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汪广仁教科文平台】



《战争下的和平》导读(172)
原著:鲁 岱 导读:汪琪铃
【名家推荐】
汪广仁2023年10月4日推荐语——《<战争下的和平>导读》值得深读:知道了小说《战争下的和平》,更有“导读”的成功。这部长作品,挑灯的是中国历史,点亮的却为当今世界的反战争。因而,我不得不说,《<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只要你细读、细想、细研,就一定会说:“历史与现实,果然龙套!”还会说:“社会与战争,需要反省!”我汪广仁推荐这部作品,盼天下和平,愿世人幸福!
(注: 汪广仁,博士、教授、国际教育研究院院士,曾受主席锦涛胡接见,是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校园作家,为中国清华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多所世界名校客座教授,长篇史实性半传体小说《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三十八集电视连续剧《仁梯汪广仁》、歌曲《汪广仁》等有记述)

【导读】
上第171章《“皇兵”低头》,写到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取得了全面胜利。
这第172章《置党的利益于第一位》,写1943年,中国革命形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八路军总部,朱德与彭德怀正在谈论国内外形势,陈赓过来请假去延安。陈赓带着警卫尚小辰在延安旁边的一个小村庄,遇着了边区劳动模范吴满有与燕京大学教授林迈可,两个人正在谈颂着关中书记习仲勋。其中,介绍了习仲勋与齐心恋爱结婚的简况。在延安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毛泽东告诉陈赓,1943年1月14日,为习仲勋题词:“党的利益在第一位!”
我们来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元曲《塞鸿秋·战场的背后》:
别言枪响当为战,后方军部功先判。不威更是神威显。战场背后不能有丝毫儿的乱!炮枪依主灵,饭饮随勋献。精耕群众当也为前线!
百团大战已经过去两年多时间了。1943年,中国革命形势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中国的抗日战争仍处于战略相持阶段,但随着这年2月苏联军队取得“斯大林格勒战役”的伟大胜利,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开始发生重大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战已经度过了1941年至1942年的最困难时期,摆脱了日军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种残酷的封锁。中国的华北及陕甘宁边区等八路军根据地,进入了再发展阶段,并在一定地区开展了对日、伪的攻势作战。也是从这一年开始,通过大生产运动,敌后各根据地机关一般都能自给两三个月至半年的粮食和蔬菜,按照这时段的生活水平,实现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要求。
一日,在八路军总部,朱德与彭德怀正在谈论国内外形势,突然进来一个士兵,他进门就说:“报告两位司令,我在路边听人说,有人在路边拾得一张纸条,不知是谁抄写的。”“纸条上写的什么内容?”朱德问:“还记得吗?”“记得。”士兵大胆的回答:“党的利益在第一位。毛泽东题。1943年1月。”“这是毛主席给谁写的呢?”朱德问:“是毛主席亲笔字吗?”“不是,是被别人转抄的。更不知道是写给谁的。”“那个人还在那儿吗?”朱德问:“去把他叫过来。”“当时我就想问清楚的,怎奈那人事急,拿着纸条就离开了。”“这就奇怪了。”朱德若有所思:“这百日之前,毛主席是为谁题了词呢?我一点儿也不知道呀。”彭德怀也说:“我们在前线,毛主席在延安,那个时候,中央北方局的书记是高岗,副书记是谢觉哉,常委有8个人,委员有18个人。毛主席的题词应该是这些人之一。”“是的。”朱德用肯定的语气说话:“根据题词内容,这个人应该是中央西北局中的高级领导人。”“很对。”彭德怀也赞同这一观点:“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就是给高层领导人肯定功绩。”
“报告。”说话间,又进来了一个人。朱德和彭德怀立即起身,上前去与来人握手。朱德率先一句:“哈哈。你陈赓是无事不登三宝殿呀。”“快说。”彭德怀也笑的一句:“是不是请我们去吃饭呀?”“嗨,老总说笑话了。”阵赓仿佛有点儿事急:“我是来向你们请假的。”“有什么事吗?”朱德直言:“讲。”“马上去一趟延安。老乡毛主席捎信说,有点个人的事,私下里与我谈谈。”“呵。”彭德怀即口一句:“毛主席找你谈事,那你就快去呀。”“这个假我准了。”朱德笑的说:“毛主席找你,必是要事。”“正好。”彭德怀顺口说:“陈赓,我们有一件事,你顺便去了解一下。”“当然。”朱德补上一句:“也用不着深究,顺口问问即可。”于是,彭德怀将刚才的那位士兵所说的事与陈赓复述了一遍。接着,陈赓也当面向那位士兵询问了更详尽的细节。之后,陈赓站成立正姿势,面对朱德与彭德怀誓言般的说:“请两位首长放心,我一定弄清楚这一件事!”
读者朋友们:这个虚构的“真人情节”还是比较自然的。为了连带出后面的关于习仲勋的情节,作者设置一些“虚情节”是有必要的,也合乎情理。其实这也是一种笔艺。
