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嘶坡狮子龙灯会》
整理:于理余左明新整理
诵读:相思入梦
到明永乐年间,该寺扩建,改名曰“自龙宫”。占地0.33公顷的庙内,有菩萨殿、太白殿、瘟神殿、送子娘娘殿。殿内神像肃穆,壁画精细,雕梁画栋,钟鸣十里,在当时的西安城南很有名气。
亮碑寺以后几经战乱被毁,清康熙五十二年(1714)村民再次捐资重修,并又一次改名为“亮碑寺”。同时,约定二月初六为庙会日。庙会来临,村上必会请来戏班子,晚上唱大戏,白天耍社火,以欢庆丰收,祈盼福祉。狮子龙灯也就在庙会的社火表演中应运而生。
马嘶坡的狮子龙灯会,起源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村中有一个能工巧匠,狮子与龙就是他最初手工制作出来,并被祈盼风调雨顺、四季平安的人们所喜爱,于是投入到了每年庙会的社火表演之中。
以后,又经一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并在本村寄居的河南人的排练指导,舞狮子耍龙灯才有了比较成熟的套路。
马嘶坡狮子龙灯会有诸多特色。首先是道具自己动手,精工制作。无论是象征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狮子,还是象征中华民族、巨龙飞腾的长龙,以及象征年年有余、家家有粮的鱼,象征漂洋过海、通达四方的船,都是出自村民之手。削、刻、绑世代相传,糊、画、染各显其能,制作出的龙、狮、线条明快,色彩鲜丽,做工精巧。绑糊出的船、鱼,色调柔和,造型逼真,很有特色。特别是制作出的高空表演台架,可大幅度晃动,为狮子上台下架、首尾同翻增加了难度,具有很强的刺激性。
入场仪式也叫”打场子“,由火把组和火流星组来完成。火把组在场中心来回穿梭跑动,以渲染气氛。场子打开后,入场仪式也随之开始。仪仗队、锣鼓队、会旗队、门旗队、彩旗队、龙队、鱼队、旱船队、狮队等相继出场,并绕场几圈。同时,秧歌队助阵出场。整个入场仪式,阵容强大,雄壮威武,加之彩旗飘扬,鼓声震耳,令人叹为观止。舞龙,也叫耍龙灯、闹龙灯,是群众模仿传说中“龙”的动作而创作的一种民间舞蹈。马嘶坡的舞龙,开始为一条龙,后增至三条。每条龙长约四丈五尺,分九节,每节绑有两米多长的竿子,由九个上穿彩绸衣、下穿灯笼裤、头扎英雄巾、腰勒板带、脚蹬麻窝、束缚裤管的青壮年持竿操作。
每节有一盏灯,龙眼为两个灯。龙的前方有一人,手执彩珠,做着各种舞蹈动作,在前面引导逗龙,诱龙作舞。每条龙两旁各有一人专门负责放火,他们腰坠布袋,内放特制火料(以黄香、谷糠为主制成),在需要时手抓火药向火把上抛撒,霎时便飞起一团火焰,时而一团,时而一串,偶尔为螺旋状,在半暗的夜空中尤为明亮耀眼,映红了头顶天空。龙的动作有打滚、钻山、飞天、摇头、摆尾等。表演节奏时而舒缓沉稳,时而紧张急速,九位持竿人像百米赛跑般在场内跑动,九只灯和一对眼灯像夜空中的金星在眼前飞动,光芒四射。
三条龙在场内顺时针、逆时针舞动着,变换方向,交叉穿梭,鼓声铿锵,震耳欲聋,看得观众十分刺激过瘾,并不断地鼓掌呐喊。更值得一提的是瞬间换人,当龙舞到场地某一边时,在火光燃起的一瞬间,另一拨人按照次序嗖地钻入场内,有条不紊地快速接过竿子,原班人马很快低头抽身而退,他们的动作简直娴熟至极,而龙的舞动并没有停顿错乱。
舞鱼,鱼长约一丈五尺,分三节,每节有灯,由三人操作。舞鱼动作欢快,犹如鱼翔浅底,遨游太空,充分表达出丰收节庆时人们心中的喜悦。
上段动作表演完毕,更精彩的龙赶鱼便开始了。只见鱼尾来回快速摆动,以示急跑状,龙则昂起头,忽而仰向天空,忽而下到“水”中,去追赶逃跑的鱼,整个场面动态十足。这时锣鼓节奏加快,铿锵有力,表演也加快了速度,看得观众群情激奋,掌声连连,表演往往会达到一个高潮。
