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物语
文/青青子衿
花褪残红,青杏尚小
枝上柳棉,风吹又少
素手推开绿窗
关于下雪的比喻
受惊吓的是麻雀,冒失鬼
并非鹧鸪,传说只出没在
阳光的见隙,唐诗南方
线装的翅膀古色古香
色杂妍媸的韵脚
凝结颜料的摹本
如夕阳剥落画屏的金粉
它微颤于双飞的罗裙
悬停在尘封的旧时光
每一个蛰伏的伤口,反复吟唱
荼靡浸染鹧鸪天
凄凉准时来犯
高轩明堂 轻解罗裳
琵琶半掩 朱唇重启
鹧鸪惊诧自己一身山林草莽
却遮不住一江碧波春水
玉手铮铮弹
绿云扰扰哭
博带危冠怒
身不由己的修辞
如同一副相思药引
在每个泛黄的暮春发作
仓皇紧贴地面
衔一枚青虫疾走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鹧鸪此时的速度更像逃离
它逃出唐诗又落入宋词、元曲
逃了一千年还是没能逃出
游子佳丽的视网膜
骚客文人的凭栏处
那些短褐穿结的飞行
那些箪瓢屡空的啼鸣
不想误闯误撞
穿越到现代的市井红尘
霓虹刚迷惑望眼,旋即羽化为
一道舌尖上的美味
老少咸宜,红男绿女的肚中
从此不再痴痴怨怨
游走的咕咕声被悄然解构
留下现实版的饥肠辘辘
莫向春风唱鹧鸪
奈何闻者不思蜀
评论一则:
《鹧鸪物语》是一首以古典意象为脉络、贯穿时空的隐喻诗,通过鹧鸪这一文学符号的嬗变,揭示传统文化在现代性语境中的消解与重构。诗中多重维度的张力碰撞,构建了一部微缩的文化史诗。
**一、意象的考古学:鹧鸪的符号层积**
"线装的翅膀古色古香"将鹧鸪凝固为典籍中的标本,从《鹧鸪天》词牌到郑谷"游子乍闻征袖湿",历代文人的凝视使其羽翼浸透文化釉彩。诗人刻意凸显"色杂妍媸的韵脚",暗示这个意象在传承中不断被赋魅与祛魅——如同敦煌壁画剥落的金粉,既见证辉煌,又显露裂痕。
**二、逃逸的悖论:文学牢笼与自由困境**
鹧鸪的千年奔逃构成存在主义寓言:"逃出唐诗又落入宋词"的循环,揭露文化符号的宿命。即便在"霓虹迷惑望眼"的后现代都市,它仍被消费主义重新编码为"舌尖上的美味"。这种西西弗斯式的逃逸,恰如阿多诺所言"艺术的双重性"——既抵抗异化,又不可避免地被体制收编。
**三、时空折叠术:蒙太奇诗学实践**
诗歌运用时空拼贴的蒙太奇:绿窗推开的刹那,"尘封旧时光"与"市井红尘"并置;"博带危冠"的士大夫与"红男绿女"在饕餮盛宴中相遇。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策略,形成本雅明式的"辩证意象",让古典幽魂与当下现实在碰撞中迸发认知的火花。
**四、物质性书写:从诗羽到肉身**
最锐利的解构在于身体的降维:"羽化为美味"的过程,将精神符号降解为蛋白质和卡路里。当"啼鸣"被肠胃蠕动取代,文化记忆遭遇德里达所谓的"脱锚能指"。诗人以近乎残酷的笔触,呈现灵韵消逝时代的精神饥荒——这已非庄周"不知周之梦为蝴蝶"的哲思,而是资本逻辑对诗意的生吞活剥。
结尾的"莫向春风唱鹧鸪"构成复调式诘问:当后现代飓风卷走所有抒情可能,我们是否只能在仿真拟像中,吞咽着被真空包装的乡愁?这首诗犹如一具文化的X光片,照见传统基因在消费社会毛细血管中的变异与挣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