头部和尾部镶上秤箍。秤箍是铁皮做的,中间接口处 外面用焊锡焊牢,打光 。再就是安秤刀子和秤毫。以前没有秤刀子,秤毫也是用麻绳的或皮条做的,叫笨秤或老秤,其灵敏度和精准度不高。安了秤刀子就叫新秤,灵敏度高多了,属于最标准的杆秤。
秤刀子也叫刀梗儿,坚硬如钢。刀梗儿在杆头固定住,两边上下用钢锉锉出刃口,和秤毫的接触面就极小了以增加灵敏度。秤毫为铁质,两条腿上有圆孔套在秤刀子上,顶部连接转轴接小勾以连接秤钩或秤盘子。接着就是用砝码、秤砣调试秤杆儿上的刻度了,先调(tiáo)准定盘星,每个刻度用剌(lá)星刀划出记号以便准确上星。
开始用手钻钻星眼儿了,按铅笔画的直线和剌星刀划出的记号,钻出五两为半斤、十两为一斤,到五斤、十斤不同规格星花的星眼儿,排列有序,精美绝伦。这是个难度很大的技术活儿,就像往精美的家具上雕刻一样,手艺高低一目了然。接着就是镶秤星了,左手持一卷儿特制铜丝,小心地探进星眼儿,按实,用剌星刀把铜丝剌断,再用剌星刀平着拍打镶进去的铜丝,拍牢,星眼里的铜丝横断面就是秤星了。
上完星后,再用砂纸打磨使秤星与秤杆杆面平滑一致,以便于秤砣的毫系移动时不刮不划。最后再用特制的磨石蘸上特制的油脂来回打磨,把秤星打磨得如同天上的星斗闪闪发光。之后,拴上秤钩或秤盘。
杆秤分钩秤和盘秤,就看你用它称什么。称瓜果梨桃点心糖果等比较干净的东西多用盘秤。秤比较沉重的东西多用钩秤,卖肉的也用钩秤。杆秤又有大中小之分,大秤可称几百斤,中秤可称几十斤一百斤,小秤可称十几斤几十斤。最小的杆秤是称中药的,叫戥子,小星星按钱算,十钱为一两。
至此,一杆秤就算完成了。小小一杆秤,十几道工序,一点儿也马虎不得,也无法假冒伪劣,端的(dì)须要好身手,真功夫!
(原创首发)
作者简介: 朱海明,字(笔名):瀛亮,号:清韵居士,网名:高拨子导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通俗文艺研究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戏剧家协会会员。曾参加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汽车第五十团,执行援寮(老挝)抗美筑路运输作战任务。
朗诵:雪花飞舞 退休,喜爱朗诵,用心体会文字,用声音诠释文字,让文字乘着声音的翅膀飞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