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武先生与张难先的情谊
作者:张铭玉
1931年9月18日晚上,日本人在沈阳制造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侵华战争。全国人民坚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张难先在浙江省主席任上,听到倭寇占我辽东的消息后,立即打电报给蒋介石,请他通令全国总动员;先将党员、公务员组织起来进行操练,逐渐普及到民众中去,准备以全国之力进行抗日;再请主席通电罪己,与民更新;并亲统大军进驻平津,给予日寇以迎头痛击。这是张难先第一次劝说蒋介石抗日。电报去后,仅被留下存档。
此后,张难先多次面谏、电报给蒋介石,劝说他抗日。虽然都没有结果,张难先还是为全面抗战努力呼吁,多次倡议国共联合抗日。
1937年10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董必武先生于10月来武汉筹建八路军武汉办事处。12月23日,中共中央代表团、中共中央长江局举行联席会议,决定将这两个组织合并,对外称中共代表团,对内为长江局,由王明、周恩来、项英、秦邦宪、叶剑英、董必武、林伯渠等7人(后增加凯丰)组成。
从此,张难先投身国共联合抗日。在武汉,他拜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中共代表团。董必武先生是湖北老乡,年岁也接近,接触就多一些。
董必武,字洁畲,号壁伍,生于1886年3月5日,湖北黄安(今红安)县人。1921年以湖北省代表身份,出席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是新中国缔造者之一。
1904年冬,张难先等创办的“科学补习所”,正积极准备响应湖南“华兴会”起义,因黄兴的“华兴会”起义失败,受其牵连遭到破坏。1905年,张难先协助刘静庵,在美国圣公会办的一个平民阅报室“日知会”里,建立革命组织“日知会”。在“日知会”做礼拜时,“日知会”借助“日知会”宣讲教会的民主、救世……随即引申到宣传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吸引了很多年轻人。25岁的董必武正在武昌读书,参加了“日知会”活动。那时,在“日知会”,董必武就知道张难先这个人。
除了董必武、张难先他们两人都是湖北人,都有一个抗日的决心外,在提起“日知会”这段往事,更加深了他们的友谊。
在抗日战争期间,受董老影响,张难先在力所能及的前提下,致力于维护国共联合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溶共、限共、反共”的政策,做了不少实事。
抗日战争胜利后,张难先始终反对内战。1949年参加了与白崇禧直面斗争,保卫武汉、迎接武汉和平解放,做了重要贡献。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委员,毛泽东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刘少qi、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陈毅、贺龙、董必武、张难先等56人当选为委员。10月1日,他们随毛主席登上天安门,出席开国大典。
毛主席曾感慨地说,中共一大12位代表,经过28年革命,参加开国大典、登上天安门的,就我和董必武两人!
11月30日,协商中南军政委员会人选。周恩来总理说:“张难先先生是湖北人,对中南数省熟悉,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适合。”说完,得到与会者鼓掌同意通过。张难先自揣精力、学识都不能担此重任,但是这时在会上已不便于提出辞谢。会后,张难先找董必武先生商量,建议请换郑位三先生出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董老笑着说:“周总理提名,其实是大家给先生提名,万勿推辞。先生到中南必能有所作为,家乡人翘首以待啊。”张难先接受董老建议,回湖北参加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作。
【郑位三,土地革命时期就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又在新四军二师、五师、中原军区担任主要领导职务。1946年中原突围前夕,担任中原局代书记、中原军区政委。新中国成立后,因体弱多病,党中央同意郑位三不担任具体工作职务,留在湖北休养治病。】
1950年张难先到中南军政委员会工作后,中南军政委员会决定在相应方面为他配齐秘书。张难先知道后对秘书长张执一说,生活方面已经安排了一名服务员,一名炊事员,不能再添人;秘书长张执一耐心地说,难老,您担任副主席以后,将有许多文件需要处理,简单的,您可以交给秘书代为处理;各种会议的讲话稿;我们军政委员会各种重要会议前后,有报社、电台记者采访的材料准备;逢年过节也有报社、电台记者采访的材料准备;有许多文件、报告、各种会议的讲话稿需要起草……难老,您的一贯行事风格是一丝不苟,面对重要、众多、繁杂的工作,没有秘书的协助,将会被许多事务干扰。张难先解释说,以前,我对共产党的政策虽有了解,但是很肤浅,要做到不辜负这个“副主席”的委托,需要学习的内容很多,从哪里着手呢?亲自阅读相关文件,正是我学习的途径,可以及时触摸到急需的东西。文件自应亲自阅读,不需要秘书处理;而文字方面,我尚能自己动手亲力亲为,不需要配秘书。只是在具体书写中,在文体格式等方面的习惯,现在与以前国民政府不同,我写的东西一时恐有不妥之处,军政委员会有秘书处,我写之后,可以请秘书处代为按照现在的文体格式处理,不必为此配秘书;至于说到文件较多,没有秘书帮忙,白天看不过来,我已经想到,我家两间房,一间由老妻带孙子、孙女,一间较宽敞的做自己的卧室兼办公室,每天下班后回家,还是可以做事的。中南军政委员会见张难先执意不要配秘书,决定先接受张难先意见,以后他感到需要配秘书时,再说。
张执一,生于1911年,湖北汉阳人。是早期隐蔽战线上海局的领导人之一。他坚守原则,对工作要求严格,长期从事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在解放前,张执一曾担任多个重要职务,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中央中南局常委、统战部长、中南军政委员会秘书长等;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第三及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央统战部副部长、民族委员会副主任、统战部顾问等职。
一九五一年末,《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出版,中南局赠给张难先一本,他特地为学习毛选准备了一个笔记本,在扉页上写下:
“读毛主席选集笔录 一九五二年元月二十五日义痴题於汉口市东郊”
在其背面还题写
“学然后知不足 义痴又题”
并将学习的一些心得体会函告几位共产党内老友,如董必武、林柏渠等,以期得到指正。这些朋友对张难先学习《毛泽东选集》等理论的热情极为赞赏。林柏渠等并复函交流学习要点。
董必武先生函:难老……先生年逾八十 不与暇逸 仍汲汲求知 髦而好学 可敬可敬!……我休假,在城外住,日内入城。当走谒侯 教!顺致敬礼!并贺
新禧
董必武 一月十日
1953年7月,张难先夫人陈懿不幸逝世。
1954年,董必武先生来函:
难老:
大函及 嫂夫人遗像已奉到。敬佩 高谊!惟弟未能躬自送葬致奠,心殊歉然!
