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封面
已列为“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校本教材”
王涵
以二战史上中国罕有的女性军事指挥员、著名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为传主的长篇传记文学《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由李林母校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列为校本教材,于2024年9月在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
李林,福建省漳州市人,印度尼西亚国归侨。1937年9月20日随队奔赴中国山西,担任成立伊始的晋绥边区抗日地方组织领导成员,和边区人民展开艰苦卓绝的前线抗日斗争。1940年4月26日,李林为民族解放事业,在晋绥边区第九次反围剿战斗中为掩护战友们而壮烈牺牲于今山西省朔州市范围,时年不满25岁。1973年9月15日,法国总统乔治·让·蓬皮杜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周恩来共谈“中法两国各有一位民族女英雄:法国的贞德,中国的李林”。周恩来指示“要写出李林的传记”。
传记作家王宝国自2005年投入李林研究以来,以探求本真李林为己任,广搜博览,爬罗剔抉,于2008年3月出版了中国第一版李林传记。2009年9月,李林入选中宣部、中组部等中央11部门联合组织全国人民投票评选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后,王宝国十几年深耕不止,又有多个版本的李林传记和其它读本。在传记第三版已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两个奖项之后,王宝国再奋八年深透之功,再出最新版,是为迄今以来最为系统、翔实、生动的李林传记。
1940年2月,出席晋西北军政民代表大会时的李林(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资料图
该版传记分五个卷次,是横纵坐标,表里叙事的深度结构。
《卷一·南洋侨女》,包括两章内容,纵向表层记述传主李林侨居南洋及其回国就读集美学校的历程,而横向深层表现的是传主深受著名侨领、集美校主陈嘉庚先生影响,形成思想精神奠基。
《卷二·太原女兵》,以四章篇幅记述传主出杭州、到上海、上北平、转太原,从救民救国的探索到寻找职业革命者的艰辛一路,纵向大跨度,横向见深度。
《卷三·战晋绥》,用四章叙事,纵向直击传主马踏高原,威震晋绥,惊心动魄的战斗故事,并作关于英雄心志的横向探掘。
《卷四·在晋绥》,抗战时代与社会人文交响的四章,是上卷波澜壮阔之后一道岸前堤下的潮水喧腾,也是全书的一部横向画卷。
《卷五·变局与危局》,以四章文字把传主面对公共危机时的英雄担当层层展现,是全书高潮的纵向推进,又是传主人格的横向发展。在这一卷,随着传主李林壮烈牺牲,其华侨爱国精神光华灿然绽放。
五个卷帙之外,本书还设有绪章、尾章。前者从周恩来与蓬皮杜谈李林和贞德入笔,提出本书传主李林与法国民族女英雄贞德的比较性研究定位,以及中法文明中的英雄文化定位。后者结笔于李林爱人屈健的亲情牵挂和李林集美校主陈嘉庚的精神关联,全书叙事终结于最后的社会之问,是深度中的深度。
评论文章作者——厦门市集美校友总会永远名誉会长任镜波先生(王宝国供图)
中国抗战,背景层层。英雄与民族、英雄与政治、英雄与民众、英雄与社会之多重关系隐藏着英雄的命运逻辑。本书卷页中,李林真刀真枪威震晋绥,无令而战马踏高原,战情爱情两两相融。本书字行间,李林救民救国理想远大,牺牲精神大仁大义,人文情怀悲欣交集。本书中轴上,李林英雄性格豪迈独特,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海洋文明源远流长。本书立足人文,将美好李林层层展现;梳理历史,看悲剧李林层层“毁坏”;写慷慨牺牲之文,而透射出生命的庄严之光;立抗战英雄之传,却是理想主义者的颂歌和悼词。
Ⅱ一篇书评:何以李林——喜读集美中学校本教材《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
任镜波
(一)
世人都知道名震寰宇的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就是集美女生李秀若;却不一定知道她的精神思想何以底定,李秀若何以成为李林?
世人都知道李林是位抗战时期在中共队列里的英雄;却不一定知道她在统一战线背景下表现出怎样的华侨格局?
世人都知道李林早已成为主旋律之下一个符号;却不一定知道她有着怎样丰满的精神思想品质?
世人都知道陈嘉庚的故事和陈嘉庚的伟大;却不一定知道嘉庚精神和嘉庚文化是如何在集美学子身上传承嬗递的?
