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面~馍
王海民
岁月快入箭,转眼到年关。过年是我们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蒸年馍是我们北方人以面食为主的必有的一个过年项目。
首先是提前把为数不多的预留麦子从容器里拿出来,用竹筛子先把碎土粒,麦稍,草籽,筛选掉,再倒在簸萁里扇出麦壳,麦芒,草叶,老人们再戴上老式老花镜坐在小板凳上,认真地捡出石头粒,小棍棒,甚至还有保管不善,老鼠偷吃麦子时拉下的老鼠屎,做完这些,把净麦放到竹篮子 里拿到有水源的地方蘸水淘湿,一来可以把麦子上的浮尘偶尔没有捡净的杂物瞎麦漂出,二来可以让麦子侵水掖凫,这样磨出来了面粉才好吃,有面味,也能多出面。淘净的麦子再放到芦苇席子上晒干。这时候小孩子就有活干了,就是看晒麦子,不允许鸟儿叼吃,弹撒,尤其是防止猪鸡牛羊偷吃。偶尔贪玩没有看护好,就会遭到大人的训斥:“光知道玩,连个麦子也看不好,过年不让你吃白膜”,孩子们也知道错了,不敢吭声,偷偷地伸伸舌头算是认罚!
麦子弄好了,下步就是磨面了,过去都是人工磨面。首先去到有石磨的人家,俗称磨坊。那时候石磨也是富裕人家才有的,用人家石磨的报酬就是留一石磨底麦麸给人家。推磨真累人,一圈一圈又一圈,一遍一遍又一遍,一步一步又一步,总也转不出磨道圈。随着麦子从磨眼里流下,被石磨齿磨碎,再流到磨盘台上,人们再用木铲瓢,拿到面柜里用箩筛面,如此反复几遍,才能把面粉磨净!最后剩下麦麸!过去麦子不够吃,麦麸还要再用粗箩筛一遍,粗黑面再蒸成磨,吃起来也是别具风味的。
为数不多的面粉有了,下步就是该发面蒸馍了。过去人们生活困难,辅食品又少,更没有多少油水,加上农活又重,所以人的饭量很大,吃的很多,蒸年馍自然也就多了。可是白面又少,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聪明的老辈们,发明了参白玉米面,配发红薯糊。这样半真半假的白馍馍就多了。蒸年馍也得提前准备,先是问借别人家的大蒸馍笼,提前准备好干柴。确定发酵时间,发酵面糊。由于天冷,得把面糊放到容器里,四周用保温的东西围着,缸底一般都是烧热的大砖头垫着,再盖好盖子,保持温度,才能保证适时发酵,既得发好又不能发酸。发酵好面糊,接好面,扒出发面放到案板上,开始揉面,理条,掐馍剂,成型,再开始架锅烧火蒸馍。有糖包的,豆包的,菜包的,实胎的,油糕的,长型的,方型的,带花型的……有钱人家还会蒸一笼肉包的。那时候人们热情,互相帮忙蒸年馍都是不请自来自愿的,相互的。报酬呢?就是掰一个蒸熟的馍馍尝一下年馍的味道好不好,正不正,好吃不好吃!交流一下经验,以后经过必改,蒸出更好的馍馍食用!
小时候过年,虽然贫穷,但是年味十足,吃白膜,吃饺子,串亲戚,收压岁钱,燃放鞭炮,穿新衣服,跳绳打撵转,徒步去别村看大戏,看杂耍,晚上捉迷藏,牛圈窑里听故事!一切的一切都觉得比现在有意思!值得回忆!
个人简介:我爱读书,本名:王海民,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人,高中毕业,自由职业者。花甲之年开始学写诗。座右铭:谁陪我一程,我陪他一生!

一次投稿将同时发布六大平台凡发表于思归客文学的作品,将自动同步发布于腾讯新闻、腾讯快报、凤凰新闻、网易新闻、360图书馆、一点资讯等六大媒体平台,被多渠道传播。阅读量较高的文章还将发布于人气火爆的今日头条、百家号、搜狐新闻、简书。需转载原创文章的可申请授权(编辑微信:czj690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