舞狮。狮子在形象上有太狮少狮之分。太狮就是两个人合扮的大狮子,少狮是由一人扮演的小狮子。小狮子主要配合大狮子表演,一般分散在场子周边跑动。大狮子重约六、七十斤,由二人装扮操作,同时,外有一人手执绣球,在前引导。表演时,场子中央安有两个长梯,相对斜立,上面横放一张单人床板,两侧辅以木棍固定。由持球人先从一边上梯,随后狮子跟上。上到顶部高台后,便开始表演翻桌、过独木桥、立骨桩(即金鸡独立)、掏耳屎、抓痒痒等绝技。此时全场锣鼓声震天,火流星飞舞,表演会掀起一个高潮。狮子龙灯会自发组织,全民参与。
马嘶坡狮子龙灯会纯属民间组织,由群众自发,自己组织,自己发展。筹备一般要提前20多天。筹集物款完全采取自愿原则,从不摊派。同时,坚持办事公开,筹集款项当即张榜公布。在狮子龙灯会表演期间,全村男女老幼齐上阵。每次活动大约需要400多人,其中仪仗队40人,锣鼓队40人,秧歌队60人,十二对花灯24人,旗队约20人,舞龙45 人,舞小狮20人,舞火流星、撒黄香、执火把约20人,跑旱船、执鱼若干人,外加辅助人员(执桶添油、背黄香包)、后勤人员等百余人。
马嘶坡村狮子龙灯会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的传承,经惠鹏整理,已经经历了十代谱系:第一代:惠忠寿、惠振启、惠振明,生卒年不可考。据当地老人回忆,参加了早期的狮子龙灯会的舞狮舞龙表演。第二代:惠清武、惠应澜、惠清涛,生卒年不可考。据当地老人回忆,参加了清朝末年的狮子龙灯会舞狮舞龙表演。第三代:顾泳炎、惠振赢、惠永杰,生卒年不可考,据当地老人回忆,其为民国初年表演舞龙舞狮的全能人物,并且具有工艺制作的技巧,对狮子龙灯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
第四代:惠振文、惠应武、惠文杰(均已亡故)。组织并参加了民国末年、建国初期的狮子龙灯会舞狮舞龙表演。第五代:惠炳华88岁,惠应谦(已亡故)为舞龙舞狮的全能艺人,惠福祥,原为三意社武生演员,是舞狮斗狮的主要传承人。第六代:惠炳杰、惠应绪(均已亡故),惠应俭88岁,组织指导了龙狮舞表演。惠应芳、惠顺孝、惠赐福等艺人参与了舞龙舞狮舞鱼等多项节目的表演。第七代:惠应文84岁、惠炳辉78岁、惠应海(已亡故),组织并参与了龙狮舞表演。第八代:惠保存,是主要的舞狮斗狮艺人,与惠保民、惠保安一起参加多次舞狮表演;惠文全,66岁,是主要的工艺制作传承人,参加多次道具制作,技艺娴熟。
第九代:惠随成、惠焕民、惠铁槽组织指导了龙狮舞;惠小荣、屈建礼、惠顺成,是主要的舞狮舞龙艺人。第十代:惠毅博、惠根林、惠林林,是舞狮传统中最年轻一代的舞狮艺人,出于对传统民间艺术的热爱,投身到舞龙舞狮的表演中。马嘶坡狮子龙灯会玩技独特,《长安县志》及崔皓编著的《关中社火》都有记载。张景耀在《长安民间艺术谣》一书中,以“马嘶坡龙灯腾空翻”给予高度赞誉。如何传承好这一富有鲜明特色的民间社火表演,马嘶坡村人也面临一些困惑。比如现在年轻人都出外打工了,对这些不是很感兴趣,老人想组织,揪心人手不够。
同时还有一个手艺传承问题,比如:惠应文老人担任的角色重要——敲鼓,狮子舞动的节奏就是靠着鼓点,但现在面临着一个尴尬,全村只有他一个人会敲,他也一直在物色接班人,村里曾经有一个年轻人跟他学了几年,可惜因病不在了。他今年已经84岁了,传承人还没有培养好,很让他着急。如何在传承,并在传承中创新,在传承中发挥作用,我们要做好传帮带,加强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组建专业演出队伍参与商业演出,自谋生路,自保经费;同时,还要接续传承,继续努力,进一步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