……
新近出版的集美中学校本教材《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下称《李林传》),挖掘史实,报道真相,以罕见的思想深度、历史深度和文化深度,有力地回答了关于李林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二)
《李林传》的叙事梗概是主体十八章,编结为五卷。《卷一·南洋侨女》交代传主的弃婴幼年、南洋侨居、回国就读集美、远赴杭州求学的过程。《卷二·太原女兵》讲述传主转上海、赴北平、抵太原,由一个亲民底色的激进学生成长为一个爱民爱国的革命者的历程。《卷三·战晋绥》展现传主投身抗日战场后威震晋绥的骁勇战事和英雄业绩。《卷四·在晋绥》报道了传主自主、自助式民运实验,剖析其丰富、博大的内心世界和崇高的思想境界。《卷五·变局与危局》层层递进,推开传主壮烈牺牲的背景与过程,深度透视传主的担当精神和英雄气概。主体之外,一部《绪章》是全书的灵魂,一部《尾章》是全书的点睛,加上序跋和年表,形成本书完备、严整的结构。
展读之前,我最大的悬念是这部传记怎样记述“李林在集美”。因为我从网上、实体媒介看到的李林资料,都只是激昂高歌的革命叙事,少有关于她的集美出身的探讨,更不见李林与校主陈嘉庚的关联研究;我也看到很多名人传记,对传主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历程,或简略,或忽略。我认为,一个英雄也好,伟人也罢,他在青少年时期的人生奠基必然是重要之极。《李林传》做到这一点,而且作了深度的“集美探源”和“陈嘉庚研究”。
第二章共三节,其中两节以《与陈嘉庚》《集美,集美…》为节题,以近6000字的篇幅,专述传主在集美,不但完整、全面地叙述了传主就读集美期间的基本情况与故事,更重要的是深挖了集美学校和校主陈嘉庚给传主的精神思想形成的奠基。
集美三年,是秀若完整、充实的读书时期。集美为李秀若奠基和发展了文学和体育两大素质,这两点,都对她日后的抗战生涯,甚至对她整体的个人命运,发生了奠基性的影响。/一个文学女生转变为一位革命者,必有重大要素。集美奠基给李秀若这方面的要素有二——校主思想的打底,时代潮流的覆盖……校主陈嘉庚的爱国思想打底,与上述大量苏俄文学的影响并非同源,却在李秀若身上合为一流。(P54-55)
《李林传》讲述集美,并有相应的陈嘉庚叙事。除第二章的专节之外,还在第一章以《南洋侨魂》一个节,定位陈嘉庚为“南洋侨魂”,讲述了传主少年回国之前就由“听说”的途径受到陈嘉庚的感染和影响。关于传主与集美、与陈嘉庚,不仅有前部设置的集中叙事,而且在全书从头到尾都贯穿了两个“不脱离”:不脱离校主陈嘉庚的救民救国文教思想,不脱离集美学校的文化根基。
因此,我读《李林传》后有一个强烈感受,作品通过表现传主李林这位集美学子的精神思想和意识行为,很好地透射了嘉庚精神的衍展和嘉庚文化的嬗递。这一发现给我们以启示——我们在新时代学习嘉庚精神,弘扬嘉庚文化,一个好的方式是研究和探讨集美学子的精神走向,透视集美群体的文化特性,进行嘉庚精神时代价值及其传承的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
(三)
《李林传》以同样的探源精神,以深透的笔墨研究了传主的一生。
作为中共队列里的抗战英雄,传主在国共合作的统一战线背景下,表现出非同常人的华侨视野和气派、格局,赢得合作各方的关注、关怀、爱护;传主身上的海洋文明与华侨文化对华北抗战中的山地游击战产生过特别的勾兑。
传主不仅仅是战场上的抗日英雄,更是一位亲民爱民的思想型英雄;在紧张、艰险的晋绥抗战生活中,传主以救民启蒙教育为核心,卓有成效地展开自主、自助的民运实践。
传主“胜日本易,战女观难”,大战日军的同时,始终在搏战一座“女字关”。
传主正面作战打成威震晋绥的英雄,竟然是无令而战。
传主之死,死于复杂的历史背景。
《李林传》还以深度的思想性研究,解决了关于李林的符号化问题,挖掘“李林精神”的三大要素:道统责任观、现代革命家使命、华侨爱国心。给人们认知李林和解读李林精神,辟出新途,展开新界面。2024年,王宝国主持的机构发表了《从“保姆”到“灯塔”·从“守正”到“创新”——华侨民族英雄李林研究中的几个必答题》一文(详见山西省朔州市新闻网),正是基于《李林传》的成果,系统性地、正本清源地为全社会提交的李林和李林精神报告书。
(四)
