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重作者原创作品中一目了然的阿拉伯数字)
一手好文章是人生的硬核
作者:林耀平
近年来,我在党政机关、学校和一些企事业单位常常对大家讲:“一手好文章是人生的硬核”。
为什么这样说?因为古往今来,无论哪一级组织,上到党中央、国务院(古代是“官府”、“朝廷”),下到省、市、县(区)、乡镇的领导;也无论是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的“一把手”都想自己的手下有一支“硬笔”,一次三五分钟的讲话,几十分钟就拿得出来,并且非常得体、有针对性、有人情味这样的高质量稿子来;一篇三四十分钟的讲话,半天甚至一天就能拿得出领导满意的稿子来。
有了此等能力和文字水平,你还怕找不到工作吗?甚至还怕不被重用吗?
就当今社会而言,无论大小企业,也无论军队和地方,哪个单位都缺笔杆子。因此,我认为:若你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就是你人生的“硬核”,因为哪个单位都需要这样的人。 我这大半生来,先后发表过上千篇文章,其中80%以上都是发表在军、地省、部级以上的刊物,更不可思议的是:我有一天竟然收到9张刊稿汇款单。这种现象,即使专业作家、著名记者恐怕也难以遇到,但真的让我给“撞”上了。
说老实话,我曾经也是个不会说,更不会写的人。我1974年12月5日经桂林市人武部批准应征入伍,坐了5天5夜的闷罐车军列,来到青藏高原不毛之地的戈壁滩,成为了一名空军部队的战士,担负着保卫原子弹生产基地的任务。经过两个月的新兵连强化训练,我被分配到团司部队机关工作。 我被分配到机关工作,并非我能写,是因为在5天5夜的铁路行军中,我发挥了“能唱会跳”算是小时就是具有的小小“技能”吧。那时候,无论是地方还是军队,都非常需要能唱会跳的人,我算是“误打误撞”。于是,在军列闷罐车里,我就组织整个车厢的人一起大唱革命歌曲,可以说是5天5夜,一路“高歌猛进”,整个军列,唯有我们这个车厢最热闹,最热烈,最活跃。于是乎,我就被接兵团的上上下下“盯”上了,当两个月的新兵强化训练后,在分兵那天,看着近百名新兵一个个被带走了,最后偌大个礼堂,就剩下我一个新兵。这时,走过来一个“四个兜”(以前部队干部穿的外衣都是四个口袋的,战士是穿两个口袋的),他帮我提起背包,对我说:“跟我走吧!”实际上,看着一个个战友的离开,我心里一直在“打鼓”,特别是只剩下我一个人时,心里就更不平静了,“我上哪去?……” 我拎着洗漱用具,跟着“四个兜”,不到三分钟,就来到了我的人生第一份工作地:团司令部军务股。
那时候,我不仅不会写,而且没任何口才。1975年,辛辛苦苦干了一年,到年终工作总结时,大家都发完言以后,轮到我这个新兵发言了。那时候有个习惯:发言前一般都要念一段或背一段毛主席语录的,我也“照葫芦画瓢”,也念了一段毛主席语录,但念完后,再也没词了,被领导批评得满脸通红,并对我提了不少要求,比如:加强学习,注意积累、总结之类的话语,我只有频频地点头,并牢记在心的份了。
经过26年部队“大学校”的摔打,以及18年机关工作的学习、磨练,我算是积累了不少的写作经验了。不谦虚地讲,如今的我,基本上能做到“提笔成文”、“出口成章”了,而且也基本具有了“站位高、过门精、层次清、观点齐、说理透与结尾好”的特性了。
注意观察,是我能写文章的第一步。我们军务股参谋荀新民是我到部队以后第一个佩服的“笔手”,一篇文章,他加一个夜班,第二天早上就交稿了。当时我确实注意到了这一点,能在脑子里有意无意地探讨其能写文章的“奥秘”来。一是感觉他平时注意阅读;二是感到他注意归纳;三是感到他注意比较。我跟了他两年,虽还不能动笔成文,但或多或少地学到了些什么,这算是我写文章的“启蒙”吧。
注意学习,是我能写文章的第二步。我对写文章的学习,更多的是学习别人写好的文章。因为整个团机关的司、政、后与技四大部门,就我一个打字员,也就是说:凡以团党委及各部门上报、下发的红头文件都必须由我来打印,任何一篇文章都得经过我的手。因此,为我学习、提高各种体裁的写作能力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条件,太方便了。
注意积累,是我能写文章的第三步。我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很注意作笔记,即:凡看到有用的、有意思的故事、名言名句等,我都会立即记录下来,然后通过整理再抄到专用的笔记本上,仅就近十年来,我作笔记超过百万字。如果养成了这种习惯,如果哪一天没作笔记,总觉得有点不舒服似的。我已经把作笔记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乐趣去做了,更认为是一种人生的幸福。
注意归纳,是我能写文章的第四步。文章的归纳从标题到“过门”、观点、论据至结尾,处处能体现。归纳得好,能给文章增色,有时甚至会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让人回味无穷的感觉,全身都舒服。
紧跟形势,是使文章“高大上”的关键。什么叫紧跟形势?就是要天天了解每一天在全世界、全国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以及党中央、国家领导人、主流媒体对事件的评述和态度等。因此,我的体会是:凡不看电视、不了解时事的人,他写的文章大都站位不高、阐述不明、缺乏时代气息的文稿。不少学生请我改文章,改好后回复是:“林老师,就这么点点事,而且你没在现场,怎么就能改得出比在现场还清楚、还得体、还活灵活现的样子?”有的说:“这一点点事,怎么经过你的手就变成高大上了?”这除了“底蕴”以外,就是要紧跟时事了。
总之,古往今来,哪个单位都需要过硬的“笔手”,同时,也不是人人都能成为“笔手”的。但是,这里的关键是:你在不在意?你下不下狠心学?因为人人都具有两个字:惰性(或懒惰),人人又都缺少另两个字:毅力。最后的胜利,属于有坚强毅力的人。
社长林耀平先生的简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