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1日在井公田老师的安排下,李晓信老师开车,李陕西老师带队,李振华老师和我一行五人,前往李振华老师的老家,将相故里——蒲城。我们路过名相王鼎故居,先到井家院子,而后在文旅局工作人员的讲解一陪同下,参观了文庙、杨母花园和杨虎城将军纪念馆。
蒲城县杨虎城将军纪念馆,位于渭南市蒲城县东槐院巷29号,隶属于蒲城县文物局,占地1370平方米,是社会科学类名人专题纪念馆。
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1993年,纪念馆进行了全面维修,并油漆彩绘。2007年,再次对杨虎城将军纪念馆进行了油漆彩绘和重新布展。蒲城县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坐北朝南,为关中典型的“四进式”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主要建筑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
杨虎城将军旧居,建于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是杨虎城将军为其母所建的住所。1993年,纪念馆进行了全面维修,并油漆彩绘。
蒲城县杨虎城将军纪念馆占地1370平方米,坐北朝南,为关中典型的“四进式”建筑,全部为砖木结构。主要建筑分东、西两院,东院为正院。
《临时展室》设于外厢房内。主要展出纪念“西安事变”70周年书画展时留下的部分作品,还有杨虎城将军身着上将礼服的巨幅照片,民国三十三年(1934年)“双十节”时,杨虎城将军书写的“勿忘国耻”、张学良将军书写的“为国努力”。
《杨虎城将军生平展室》设于大厅之中。《杨虎城将军卧室展室》设于杨虎城将军卧室。主要展出将军曾经使用过的家具和三位夫人的照片。《珍贵文物展室》设于内西厢房内。主要展出的是将军的母亲做寿时当时的社会名流给他的母亲送的寿屏。
《蒲城爱国人士展》设于内东厢房。主要展出的是蒲城籍为中华民族在各个历史时期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杨母卧室展》设于后上房。主要展出杨虎城将军的母亲曾经使用过的一些生活用具。
杨虎城,1893年11月26日,出生于陕西蒲城县孙镇甘北村一户农民家里,幼名长久。父亲杨怀福,母亲孙一莲,以农业为主,父亲兼做木匠活,因家境贫寒, 久娃只读过两年私垫,12岁被介绍到一个饭馆当杂工混口饭吃,主要是拉风箱烧火。
1908年,父杨怀福因杀人被清政府绞杀于西安,14岁的他向会馆借了一辆独轮手推车,披星戴月一步步地步行200里将父亲的遗体推回甘北村,因无钱安藏,还是乡民凑钱才草草安葬。后来在家乡组织一个丧葬互助组织孝义会,当年中秋扩大为以打富济贫为宗旨的中秋会。
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率会众参加陕西民军向字营与清军作战。袁世凯成为总统后,裁减民军,他当兵两年后退伍回乡。当年去姑母家所在的村庄,打死来收债的恶霸秀才李桢,遂落草上山,又拦截了一批税款,买了一支曼利夏步枪(M1895斯太尔—曼利夏步枪),逐渐拥有六、七条枪,百十号人,成为同州一带著名的刀客。与邵力子等人在重庆。
民国四年(1915年),杨虎城率众参加陕西护国军,在华县、华阴等地截击袁军。
1924年冯玉祥发动政变,杨虎城和麻振武部在渭北激战。 1925年支持驱逐吴新田运动,在岐山、宝鸡地区重创向汉中撤退的陕西督办吴新天部。1926年吴佩孚和张作霖对国民军开战,刘镇华率“镇嵩军" 抵达西安西安攻防战接连出现激战8月,城内弹缺粮尽已陷危境时任陕西军务督办的李虎臣向杨虎城求援,杨虎城进军西安遂拉开了北伐三大守城战之首战,历时八个月,饿死6万人的西安防御战的序幕。最后杨虎城和李虎臣下令城内部队全线出城反镇嵩军全线崩溃。杨虎城将军含悲手书一联:“生也千古,死也千古。功满三秦,怨满三秦”。
1927年率部东出潼关会攻河南。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在蒋冯战争中守备南阳,击败刘汝明的进攻。
1936年12月趁蒋介石亲临西安督逼东北军和第17路军“剿共”时,在与张学良多次向蒋进谏无效后,于12日同张发动兵谏(西安事变),扣留蒋介石,并以八项抗日救国主张通电全国。经中共中央派周恩来等参与谈判,与蒋达成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六项协议。