纵观全书,《李林传》的叙事脉络繁复而又系统,可谓成功。但是,正如作品努力揭示的:中国抗战,背景层层。英雄与民族、英雄与政治、英雄与民众、英雄与社会之多重关系隐藏着英雄的命运逻辑。作品所揭示的,是深具“隐藏”性的“背景层层”,定然不能全靠直接的笔墨来完成揭示。如何实施不展现的展现?其类似春秋笔法的匠心,在于“召唤性”结构之奥妙精深。
“召唤性”结构,是由德国著名接受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提出来的。他认为,“作品的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促使读者去寻找作品的意义,从而赋予他参与作品意义构成的权利”。“这种由意义不确定与空白构成的就是‘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包含的不确定点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这样,有限的文本便有了意义生成的无限可能性……这些不确定点和空白处就构成了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李林传》为解决题材的隐藏性和背景的复杂性带来的文本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在作者首先被传主精神与情感召唤的前提下,依托自己多年研究李林的成果自信,生成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参与的李林叙事,探研传主命运逻辑。
东晋画家顾恺之说,画手挥五弦易,绘目送归鸿难。因为“手挥五弦”是显见的;“目送归鸿”则属于人的神韵、人的精神,“隐藏”于人的内心,形成“空白”生态。这一表现任务在绘画不易,在非虚构类文字作品同样不易,也是需要“召唤”读者的。
吕梁山上的一周时间,从将军到各界,对于李林的更多关切,是含在语气间,声音里,表情中的。也许李林触发了大家一个规律性联想:珍贵之物,往往是易碎品。尤其是面对纯净而透明的珍贵,人们欲言而又无法明言的,是无限的珍惜,无名的心疼。只不知,李林听懂了没?(P359)
这是记述到传主在晋西北军政民代表大会上受贺龙接见,贺龙及其他高层人士对她的关切时,一段入心入肺的文字。我读到这里,满心都是带泪的感叹。一叹我们这位集美校友纯净透明的美好,二叹《李林传》既画出了传主“手挥五弦”的英雄“形似”,也画出了传主“目送归鸿”的心灵“神似”。
李林母校——福建省厦门集美中学道南楼前的陈嘉庚群雕(集美校友总会供图)
(五)
我与《李林传》作者王宝国曾有三度相晤。第一次是2013年10月,厦门市举行纪念陈嘉庚创办集美学校100周年活动,他应邀来厦门,我与他初识。第二次是2018年7月,他应邀赴漳州进行工作指导,我请他前来参观集美校友会馆,从而了解到他的李林研究事业和一腔李林心。第三次是2023年11月中旬,山西朔州和福建漳州联合纪念李林诞辰108周年期间,我邀请他在结束漳州活动后来厦门,为集美中学等三校作了《李林,我们的女英雄》报告。
就是在这次,我听了他的报告,又了解了他已杀青的《李林传》。为了在集美人和全体华人群体中高举陈嘉庚思想和李林精神的旗帜,我做了些工作,促成《李林传》列为集美中学的校本教材。
王宝国是一位土生土长在塞上的山西作家,他能把握好远在闽南的传主成长史,进行“集美探源”和“陈嘉庚研究”,实在难能可贵。我也分享到王宝国先生的其它研究成果,发现他是一个研究型作家,向以英雄文化为研究方向,李林精神是其核心。
王宝国研究李林已到第19个年头,他创建并主持的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也已运行到了第11个年头。他无官无职,别不治产,行走在物质资源的圈外,以一个平民的一己之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大半生坚持研究,不断推出成果,服务到南北社会。王宝国先生是一个抱薪者,是一个燃灯者,他本身就是李林精神的化身。
沃尔夫冈·伊瑟尔在《文学文本的召唤结构》中指出,作品的意义只有在阅读过程中才能产生,作品在尚未示人时只是第一文本,通过读者阅读、理解、感受,而成为第二文本。集美校友李秀若在塞上的抗日战场流尽最后一滴血;而一个血肉丰满的李林,在《李林传》之中站立。建议所有关心李林的人,所有热爱嘉庚文化的人,所有热衷华侨文化的人,所有同意英雄文化的人,都来读一读《李林传》。
