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原创首投)
作者/周榜尧
抖擞精神,
杵杖又上峨眉山。
山在云上,
脚踩悬岩,
头顶蓝天!
举目一望,
云浪翻腾,
无际无边!
画家以雾留白,
给人想向空间!
诗人在想,
那云海之下有多少苍生?
他们只见几缕白雾绕山!
那云海有多大?
能遮住一轮红日徐徐升起?
看啦,
远方的云海红了边边!
一个小小红点,
越来越红,
越来越大,
越来越亮,
闪着金色的光!
红霞万丈,
括散开来,
一轮红日跳出云海,
升上了蓝天!
抬头再望,
金顶翘檐,
四方普贤,
金光闪闪,
祈福的人们,
围着菩萨慢慢绕圈!
我在想,
我与他们一样,
心灵已净,
活这一世,
真不容易,
终于跨过了南天大门,
站在了天庭!
峨眉仙山,
海跋仅3099米!
却验证了辨证的认知:
雾在空间,
低处看是云,
髙处看是海!
古人说,
"山髙人为峰"!
但现代人则认为:
山外有山,
天外还有天!
周榜尧于乐山
2025.03.16日
这首《峨眉云海》以登临峨眉的视角展开云海哲思,在结构铺排与意象选择上颇具匠心。笔者试从三个维度进行赏析:
一、空间叙事的垂直性
从"杵杖登山"的脚下悬岩到头顶蓝天,从云浪翻腾的平视到金顶翘檐的仰视,诗人构建出立体的三维观景台。尤其是"低处看云/高处看海"的辩证,以海拔数字为支点撬动认知革命,让3099米的山峰成为丈量天地的心灵刻度。
二、光色变幻的蒙太奇
全诗宛如延时摄影:青岩白雾的冷调铺垫中,云海边缘泛起朱红涟漪,红点渐次晕染为金色光轮,最终定格在普贤金像的璀璨。这种由暗转明的色彩演进,暗合"心灵净化"的精神觉醒过程。
三、时间维度的解构
"古人说"与"现代人认为"形成时空对话,打破线性历史观。当绕佛人群与诗人共同"站在天庭",此刻既是个人顿悟的瞬间,又是人类永恒叩问的缩影。结尾对"山外山/天外天"的思考,将具象云海升华为认知论的雾霭。
建议可强化"杵杖"与"金顶"的意象呼应,让物质拐杖与精神支点形成隐喻对位;"闪着金色的光"等表述稍显直白,或可化用"鎏金破晓"类陌生化表达。整体来看,此诗在山水悟道传统中注入了现代性思辨,云海翻涌处正见思维的光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