我们来继续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延安市,简称延安,陕西省辖地级市,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延安,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延安,古称肤施、延州,被誉为“三秦锁钥,五路襟喉”,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发祥地,人文始祖黄帝曾居住在这一带,是黄帝陵所在地。1935年10月,中央红军结束长征之后,先到达吴起镇,再入主延安。
陈赓等二人还未进入延安城,因为肚子实在是饿的不行了,所带干粮在途中济送一位快要饿死的老大爷了。陈赓二人就地进入路边的一个小村庄,想买点儿什么东西充饥。可是,当他俩走近一户人家的大门旁边,就听到了屋里传出来的谈话声,这令他们止步。陈赓对他的警卫说:“小尚,我们先听听再说。我感觉这两个人的谈话不一般。”陈赓的这个警卫叫做尚小辰,他也说:“旅长,我也听到了,也感觉这内容有些尊味儿!”“好。站着没动。”陈赓小声说话:“听听他们究竟说些什么大事。”“嗯。”
“抗战时期。”这是一个不太熟练中国话的外国人的声音:“许多沦陷区和国统区的热血青年,都十分向往他们心中的革命圣地延安。关中地区就是他们从西安前往延安的重要通道之一。”“是的。”这是一个年龄较大的陕西人话语的男人说话:“就是这个人对经过关中前往延安的进步青年十分关照,并为此而在沿途安排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提供各种便利,为他们解决食宿困难。”“还有呢。”又是那个外国人说话:“当时,国民党制造震惊全国的 ‘ 栒邑事件 ’ ,关中各部队情绪激动,纷纷要求参战攻打栒邑县城。这个人本来在延安开会,栒邑事件发生后迅速赶回关中,一方面向上级报告真实情况,按照中央的指示精神维护抗日大局,争取和平解决这一事件;另一方面耐心做部队和群众的工作,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
栒邑事件,指1939年5月24日至6月发生在陕西省栒邑县杀害八路军残废医院干部陈应通一案。事件发生后,八路军机关派代表赴栒邑县国民党政府交涉,不成。25日下午,医院30多人再赴政府请愿,反而被当场打死9人,其余人被关押。此后双方用武力还击,而且,国民党派遣1000余人的兵力围困驻栒邑的八路军,冲突进一步扩大。6月5日,中共关中分委书记兼关中分区保安司令部政委的习仲勋同志,一边向上级党政机关发电报,一边与国民党保安队谈判,议定双方停止武装冲突,恢复群众双边往来,无条件释放被俘医院代表等内容。两日后,被俘人员释放。事件解决。
“哈哈。”陈赓听到这里,便一脚迈进屋内,还笑的说:“你们这两个人很不错的,谈论国家大事。”“你是……”那个年龄较大的陕西人率先反应,还立即的站了起来,问:“你是陈赓旅长吗?”“好眼力!在下正是陈赓。”“久仰,久仰!我叫吴满有。”“吴满有?哈哈。我也知道你的大名,延安地区最有名的农民。去年《解放日报》上就登载有你的事迹。边区第一名农村劳动模范!”“这位是……”陈赓又指着吴满有旁边的那个人问话:“看样子,你应该是外国的一个大人物吧。”“哪里,哪里。鄙人林迈可,英国小业人员。”“陈旅长。”吴满有介绍:“这位是当下燕京大学教授、经济学导师。现在就在我们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里从事电台设备的整修改进与教学工作。”“不简单,不简单!”说着,陈赓上前一步,与早已站立起来了的林迈可握手。同时,指着自己的警卫员说:“这是我的同伴尚小辰,喊他小尚即可。”即然,尚小辰也上前分别与林迈可、吴满有一一握手致礼:“你好吴教授。你好吴大师。”4个人一阵子主宾礼尚往来之后,便都坐了下来。可是,当他们正准备叙谈交心的时候,吴满有却惊语另言:“哎呀呀!我看你这两位客人还没有吃饭吧。正好,内人的饭做熟了,我们就先吃饭喽。饿着肚子是谈不出个点横竖撇捺的。”“大师真会说话。”随着陈赓的这一句赞语出笼,4个人都准备离开座位而去用餐了。这时,吴满有向厨房里喊话:“喂,老蔡,饭熟了没有?”也恰在这个时刻,吴满有的老婆已经从厨房里走进这个堂室了,还说:“饭熟了。都去吃饭。”“加个菜。”吴满有跟他的老婆说话:“有两位贵客来了。”“知道,已经加炒了两个菜。快吃饭吧,别让菜凉了。都已端在桌子上了。”“谢谢大妈!”尚小辰赶语一句:“给您添麻烦了。”
吃过饭,他们围坐在一张小桌子旁而并没有离席。刚刚搁下饭碗,陈赓就率领提起餐前的话题:“你们刚才的谈话,我听到了。我知道,习仲勋同志不仅是关中的好书记、好政委,中央西北局对他的工作鉴定,其中就有这样的一句评语:习仲勋是‘党的宝贵的群众领袖’。”“是的。”林迈可即说:“据我们了解,习仲勋的工作最为明显的特点,就是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休戚与共。其中,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是他为党工作的重要特色。”“嗨!”吴满有微笑的接话:“习书记呀,他就是喜欢走出 ‘ 衙门 ’ ,深入实际,把屁股端端正正的坐在老百姓这一边。真正的做到了为人民服务,为群众服务。”“我举一个例子吧。”陈赓侃侃而谈:“1942年12月,毛泽东主席发表《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提出了发展生产是边区最中心的任务和 ‘ 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 的总方针。为了使发展生产这一中心工作迅速开展,时任关中分委书记兼西北局党校校长的习仲勋同志,要求机关干部不仅要自己动手,更要自己深入农村,推动大生产运动。同时,他组织和带领一个调查小组,深入到郝家桥村时,蹲点一个月,实地搞调查研究,取得了大量的数据和经验。然后,回到机关,指导全局工作。”