二○二四年十月廿七日,于厦门
[新加坡]陈立人
2013年10月,序言作者陈立人和自序作者王宝国在厦门(集美校友总会供图)
集美校友总会转来祖国内地作家王宝国之请,要我为他的传记《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下称“李传”)作序。我很高兴。换谁不高兴呢?李林和我们一样是南洋华侨,她又是我祖父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校之校友;祖国抗战中,她勇赴晋绥前线,壮烈牺牲于今山西省朔州市范围。无论是在南洋华侨中,还是在集美校友中,李林都是一个不朽的标杆。
(一)
书中每到传主李林的重大叙事处,必有关于我祖父陈嘉庚的笔墨,一开始我不太理解,传谁就传谁嘛,别人毕竟是别人啊。
掩卷细想,传主的思想脉络清晰呈现,我似乎发现了作者的发现:李林精神原是有根有源的,这根与源,就是李传在绪章和纪念年表中明文表述的:李林为中华传统知识分子道统责任观与现代革命家担当精神相融合的华侨民族英雄之典型;李林精神:⑴勇于担当与道统责任观相结合的知识分子精神,⑵勇于牺牲与救国救民思想相结合的现代革命家精神,⑶勇于创新与开阔的视野格局相结合的华侨精神。李传叙述传主受陈嘉庚的影响和就读集美的情况、就读浙江省立杭州女中期间学习秋瑾的实践与表现、南洋为侨的生活和历练,在这些地方着墨着力,用情用思;作者力图从这三方面分别寻绎李林精神的三条源流。
在第一章里,用“南洋侨魂”作为小标题,不惜笔墨来叙述陈嘉庚对李林和南洋华侨的影响。我祖父陈嘉庚先以“兴学报国”“教育救国”之宏愿创办集美学校、厦门大学,为祖国教育文化事业培养了无数人才;复以致力于民族解放事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都做出了一定贡献。他把圣贤仁义之道统责任观置于致富创利的上游,实现义利完美结合;我感觉可以见出南洋华侨的集体精神。
叙述到传主走进集美学村,有学村的创办背景,有集美的人文环境,有传主在文学与思想上的发展。我祖父陈嘉庚确立的“诚毅”(“诚以待人、毅以处事”)校训,确乎给包括传主在内的所有集美学子以灵魂性影响。集美给传主奠基了什么?李传理出一条“仁”“圣”线路图:创学研道的孔、孟——践仁成圣的陈嘉庚——救民救国的集美女生李秀若(第四章第四节)。作者深心在此,李林精神第一条的源流算是挖掘到了,行文也是顺理成章,成功地实现了第一层深度。
为了将这一源流显性化,李传的李林叙事系统地连带陈嘉庚叙事。秀若就读集美时期,校主陈嘉庚身处南洋。本书至今没有获得二人有面对面交集的信息。但由于二人均非寻常人物,所以,读者所期,也许正是他们的神交。出集美,李秀若度过了波澜壮阔的七年人生。在这短短的七年,前者与后者走行着同一幅英雄的路线图。这位集美校友和她的校主如同两颗同轨的行星,每每交相辉映,这是贯穿本书的一条显线(第一章第一节)。
传主就读浙江省立杭州女中的时间很短,但李传除了正面叙述传主在杭州的情况外,还探寻到传主主动寻找职业革命家之路的努力与发展,而终以慷慨牺牲。其命运逻辑是现代革命家的,是秋瑾式的。李传还在全书把握了传主的秋瑾性格,秋瑾风格,秋瑾精神,完美诠释了李林精神第二条。
李林精神第三条则在于全书的贯穿。无论是南方求学还是北上抗战,传主的性格与风格,处处表现出与同一群体的迥异。传主打成威震晋绥的英雄,李传说:中共主张的游击战前面还冠以“山地”二字,而将山地游击战运用到出神入化的境界的,却偏偏是一位坐着船长大的南洋侨女——这或许是一个关于撬动巨石而审视支点的寓言——海洋文明,值得关注和研究(第十章第四节)。我以同是南洋华侨的角度在这里表示,李传的这种对传主精神的深度挖根寻源,值得肯定。
(二)
李传寻根探源的更大成果,是国际性。法国十五世纪的民族女英雄贞德也是李传一条副线。从南方到北方,从一生到牺牲,从自序到正文,传主身带李林精神三条,与陈嘉庚同行,与秋瑾同行,也与贞德同行。这实在是对于一个具有世界性人文品质的华侨人物的恰当的立意布局。李传的书名比之前版本(2013年10月21日,作者曾赠我获得过两个奖项的版本)增加了一个主书名“东方贞德”,又在绪章里进行比较性研究,深研细述,深入浅出,将传主定位为国际性人物。
(三)
不仅在上述精神思想的源流上有深度的寻根探源,李传的所有历史叙事,都在力求呈现背景,探寻真相,勇于直面矛盾。
