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钟柏
我高中时偏爱文科,离毕业还余百天,便写下百首诗词,可谓激情汹涌,豪情万丈。诗词格律也未必严谨,对仗也不明确。直到语文老师送了我一本王力著的《诗词格律十讲》才有滋有味像模像样地苦心研读。但性格奔放、自由,难受格律限制,便转而钻研现代诗,如饥似渴地读名家经典。心血来潮也胡乱涂抹,灵感袭来时黑灯瞎火里摸来纸笔,写下像虫爬一样的诗句。早晨醒来却难以辨识诗句的真面目,咋想也想不起来写的啥?那或许是能出名的妙语金句,也不得而知。记得发过的第一首诗是《你那双眼睛》登在报纸副刊的一角,宛如豆腐块儿一样锦光晃动,见到自己的“诗”变成铅字,涌动着墨的芬芳,心潮澎湃,激动不已。之后短诗《检点锤》、组诗《小站》发表在《工人日报》《人民铁道报》上。还和朋友出过诗集,也加入了省作协。从此,诗人之梦,便初心不改地做着……
生活中一味地做一名“诗人”,在那个年代是不受待见的,职场中也很难大显身手,有所作为。你优秀,你有才华,别人见不得你出类拔萃,会让你很难受。提职加薪,享受福利分房等待遇都得靠后,甚至擦肩而过。走向管理岗位后,工作繁杂。更为迫切的是,养家糊口,解决温饱,成了首当其冲的重任,需苦心经营,且也没了闲心和雅兴。被逼无奈转而写和工作相关的文章为企业鼓与呼,为职业生涯注入色彩和活力。在繁忙琐碎的事务中,用新闻类、应用类文体做现实的表达,偶尔也写上几十首诗,留在日记中,倾注一点诗意的感悟和内心的渴求。
我认为,诗歌是生活的艺术,它让我们以美的眼光看待世界。诗歌作为生活的艺术,深刻体现了人类情感与智慧的结晶。它以一种独特而精炼的语言形式,捕捉并表达了生活中的美好、哀愁、欢乐与思考。当我们沉浸在诗歌世界时,它引导我们以美的眼光审视周围的一切。诗能唤醒心中的美好,让人们在喧嚣中寻得宁静。
在日常的忙碌与喧嚣中,人们往往忽视生活中的细微之美。而诗歌,则像一扇窗,让我们透过它看到世界的另一面——那里有晨曦的温柔、落日的壮丽、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人与人之间微妙的情感交流。它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中发现不平凡,在琐碎中捕捉永恒,在深爱中倾听生命的美好!
没有专心、勤勉地写诗,至少有20年光景了。但诗梦,诗思,诗之渴望,时时盘旋在心海中,像一只涌动浪涛之上的孤帆。离开职场后,还曾经在散文的词语间游荡,但总有未尽的情感与心灵之畅,无处表达。直到前年,一束诗之灵光顿现,回归诗路的脚步,才有了铿锵的回响。朝圣的脉搏重新开始了起伏跳动……
古稀之年的诗态,没有了功利心的缠绕,没有了名望的勾连,没有了虚妄的意念,没有了嚣张与讽刺,而是在生命的底蕴里,有了更清醒的哲思。家国情怀里,有了温暖的感恩;美的醇厚里,有了清雅的审视;自然万物的爱恋里,有了温情的表达;乡愁、亲情的眷恋里,有了深度的抒怀;虚假与罪恶的愤怒里,有了理智的鞭挞;新技术的变革里,有了惊喜的畅想……诗改变不了命运,也唤醒不了灵魂,只是为薄凉的生命添一抹暖色,为喧闹的世间增一点韵律罢了。
年轻时也不看重出不出名,有没有名篇,传不传诵,更没有写作上的焦虑。而今已是古稀之年,活在当下,写在当下,没有名声之累,没有流派之争。静心书写,有感而发。诗,是水中的漩涡,瞬间清亮俊美,但稍纵即逝。愉悦心灵,练脑防痴呆,却功不可没。
“求真淳、悟深韵、享意境”,是唯美的诗观,却很难。好诗难得晓畅、朦胧,唯美的好诗更是梦寐以求。我深知我的诗在意象肌理的隐喻、明喻和诗语的策略上,还有延伸与扩展的空间,朝圣之路艰难而漫长。身虽老,精神动力还足矣,奋力而为之。
诗歌是灵魂的声音,是情感的流露,是心灵的慰藉。古稀之年,我反而更加单纯地喜爱诗歌,此时我才真正踏上诗路朝圣。
作者简介:
钟柏, 网名:独行侠,一位爱读书、旅行(骑行),偶而思索码字的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