“你们也许还不太清楚。”这时刻,吴满有的爱人给每人泡了一杯茶叶水。吴满有品一口香茶之后说:“这件事是我亲眼所见。习仲勋书记在郝家桥村蹲点期间,坚持座谈走访,个别指导,总结经验,帮助群众改革完善农业生产措施,理顺了土地租佃关系,制定了扶持贫困农民、教育落后分子、改造二流子的措施,提出了组织群众和移民工作方案,并实施见效,对陕甘宁边区的生产发展、减租减息、厉行节约、渡过难关,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至当年年底,粮食生产取得了较好收成,基本解决了全区52万人口的吃饭问题。”“哈哈。”吴满有一个欢笑,接着又说:“我就是这一年被评为陕甘宁边区第一名农民劳动英雄的。还发给我一个大奖牌呢!”“哈哈哈。”众人一阵嘻笑。尚小辰无意中喊一句:“吴满有,劳动大英雄!”“这还得要先感谢习书记喽!”
读者朋友们:这个情节写习仲勋同志。不过,作者采用的笔法有些特别,不是直接的人物“表演”,而是间接的利用3个重量级人物之对话予以凸显。这种手法,从某种程度上讲,胜过平铺直叙。应该来讲,这种笔法叫做“烘云托月”。本小说中,对于习仲勋这个伟大人物的刻画,作者采取天梯式“烘云托月”法,不失一美。
我们来继续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1943年4月,中共中央西北局从延安大学的中学部抽调一批青年同志到绥德师范和米脂中学以学生身份开展工作。其中,几个带队的人之中,有一个女学生叫做齐心。齐心,河北省高阳县人,1926年出生,1939年随姐姐来到山西屯留“抗大”,成为一名八路军战士,同年8月14日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到延安学习。当齐心从“延大”来绥德时,需要转办党的关系。一日,齐心拿着延安大学党组织的介绍信来到西北局,根据党组织要求,将组织关系转迁到绥德地委。在西北局绥德地委党办,时年17岁的姑娘齐心第一次在绥德知道了绥德地委书记习仲勋同志。因为,绥德地委所在地“九真观”大院里,崭新的红色标语贴满了墙壁,上面写着“学习习仲勋同志的优秀品质和优良作风”;“欢迎习仲勋同志来绥德地委领导工作。”
一个夏日的星期天,齐心从集体宿舍经教室路过时,突然看到迎面而来的习仲勋书记,他正从一处领导住所的半山坡上走下来。突然见到首长,还在蹦蹦跳跳的齐心,赶紧的给习仲勋行了一个军礼。这时,习仲勋亲切地向齐心送去一个微笑,还点头示意。虽然只是匆匆而过,那一个瞬间,习仲勋却在齐心的眼里留下了一个很深刻的印象:
满面和谐藏地天,一身贵气润人间。
额头宽广连宏宇,唇颔圆挑接北南。
锐眼灵清观世变,隆鼻立挺顶民难。
绥官天后主华政,立党为公青史传。
1944年4月28日,星期六。在陕西省绥德地委后院的一个窑洞里,通过“抗大”总校教育长何长工介绍,经陕甘宁边区党委批准,时年31岁的习仲勋与时年18岁的齐心姑娘,组成一个和美的家庭。婚礼上,齐心姑娘漂亮的容颜,让前来参加婚礼的许多高官政要赞叹:
着装媲牡丹,容貌赛貂蝉。
气质和谐美,身材妩媚妍。
眼眉平圣母,鼻口纳天尊。
革命家庭立,功勋子国君。
读者朋友们:在当时,也许谁也没有料到,这一对年龄相差13岁的新婚夫妇,在68年后,儿子竟然当选国家第一首长!这里做一个数学游戏——将结婚时间1944年4日28日中的数字加起来,得到整数50;如果再加上女方的结婚年龄18,正好是68!即有公式: 结婚时间的年月日数字和+女方婚龄=儿子成就事业之岁数
我们来继续看看作者如何写吧:
陈赓带着警卫尚小辰来到延安城西北约3千米的杨家岭毛泽东的住处。原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之后,又经过瓦窑堡、保安,即经过今吴起县、子长县、志丹县3个县之后,才在1937年1月13日来到延安城。毛泽东的第一个驻居地就是延安城宝塔区凤凰山脚下的三孔石窑洞。在这里,毛泽东居住至1938年11月止,近2年时间。接着,中共领导机关又迁居至延安城西北约3千米的杨家岭村。这里,位于延河岸畔,坐落在向阳半山坡上。三孔简陋的窑洞,中间的一孔窑洞是毛泽东主席办公的地方。窑洞内有一个书架、一张方桌,一个木箱子紧贴墙壁。窑洞前有一片菜地,农作物菜蔬什么的茁壮成长,一片欣欣向荣。这一天,毛泽东身着灰布棉衣,清瘦的脸庞,张显微笑的面孔,眉头微蹙,显然是脑力疲劳之后出来兜兜风而歇会儿精神的。因为,这时段,毛泽东正在撰写《整顿党的作风》等著作。远远见到陈赓走过来,两个老乡好,美美的一个友情拥抱。
陈赓让尚小辰在门外等候,自己独自一人进了窑洞。陈赓与毛泽东在窑洞内,谈论了一些个人的私事之后,陈赓就问话了:“主席,听说两三个月之前,您给一个人题过一词,内容是‘党的利益在第一位’。这个人是不是习仲勋同志?”“是呀。你知道了还问什么?”“我猜的。”“猜的?你猜的精准嘛。那是我为习仲勋在一块漂白布上写的。时间是1943年1月14日。用毛笔写的。”“是在一次会议期间吧?”“那时,我们正在召开中共中央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休会期间,我回到窑洞,挥笔给获奖的干部题词,周恩来与任弼时站在一旁观看。我先提笔写下‘有创造精神’5个字,打算送给王震。接着,又给华池县县长李培福写了‘面向群众’4个字。之后,我突然把笔停住了,问:‘给习仲勋写个什么好呢?一时间,没有人回答,周恩来与任弼时都没有发表意见。于是,我沉思了片刻,还面带微笑,便给习仲勋挥笔写下了‘党的利益在第一位’8个大字。上款为‘赠给习仲勋同志,落款‘毛泽东’ ,时间是‘一九四三年一月’。这一幅漂白布长约一尺,宽5寸。事情的经过就这样。”
“谢谢主席!我还想了解一个问题。”陈赓又说:“请主席给予答案。”“是什么问题?”毛泽东随便侃谈:“还是关于习仲勋同志的吧。”“主席说得极是。”“问吧。”“您的题词是嘉奖干部的,那么,习仲勋获奖主要是因为哪些方面呢?”“哈哈哈。”突然间,从门外走进来一个人,张口就笑着说话:“陈赓,你的这一个问题,不用主席回答,由我来说给你听。”“好。”陈赓立即站了起来,上前与来人握手,还将自己的座位让给来人,说:“就请您坐下来介绍吧。”
读者朋友们:上面借朱德、彭德怀、陈赓的口,诵画了习仲勋。这里,再借毛泽东、周恩来的口,继续颂记习仲勋。至此,习仲勋同志的形象、业绩与伟大就不言而喻了。这真多亏了作者鲁岱先生的一片匠心独运!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章分解喽!