传主侨居印尼,就读华侨小学,李传不仅仅交代荷兰当局对教育的管控政策,还探寻到马丁·路德带来的西方教育改革路径,这是对传主产生了最初的国际影响的(第一章第四节)。关于传主的上海时期,我们可见的资料都只强调李林参加革命活动如何勇敢,如何激烈;而李传则以整章的笔墨讲述传主创办晏阳初平民夜校的实验,并与陈嘉庚教育思想作了融会性探源。传主有着救国先救民的现代革命家观念意识(第四章)。
第七章到第十章震撼人心地展现传主成长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华侨游击队长,惊心动魄“战晋绥”的历程;呈现传主“战日本前先战一个字”的矛盾。而且交代了传主“无令而战”的重大史实。
第十一章到第十四章立为“在晋绥”卷,暂停炮火硝烟,步步深入、步步矛盾地表现英雄与组织、英雄与社会、英雄与民族、英雄与民众之间的深刻关系。读此卷,不仅获得一个跃然而立的华侨英雄人物形象,而且清晰地看到,传主绝不仅仅是一位抗日英雄,还是一位救民救国的丰满英雄。
李传叙述传主围魏救赵“奇袭岱岳”一战之前,不吝一个整节的笔墨描绘“三国棋局”,既是为威名再震一战的铺垫,也是传主参加的华北抗战的必要背景交代(第十五章)。看似闲笔,但我用心体味,发现李传的“闲笔”都是不可多得的深心之笔。第十六章到第十八章,记述传主在一阵紧似一阵的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危局中如何担当,如何牺牲。传主本来是有“四不死”条件的,她却四次放弃自活的机会——眼看再过半年左右就是做母亲的人了。没法,此刻得先给眼前这七百人当妈妈。传主一身二命壮烈了,事情绝不仅仅如此,李传交代了相伴随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矛盾。英雄,就是这样被矛盾埋葬的,也是这样被矛盾树立的。
英雄变成烈士,话题还不能完。尾章继续深挖,我们的所有悲剧也都是有根有源的。为了我们的国族早日走向文明,不得不正视更深层次的矛盾。
据了解,作者自2005年撰写第一部李林传记起,他个人研究李林已到十八个年头,他主持成立的李林研究会也整整十年了。在这部新作中共有脚注七百余条,可谓事事有根据,句句有出处。参考引述范围之深广,有古有今,有中有外,有史有哲,有显有隐;见出作者的学养根基,也可见出作者在忍苦用力地向前。从李传,我感受到了从传主到作者基本相同的英雄精神。不能说作者也具有传主那样的三条精神,但至少前两条是高度一致的,而第三条也是作者向往的。可以看出,作者受传主影响至深;或者说,将研究李林的大任交给王宝国先生,是为恰好。
是为序。
2023年5月15日
《东方贞德——华侨民族女英雄李林传》作者王宝国(贾正江摄影)
(一)
夏尔·佩吉一遍又一遍地描写贞德。这并不令人吃惊,因为他出生于奥尔良,贞德就是在那里取得了一生最大的胜利,那里是崇拜贞德的圣地。但是贞德之所以吸引佩吉,并不仅仅因为地理上的巧合,根本原因还是历史。
——玛丽·戈登《圣女贞德·文化盛宴》
佩吉的戏剧中,由灵魂构成的良心做了一次深邃而大范围的检视。这种检视是在诗意并带有催眠作用的反复行文中实现的。
——玛丽·戈登《圣女贞德·文化盛宴》
(二)
除了南京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先后约稿出版的两种以外,我称为“主传”的李林传记已出至这一版——第五版。
多项已启动的笔事积压成令人揪心的笔债,对不起期待我的朋友们,对不起有关方面,对不起我自己。但是,我的李林传记之“主传”已出至第五版。没法,李林的抗战生涯慷慨挥洒在以今山西省朔州市为中心的晋绥地区,而我是朔州人;李林的陵寝巍然屹立于朔州市平鲁区,而我是平鲁人;探求李林之心的心,越来越迫切,而我是创办了“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并在李林长眠地提出了英雄文化思想的人。我是被李林带进晋绥抗战史、带进中国抗战史甚至世界二战史的人,我是曾梦见过李林的人。
没法。我的宿命如此,我属于李林;我必须反复检视,反复行文。相信能将拙著读到这一版的人,必也属于李林。
(三)
“圣”这个字意味着什么呢?对于我们这些已经不再相信以罗马天主教会名义认定的人来说,使用这个字又有什么用处呢?在现代,这个“圣”字又描述了什么样的人类行为呢?