1937年1月被南京国民党政府撤职留任。6月被迫出国“考察”,游历美、英、法、德等国,宣传抗日主张。“七七事变”,卢沟桥抗战爆发后,多次向蒋介石发电,要求回国抗日,遭拒绝。
1937年11月底由法国回到香港,准备参加抗日工作。随后被诱至南昌囚禁。先后关押于湘、黔、川等地。
总结杨虎城将军的一生,他是民国陕军将领。刀客出身。24岁自赋诗:“西北山高水又长,男儿岂能老故乡,黄河后浪推前浪,跳上浪头干一场。” 自护国起义以来,百战不屈,历经二虎守长安,雪夜奇袭唐生智,在潼关截断西北军后路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终至17路军总指挥、陆军二级上将,陕西省主席,势力遍布于陕甘两省绝大部分地区。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因与中央的矛盾,暗中联络红军,联合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抓捕蒋介石而被囚十二年 。1949年9月6日,因武装兵变主谋而于重庆中美合作所之戴公祠被杀,终年五十六岁。
杨虎城将军是蒲城的将,蒲城还有一相,那便是王鼎,他的纪念馆陈列主要有 《王鼎生平展》和《碑石墓志展》。
《王鼎生平展》主要以图片、照片、文字的形式介绍了王鼎从学、中举、入仕、治理黄河,到为支持保护林则徐而进行的廷诤、苦谏,以及最后殉道的全过程。
《碑石墓志展》主要展出了该馆所藏与王鼎及王氏家族有关的10通碑石和6方墓志。此外,该馆还在西厢房内,展出了清道光十七年,王鼎七十寿诞时,道光帝书赠的木匾、道光二十二年王鼎为其叔母吴孺人三周忌辰书赠的“贤孝可风”木匾以及林则徐旅居蒲城期间为王鼎族弟王益谦所书的“观察第”、“味兰 书屋”、“槐荫山房”、 “慈惠徽音”、“靖共笃祜” 等匾额的照片、王氏家谱、王鼎手稿等内容。
王鼎,1768年出生于陕西蒲城,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1796年(嘉庆元年)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编修,开启仕途。历任工部、吏部、户部、刑部侍郎,兼管顺天府尹事,以学识品行超群受重用。道光年间升任军机大臣、东阁大学士,成为清廷核心决策者之一。
他多次督办黄河工程,如河南仪封河工、祥符决口治理(1841年与林则徐合作,创“用时最短、花费最小、质量最佳”范例)。
他整顿盐政,清查两淮、长芦盐政积弊。平反多起冤狱,如出使九省审理40余起要案。
在政治上,坚决支持林则徐禁烟,反对妥协派穆彰阿,廷谏痛斥其为“当代秦桧”。战败后反对签订《南京条约》,力谏道光帝“条约不可轻许”。
1842年6月8日(一说4月30日)自缢于圆明园,遗疏参劾穆彰阿误国。清廷追赠太保,谥文恪,入祀贤良祠。
他清廉刚直、为官四十余年,死后家无余财。治家严谨,家训“到家四要”(“少见人,多读书”等)影响后世。
曾以诗《六尺巷》劝解家族让墙纠纷(“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的典故),他著有《淮河源流考》,治河理论影响深远。他先后察办河南仪封河工、两淮盐政、长芦盐政等事务,并督办祥符河工,举荐治理河道经验丰富的林则徐加入抗洪抢险队伍,成功驯服黄河回归故道,保住了被水围困的开封城。
王鼎生活在清朝中后期,正值国家内外交困的时期。他的改革和坚持抗战的态度,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腐败和外来侵略的反抗。他的尸谏行为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是清朝后期的爱国名相,是不可忽视的存在,也是清朝最后的一批真清流。
王鼎他凭借一己之力,向腐朽的政权发起了冲击,谱写了一段传奇色彩的爱国名相之路。王鼎的一生充满了悲壮与荣耀,从“寒门”到“改革者”,他的坚定与忠诚铸就了他在清朝历史上的不朽地位。
楚丰华
搜集整理
2025.3.11
23:11
作者楚丰华原名楚凤琴.祖籍河南许昌,67年出生于铜川焦坪,大学学历,供职于市铝箔厂,现已退休居住在老区。作者自幼喜欢耕读于文字,曾有文稿在多家报刊、网络平台发表。希望在更多的文苑结识更多的文友,以便相互交流、提高,把更好的作品分享给更多的读者。
联系方式:1535321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