【作者汪琪铃附言】
飞兔乘龙——我导读《战争下的和平》
读者朋友们,你们是龙的传人,是《战争下的和平》亲爱的帝者!
这兔年的天空,异彩纷纭,飞字前头文已序,只待君来早!
是的,在我第一眼见到《战争下的和平》时刻,猛然想到了:这作品像谁?给谁?
翻览了简介,品味了字文,章章句句静淌着一种典雅细流,洗人心懒。于是,有了一种萌动……嗯,是应该分享,让更多的人了解这部作品,传承这部作品……
本来,导引方式可以万千,不拘一格,可我偏编儿的要告诉朋友们:峰岭能飞兔,文海可乘龙。提着一颗善良的心,游离于章里卷间,便是《战争下的和平》!
看看每一章,拥有五六千字,不长也不短啊。故而,有了承上启下的“章导”。不过,中途也应该设置个驿站,让龙们歇歇眼神,是为文中“点缀”。喝彩并非无原则的,有则颂之,一两处都行,链接朋友们的愉意,彼此胜出。
开章刹曲藏迷诱,引后连前总是圆。
有人说,这岂不像或含古典名著风味了吗?嗨,这是一个“辣喉舌”问题,答案还是让读者朋友们去品评喽!
另外,还请诸君近距离知道“天缘三色”:
(一)《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点:
其一,历史小说创作,采用虚实两条主线叙事;
其二,每一章五六千字,穿插二三处导读;
其三,文中嵌入画龙点睛式诗或词或曲等。
(二)《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全新主张:
其一,创建三美主义:尊重强者,扶持弱者,共同享受生命;
其二,确定:战争状态下,和平不能成立;
其三,好战和依赖战争是人性的弱点。
(三)《战争下的和平》导读本,至少有如下三大写作特色:
其一,有丰富的肖像描写与景物描写;
其二,虚构人物的名字与其在故事中的角色基本一致;
其三,历史人物与事件都是在真实的基础上予以运笔。
这里,我还提出一种“战学”研究概念,其内容含六大板块:战事学,思想学,人物学,艺文学,史今学,著导学。已有愚意,暂惧露笔;导者心绪,纳智笃行。
这里,我及原著作家鲁岱老师携手拱谢所有关心和支持《<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事业的尊者、同仁之指导或厚爱!