也许我们首先应该看看,对于认为这个字是鲜活的那些人,和几乎不懂这个字的意思、认为他们不会接触、而且对这方面可能没有任何兴趣的那些人来说,这个字有什么共性呢?
“圣”几乎和“善”直接相连。但是“善”对于现代的我们意味着什么呢?我们现在赞扬何种美德呢?现代的我们都是后达尔文主义或后弗洛伊德主义者,相信“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有可能提倡任何美德吗?
我们将“圣”这个字留在字典当中,是否想将其当做我们对这个世界最重要的一堵理解壁垒上留下的一道裂缝?这个字是否为我们创造了向外偷窥的机会,可以瞥一眼那些超越利己主义的行为?你需要做什么,什么东西能让你目光停留并渴望拥有。这些想法长期齐集于人们的生活中,完全构成一种热情的秩序。当下这种极具张力的生活方式,人们不事先计算代价和未来,又会付出什么代价呢?
有些人认为圣徒是为我们提供一种附加的梦想,一种提倡的希望,一种建立在某些特别事物基础上的特别联系:共同的特征、职业、名声、生日。作为献身的回报,人们会产生一种会被圣徒选中,或成为圣徒的感觉。圣徒同时融入我们的生命,成为我们的避风衣,成为我们的护身符。她给我们提供灵感。总之,她就是信仰者会对之膜拜的人。
考虑过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看,贞德到底能够成为哪种圣徒?她也许不是法国的守护女神,而是芸芸众生的守护女神,获得颂扬并非由于其在军事上取得的胜利,而是由于她对抗荒谬秩序的激情,因为她毫无保留的高贵。她因为错误的理由被加封为圣徒,但是她的言行比罗马那些人盖在她身上的印记更加有力。她在身后留下记录,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就会发现,她跳跃飞奔、并非平稳地滑翔前行,而是伴随一系列的痉挛和震颤。也许,我们对她最好的悼念就是记住,任何对她的理解都是片面的,她是一个如此引人注目的人物,不断地要求我们对其重新审视,再审视。她激发人们,迫使人们看清,“英雄”这个词用来形容她远远不够恰当。她要求去做自己,她能证明我们的欲望和热情可以超越理智,她能够感到我们都是属于她的。
而她,却不会站在原地等候我们。
——玛丽·戈登《圣女贞德·追封为圣》
(四)
我在这里要说的话,玛丽·戈登女士替我说尽,说透。她的上述言语放在这里,我一字不能减,一字无须加。时空不隔知音,国族不隔知音,政治意识形态不隔知音。我与李林如此,玛丽·戈登与贞德如此,李林与贞德如此,我与玛丽·戈登亦如此。
指“罗马天主教会名义认定的‘圣’”,也晒了其他的人造“圣说”。
去符号化,为贞德,为李林。
对于一个能将太平洋之水化润于塞外高原的人,对于一个每一立方刚硬都伴有一平方柔软、每一平方柔软都伴有一立方刚硬的人,何须我择定任何一种美德加以赞扬?我直击李林的“对抗荒谬秩序的激情”和“她毫无保留的高贵”,摸出她“一系列的痉挛和震颤”之脉,发现了一个既提供卑微者的生活信念,又救赎强悍者心灵的标本,获得了人与世界相处的深刻启示——我懂得了,贞德、李林,不会站在原地等候我们。
(五)
“要征服中华民族,必须征服中华民族的心!”但这书却于“心的征服”有碍。心的征服,先要中国人自己代办。宋曾以道学替金元治心,明曾以党狱替满清箝口。这书当然不容于满洲帝国,但我看也因此当然不容于中华民国……好书为什么倒会不容于中华民国呢?那当然,上面已经说过几回了——
“一方面是庄严的工作,另一方面却是荒淫与无耻!”
