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豆赞
作者:仝宇(彤雨)
~~~~~~~~~
黄土遮掩,埋于地下不见天。形态各异,世人起名曰地蛋。薄皮里面皆是肉,营养丰富价却廉。模样不好看,食用却靠前。菜农辛勤育成果,众人得恩典。主食不可少,补供体需促康健。
莫笑太普通,存在价值最为先。世间多少平庸辈,如同花瓶摆设件。人生意义若土豆,满足民意方予赞。
《土豆赞》赏析
这首咏物诗以新颖的视角将土气憨实的土豆与深邃的人生哲思巧妙结合,通过三个层次展现了独特的艺术构思:
一、物性发掘的递进美
诗人从土豆的生存形态("黄土遮掩""形态各异")到物质属性("薄皮里面皆是肉"),再升华至社会价值("主食不可少""促康健"),构建出由表及里的认知链条。这种层层剥茧的书写方式,恰似农人掘土采薯的过程,在泥土气息中透出诗意哲思。特别是"地蛋"这一民间俗称的运用,既保留田野芬芳,又暗合"明珠蒙尘"的古典意象。
二、价值判断的颠覆美
在传统咏物诗中,梅兰竹菊等雅物常被赋予高洁品格,而诗人却将"表皮斑驳""形态不规"的土豆推上价值神坛。这种反审美常态的选择,恰如梵高画作中扭曲的向日葵,以"丑"为美揭示本质。诗中"花瓶摆设"的对比意象,犀利刺破世俗的价值泡沫,在土陶与青花的审美对抗中,完成对实用主义价值观的诗性证成。
三、生命哲学的镜像美
当土豆的"满足民意"特质被投射到人生层面时,朴素的块茎瞬间成为照鉴生命的魔镜。诗人将"平庸辈"与"花瓶"并置,暗合老子"大巧若拙"的智慧,又以"恩典""康健"等词构建出食物链与生命链的隐喻系统。这种将农耕文明基因编码进现代人生存哲学的尝试,使诗歌获得了跨时空的阐释张力。
全诗语言如新翻的泥土般质朴清新,却在平仄转换间暗藏锋芒。七言句式与散文化笔法交织,形成类似马铃薯块茎的不规则韵律美,恰与其歌咏对象形成形式与内容的完美互文。这种"形神同构"的艺术创造,使土气十足的土豆完成了从田垄到诗坛的华丽蜕变。
(天扬)
作者简介
仝宇,笔名:彤雨,江苏宿迁人,福建省诗词学会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副院长,情感作家、诗人。作品在全国多家媒体发表,并多次获奖。诗词《赞奥运冠军郑钦文》被《对联》杂志入编,并被“野草诗社”永久收藏;多首诗歌被《中国艺术家》杂志社和“野草诗社”入编发表。小说《情感,凝结在这一刻》深受读者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