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艺漫谭
✦ 穿越时空的颤音
——解析《雨》和《永恒》的诗性电磁脉冲
□ 道 人
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阿根廷诗人、小说家、翻译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雨》和诗人、文艺批评家童年的《永恒》在诗学意义上呈现出丰富的视角与内涵,若从泛审美与后现代写作维度剖析,二者的比较饶有趣味。
在情感表达上,两首诗都极具感染力。《雨》借雨景勾起对已逝父亲的思念,情感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蔓延,尽显生命无常与亲情的珍贵,是对逝去亲情的深情缅怀。《永恒》则聚焦童年与母亲在黄土高原直面冷风的瞬间,塑造出沉默又伟大的母亲形象,传达出对母亲深深的敬爱与难以割舍的依恋,凸显亲情在成长历程中的厚重力量。从泛审美角度切入,这种对亲情的独特观照唤起人类共通且深层的情感体验,赋予诗歌情感上的审美价值,让读者在诗句中找到情感共鸣点,超越了单纯的语词表意。
在意象运用上,二者的诗性电磁脉冲风格迥异。博尔赫斯的《雨》以雨为核心意象,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承载诸多记忆;“玫瑰”象征幸福美好;“黑葡萄”、“暮色”营造神秘又忧伤的氛围,借助自然意象构建出魔幻、迷宫又朴素的情感世界,以小见大,从平凡雨景映射生命感悟,在不经意间契合泛审美对自然意象审美化的诉求。《永恒》中,蟒河充满野性的风、黄土高原、海会寺宝塔等意象,构建出宏大而沧桑的地域人文场景。风的野性与母亲的沉默形成鲜明对比。宝塔在母亲形象前明显地“矮了许多”,瞬间便强化了母亲的崇高与超凡气场。这些貌似信手拈来的风物意象更显厚重质朴,展现出独特的地域审美特色,拓宽了诗歌意象的泛审美边界。
从后现代写作特色来看,《雨》存在碎片化乃至梦幻式特征。诗中时间与场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频繁切换,打破传统诗歌的连贯性,如“下雨,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与“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等语句的跳跃,让读者在碎片中拼凑情感与意义,增加了诗歌解读的开放性。《永恒》在语言运用上有反传统倾向,以简洁直白的语言勾勒场景,摒弃华丽雕琢,请读二、三两节——
黄土高原上
母亲搀着我的手
直面冷风。若有所思
那一刻呵
沉默的母亲
是一座无法企及的雕像
这种质朴到几乎神祗的语感和诗写风格,完全突破了传统诗歌对辞藻华丽的追求,以直白冲击读者对诗歌语汇的固有认知。
在主题深度挖掘上,博尔赫斯的《雨》从对父亲的思念,延伸至对生命、时间、记忆乃至梦境的哲思,考量存在与虚无的底色,富有哲理深度,体现后现代语境下对宏大主题的解构与重构,不再以单一、确定的视角阐述生命,而是提供多维度的思考空间。《永恒》侧重于亲情的赞颂与成长中对母亲形象的深刻铭记,从亲情角度挖掘人性与生命内在的力量,虽没有复杂的哲理思辨,但以情感的纯粹性展现出后现代写作中对个体深层情感体验的重塑,强调个体在亲情关系中的高维感悟。
两首诗都凭借独特的诗学魅力,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对世界的感悟,通过不同笔触镌刻在受众心间。诗歌文本在泛审美领域拓展了诗歌的审美范畴,在后现代写作特色上为诗歌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范式,无论是情感的共鸣、意象的组合、语言的创新还是主题的深化,都为受众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泛审美阅读享受。
✪ 作者简介:
王军,笔名:道人、微尘,70后,出生于安徽蚌埠,数十载悉心研习传统国学、康养及传统拳术。为探求儒释道真谛,曾四处拜师学艺,颇有感悟,偶尔写诗评艺聊以自慰。现居蚌埠。
▣ 附注:两首诗歌文本
✤ 域外经典
✦ 雨
□ 博尔赫斯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看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
向他呈现了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 诗人简介: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1986年)是阿根廷著名作家、诗人、文学评论家。他出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双语教育,早年旅居欧洲,回国后开始创作。其作品风格独特,以虚实相生、象征丰富、结构精巧著称,代表作有《虚构集》《阿莱夫》《沙之书》等。尽管晚年失明,仍坚持创作,他的作品对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影响深远,被誉为“作家中的作家”。
■ 好诗品读
✦ 永 恒
——献给母亲
▢ 童 年
在我最初的记忆里
蟒河的风是充满野性的
不可理喻
黄土高原上
母亲搀着我的手
直面冷风。若有所思
那一刻呵
沉默的母亲
是一座无法企及的雕像
身旁的海会寺宝塔
剎那间
矮了许多
❂ 诗人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基本诗观:诗是诗人主体对尘世、生命、人性、社会、历史、人文精神乃至灵魂品相艺术地观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