【原著作者简介】
鲁岱,男,原名鲁仲强,湖北省大冶市人,高级中学退休教师,中国半朵文化馆研究员,湖北省《荆楚风韵》杂志社副社长兼主编。主要著作:一部120余万字的三卷本历史小说《战争下的和平》及由天才女作家汪琪铃导读的140余万字的《〈战争下的和平〉导读》,一首2万余行当代神话散诗《太阳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同名剧本,一部78万余字乡村振兴小说《黎明诗韵》及由此改编而成的56集剧本《五粮天》,一部与第二作者汪琪铃合写的23万余字半传体小说《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及由此改编而成的38集剧本《仁梯汪广仁》等。创作发行了歌曲《我真的看到了》《汪广仁》以及春晚押尾曲《难说再见》。本人学味浓,付出多,收获少,但甭管绿肥红瘦,进取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联:13477739786。

附:部分与本平台相关的网络作品选

《中国教育科学》常年征稿(https://mp.weixin.qq.com/s/4jqxo5QDh259YPV0VGAqWQ )(汪广仁教科文)
《赤水河上的仁梯——汪广仁(1)》(https://mp.weixin.qq.com/s/E0gdBdmjmsWe62RRPFUHJQ )(汪广仁教科文)
电视连续剧《仁梯汪广仁》(1)——《奔腾的赤水河》(https://mp.weixin.qq.com/s/4s8fEIfyl8uwo5ILGnb0dQ )(汪广仁教科文)
中视剧《仁梯汪广仁》(https://www.toutiao.com/video/7205573104784179751/?app=news_article×tamp=1733036522&utm_campaign=client_share&share_uid=MS4wLjABAAAABbOAlUHq-B1Cuy_HoBZToKmlW9juwoogpdEc-_8NtW5zclfVmCTiWTpypZ6AS9W_&wxshare_count=2&tt_from=weixin&utm_source=&utm_medium=toutiao_android&share_token=a80b31d5-236d-42b4-8c22-81c00c369295&source=m_redirect )(今日头条)

歌曲《汪广仁》(https://v.qq.com/x/page/y35042uyhau.html )(腾讯视频)
汪广仁《“家在中国”2025全球华人国学春晚贺辞》(https://v.qq.com/x/page/u357638shzn.html )(朗诵汪杨)(腾讯视频)
汪广仁2025年春节贺词(https://v.qq.com/x/page/t3576b4upg5.html )(朗诵文静)(腾讯视频)

春晚押尾曲《难说再见》(https://v.qq.com/x/page/s35745ih1g6.html )(腾讯视频)

【本期责编:汪忠堂 上传:林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