——鲁迅《田军作<八月的乡村>序》
“九一八”后,鲁迅频繁地在文章中谈论金元时期和“满清”时期汉人遭受的压迫、凌辱,频繁地谈论以异族而入主中原者怎样既残酷地对汉人“治身”,又以种种方式对汉人“治心”。这当然是因为预感到金元和明清的历史又将重演。鲁迅长期效力于对大众启蒙,长期致力于国民性改造,脱离“异族”奴役才二十来年,国民性改造还未见成效,却可能第三次整体性地奴于“异族”,而如果这第三次整体性奴于“异族”的时间足够长,那国民性的弱点必定进一步加剧。
……鲁迅最担忧的,是在日本人统治、奴役下的中国人,渐渐忘记了自己亡国奴的身份,而认同了日本的统治、奴役,当日本也侵占了其他国家时,中国人甚至以此为自己的荣耀。
——王彬彬《鲁迅晚年在日本侵华问题上的预感与忧思》
(六)
前版面世后,很多读者指出:李林短短二十四岁半的生命长度,为她的传记需要四十万字之冗吗?
这当然是肤浅之疑,但也听得出,读者的阅读负担忽视不得。本版改写时,除了调整纲目、砍削枝蔓,我把大删大减的大斧指向了第四卷——尤其是其中连续三节说“河山”。
调研抗战时期各类人物、人群的心态与表现,颇显游离,删了吧?
“三不三为”之类故事似是闲笔,删了吧?
可恰恰是这些笔墨,一者关乎家邦危亡时期之人心大端,二者是传主作为绝不仅仅是一位抗日英雄的英雄,对社会人文生态的坚定的关注与调整。端详到星月阑珊,转读鲁迅。想想中国人可以“自己代办”什么?统治者替侵略者代办“治心”与“箝口”;出了个李林,年纪轻轻的,要戳他们的天一个窟窿,要补民众的满天窟窿。中国人李林如女娲般如此代办,中国人王宝国有权删减吗?社会在乖巧卑下的自私自利中窒息以死。人类喘不过气来——打开窗子罢!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呼吸一下英雄们的气息。一旦清醒如斯,我立刻下笔改书名中“抗日”二字为“民族”。
鲁迅序田军之书,启示萧军正确理解什么是“斗争的文学”和正确地对待题材问题,从而不至为“题材决定论”所束缚。
我解除题材上的层层框定,先从砸碎自己思想里的道道锁链始,这是为文之人之最难。
当此,除了鲁迅的启示,陈嘉庚长孙陈立人先生赐序,中国华侨出版社和高文喆等编辑适时推动;我的新我,由他们扶助而立。此非一个“谢”字所能尽者;在月黑沙冷的夜中,他们举起了照亮我,并可照亮更多人的火把。
癸卯年桃月廿六日(2023.5.15),于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
王宝国研究李林的资料专柜(王宝国供图)
自序作者简介
王宝国,笔名宗白。山西省“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传记文学学会理事。在海内外面世作品210万字;所著长篇非虚构文学《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传》先后获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第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赋文《菊花青战马赋》在2018“中蕴杯”世界马文化楹联及马赋大赛获马赋类二等奖。
2015年10月3日,作者应邀赴香港进行李林精神报告(陈萃兰摄影)
李林(1915.11~1940.4),原名李秀若,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人,印度尼西亚国归侨,中国共产党党员。是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创建领导人之一。先后曾任山西省牺牲救国同盟会(牺盟会)抗日干训班第十一连中共秘密支部书记、总会干事、大同中心区宣传委员,晋绥边区宣传委员兼第八抗日游击支队(偏关抗日游击队)队长,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一二○师雁北独立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牺盟会晋绥边区组织委员(兼管中共领导的地方军事),山西第二游击区行署(中共领导)委员兼第十一专署秘书主任等职。
四岁侨居印度尼西亚,十四岁返国;先后就读厦门集美学校、浙江省立杭州女中、上海爱国女中、北平民国学院政治系等校。