……
近安!
弟 董必武 五月三日
1954年9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张难先被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将要迁家北京。委托李济深先生联系机关事务管理局,他不要按相关规定,给他安排三级干部住的大院。只要为他准备一个小院足矣。机关事务管理局为准备这个小院,拖到1955年。张难先才迁家到北京。住进前圆恩寺十四号甲。
张难先迁家到北京后,董必武先生就常来前圆恩寺十四号甲,关心张难先的工作、生活。
常来前圆恩寺十四号甲这个小院的,还有朱德、郭沫若等领导;文怀沙、齐白石、梅兰芳等士林友人。
人大常务委员会准备给他配秘书。张难先用在中南军政委员会对张执一秘书长说的理由,谢绝了配秘书。
不料到1956年夏,视力明显下降,经医生检查,得了白内障。当时白内障还是难医治的病,因此看文件就日益困难。董老常来看望张难先的,见他的视力一次比上一次来时更困难,就一再建议:还是配一个秘书好。张难先也逐渐体会到,再没有秘书帮助,实在影响职责工作,遂接受董老建议。董老询问想要配什么样的秘书。张难先说,能帮我读文件就可以。董老说应该还能帮你写东西吧。两人商量,初步决定调张难先次子张澈生来任秘书,他不仅可以解决读、写的问题,还可以就近照顾父亲。谈到调动一事,董老说,这件事由他安排。
董老环顾前圆恩寺十四号甲这个小院,没有一个可以挤出来的房间安排给秘书工作、生活用。张澈生调来北京,同时家属也会带过来,更是难以解决。张难先也感悟到这是个无解的问题,一时也没有办法。服务员知道后问,首长,是不是只来一个秘书。张难先看向服务员。董老离开后,服务员说,您的司机是北京人,家还不远,您现在很少用车,他就常回家住,房间常闲着,应该可以腾出来。张难先知道,司机的房间很小,里面只有一张单人床、一个小桌子。看来,只能调他一人来北京,其他的人一时还不能随他过来。
几周后,董老来看望时,张澈生还没有来。张难先问起,董老说,安排好了,再过些时候就会来。
十一以后,董老来看望,知道张澈生还没有来。他说回去后找相关部门催一下。
在董老亲切关怀下,张澈生到北京任张难先秘书。没有想到的是,1959年以后,北京户口控制严格,张澈生的家属很难迁到北京,只能一直两地分居。
到1960年以后,北京、上海都可以做白内障了。上海的技术更好一些。1961年,张难先到上海做白内障手术。手术成功,视力也逐渐恢复。期间,刘少qi曾去信慰问、吴玉章先生到医院看望。
1961年秋,视力得到明显好转,应石荣瞕先生所求,张难先在一扇面上作梅花。
【石荣瞕先生(石藎年)生于1880年(清光绪六年)4月。是我国近代著名方舆学家、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所撰的一部著名方志《库页岛志略》颇有影响。】
石先生对张难先所绘扇面珍爱有加,不久携扇面求董老题诗,董老欣然题诗于扇子另一面:
近读陆放翁卜算子词咏梅得二绝句
不管风和雨 寒梅已著花
冰肌历寂寞 春动冷生涯 其一
腊报春将到 衝寒早放梅
群芳虽欲妒 莫阻暗香来 其二
藎年先生哂正
董必武 一九六二年一月
1965年1月3日,第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举行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继第一届、第二届全国人大当选常务委员会委员后,张难先再一次当选常务委员会委员。
担任上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时,刘少qi同志曾批示,开会时,张难先委员的秘书可以进入会场照顾;甚至提出给他的秘书安排一个坐处!
在因身体不适时,张难先向委员长朱德递交请假报告,朱德委员长立即在报告上签写一个“准”字。

1966年,张难先已经是90有余的古稀老人,自我感觉身体大不如以前,难以履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职责。就有了辞职的想法。几经思考,决定与董必武先生商量,看如何处理比较妥帖。董必武先生听他说出辞职的想法,立即劝说“不妥”!前两年毛主席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近来舆论界大声宣传“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时向中央提出“辞职”,很容易令人产生误会!董必武先生说:好在,难老,你身体状况中央十分清楚,听说刘少qi、朱德两同志都有批示。有些会议不能出席、有些工作不能参与,大家都能理解。董必武先生深情地说,难老,你就安心注意保养身体。
张难先领悟到“小车不倒只管推”的深层次意义,决定接受董必武先生意见,再不考虑“辞职”二字了!

【作者简介】
张铭玉,湖北仙桃籍人,张难先先生嫡孙,1939年生,196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曾任辽宁省沈阳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辽宁省热泵暖通空调协会专家,出版有《张难先先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