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格魅力 光耀千秋
董海波
我在文旅部门工作。每次来到孔繁森纪念馆,我都会深受触动,甚至感动落泪,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因为我曾亲眼见过孔繁森,是这段经历的亲历者。
1975年11月,孔繁森担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在我们村驻村。当时他负责赵寨子的六个村,他的住处与我家是前后邻居。那时我快10岁了,记事清晰。当时我们家生活极为困难,大家都吃不饱饭,尚未实行分田到户,还是集体经济。直到1980年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才解决了温饱问题。孔繁森在村里住了一年多,我们家吃了上顿没下顿,过年时,一家才分得一小罐油和半袋粮,条件好点能吃到地瓜干或高粱窝窝,很多孩子十几岁都没吃过玉米面饼子。
孔繁森吃饭时,我们几个小孩会扒在门口看。他的伙食也不丰盛,能吃到馒头和大米饭对我们来说已是极好。他看到我们眼巴巴的样子,就会把馒头掰给我们。虽然已过去近50年,那一口馒头的滋味我至今难忘。他还常从兜里掏糖分给我们。
在村里期间,孔繁森为我们村申请来电影机。1976年上半年,国家地震局预测有大地震,政府提前预警。晚饭后,社员们集中到大街看电影,既丰富生活也便于防震。看完电影,孔繁森还挨家挨户宣传防震知识,提醒大家夏天下雨别进屋。那几个月,家家户户在院里搭帐篷,晚上在院里睡,后来唐山发生了大地震。
1976 年二三月,天气寒冷,下着雨雪。孔繁森去乡里开会途中,听到路边井里有人呼救。他毫不犹豫地扔掉自行车,边跑边脱大衣,跳入10多米深的井中,将一名妇女托举起来。同行的同志找来绳子和梯子,先把妇女救上去,再拉孔繁森上来。被救的是我们村西头的一个大嫂,因家庭困难和婆媳矛盾想不开跳井,跳下去后想到孩子又后悔了。孔繁森去世后,宣讲团来采访大嫂,她哭着说孔繁森是恩人,朝着新疆西北方向磕了六个头。
生产队未包产到户时,大猪圈积肥,开春要把肥料运到地里。锄猪圈时,孔繁森卷起裤腿就跳进臭气熏天的猪圈坑,一干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社员们吃不饱,干十多分钟就撑不住。运肥时,大家都愿意和孔繁森一组,因为他有力气,自己拉到地里还回来帮别人推。在邻村王辛庄村植树种芦苇时,他带头跳进冰冷的水里,带动群众一起干。
孔繁森帮助过很多人。解庄村民解风友家庭困难,兄弟姐妹多,孔繁森鼓励他好好学习,不要辍学,成为社会有用人才。如今解风友成为村委会干部,提起孔繁森满是感激。解庄村民孔繁策中学毕业后在家务农,孔繁森帮助他学医,后来他成为方圆几十里有名的赤脚医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孔繁策领几个村民来看望孔繁森,孔繁森把他们领到家里,亲自下厨炒了几个小菜。大家想喝好酒,孔繁森说自己不是贪官,靠工资过日子,最后从厨柜深处找出一瓶莘县雁宾酒,这是家里最好的酒了。大家吃饱喝足,在孔繁森家炕上聊了大半个通宵。
和孔繁森一起下乡的还有王克玉部长,工作组来了之后,村里面貌焕然一新,粮食产量提高,老百姓干劲十足。孔繁森不需要挣工分,但他走到哪里,哪里就有热火朝天的工作场面。
孔繁森殉难时身上仅有8元6毛钱,他在北京开会还吃小地摊。他曾说”阿里还很穷,大鱼大肉我们咽不下啊”。我见过他本人,他就是这样务实、接地气、大公无私的人。从这些点滴小事,能看到他务实、廉洁的崇高品格。
凡是接触过孔繁森的人,无论大人小孩,都被他的人格魅力深深打动。他是平凡人,却体现着共产党员亲民、爱民、务实、廉洁的作风,心里时刻装着人民。他践行着 “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是有血有肉、重情重义的人,给聊城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孔繁森精神将在神州大地闪耀千秋!

作者简介:董海波,*7/在聊城市文旅部门工作,文学爱好者,注册理财师,多次在省、市刊物上发表文章,曾受到共青团省委、省外经贸委等部门表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