幼年侨居印尼并就读华侨小学期间,目睹荷兰殖民统治者歧视和压迫印尼土著与华侨的现实。在学习中国地理课上,为捍卫中国地图而与驻校荷兰官员正面冲突,爆发了强烈的爱国感情,奠定了爱国、强国之志。归国就读厦门集美学校期间,在校主陈嘉庚以传统文化办学育人的思想与行为影响下,形成爱国思想,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就读浙江省立杭州女中期间,受长眠于此的现代女革命家秋瑾影响至深,形成救国救民思想与为民担当、为国牺牲的精神品质。就读上海爱国女中期间,曾一方面为寻找救民启蒙之路而自费开办平民夜校,一方面在胡乔木等上海地下党人的领导下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名满上海。1936年7月,为寻找职业革命者之路,李秀若改名李林,北上北平,受到北平地下党组织的重视,积极参加中共北方局领导的各类活动,在当年12月12日举行的北平全市大中学生游行示威活动中担当总旗手,直接服务于总指挥黄敬、李昌,为活动的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于当月1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底被党组织派到山西太原参加国共合作背景下的抗日干训班,并担任女兵连秘密党支部书记,在此期间加紧学习,练成高超的军事本领。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经个人积极争取,于7月20日勇赴晋绥抗日前线——大同,在敌伪跟踪、恐吓、威胁、袭扰的背景下紧张地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救助等工作。当年9月中旬大同沦陷,奉命南撤途中,因个人坚决要求,获组织同意其中途改道,二出雁门关,北上平鲁县(今山西省朔州市平鲁区),投入晋绥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创建,成为组建伊始的晋绥边领导机构七人之一。月底,随队转往偏关县,在出色地完成组织上交给的培训工作前提下,亲手组建晋绥第八抗日游击支队,亦称偏关抗日游击队。1938年春夏,李林奉命护送上级工作团,率部二进绥南,借机自主作战,沉重打击了日伪军,创造了神兵闪击系列军事奇迹,威震晋绥,被敌悬赏大洋五千元,称其为“顽皮女太君”。1938年7月至1939年底,李林被党组织调整为地方工作后,坚持组织工作与军事斗争相结合的抗日思想,创造了围魏救赵奇袭岱岳、成功粉碎敌对我洪涛山区抗日力量第七次大“围剿”之奇勋。1940年4月26日,在我洪涛山区抗日力量第九次反“围剿”斗争中的危急关头,已被调整为行政职务的李林,不顾自己已身怀六甲的个人情况,主动承担率队吸引火力打掩护之险难重任,在掩护了包括曾任毛泽东主席警卫班长的姜胜同志在内的我六百二十八人以上抗日干部与学员成功突围后,自己孤身一人陷于敌万余兵力的重围,而将最后一弹射入自己的脑颅,壮烈牺牲于今山西省朔州市荫凉山。
李林牺牲后,中共中央妇委及各级组织纷纷追悼,国内(包括国统区)各大媒体广泛报道,中共中央晋西北党委机关报《新西北报》1940年5月26日社论《悼李林同志》指出:“李林同志的一生历史,是一部光辉灿烂的斗争史,她的死,无疑的是国家的一个大的不幸和损失,尤其是晋绥边区的人民更是失掉了他们最亲热的保姆,失掉了光明的灯塔。”
2009年9月,李林入选中宣部、中组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十一部门联合组织全国人民投票评选的“一百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山西省“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成立以来,经过系统的、全面的、深度的研究,缕述李林思想形成及救民救国实验,作出对李林和李林精神全新定位。㈠李林:传统知识分子道统责任观与现代革命家担当精神相融合的华侨民族英雄之典型。㈡李林精神:⒈以道统责任观为灵魂的知识分子担当精神,⒉以救国救民思想为核心的现代革命家牺牲精神,⒊以开阔的视野格局为特点的华侨创新精神。
朔州市李林英雄文化研究会 编
2021.11.15
李林魂——李林烈士陵园的雕塑(许卫东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