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盖吉忠
故乡的春天,人们还没有脱去冬装,春风便又一次吹绿了广袤的东北平原。小兴安岭庄严肃穆,树木还没有苍翠,舒展枝杈,像巨人一样拥抱茫茫苍穹,江水冰释后滔滔流向东方。大地解冻后,脚下的泥土踩上去软绵绵的,这时一些候鸟从南方飞回,燕子在屋檐下衔泥筑巢。
我的家乡在微风吹拂下,田野渐渐从沉睡中苏醒,一切都像刚睡醒,睁开双眼,山朗润起来,太阳的脸红起来了,照耀着大地。一场春雨过后,大地生长旺盛的激情一下子被激发,各种各样的野草悄无声息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装点着大地,它们才是春的使者。
山沟旁、田野间、乡间小路,或肥沃或贫瘠的地方,到处都可以看到野菜的身影。其中最多的是蒲公英,东北叫它婆婆丁。它虽没有艳丽的外表,高大的体形,但它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努力挣扎,和西北风对抗着。蒲公英是人们喜爱的菜品,也是餐桌上的美味。婆婆丁丰富了人们的菜篮子,现在人们吃婆婆丁是为了换换口味,找回小时候的感觉,更是人们健康生活的一种需求。
婆婆丁是东北最常见的一种野菜,父亲说:“(20世纪)60年代,在自然灾害的三年中,是山野菜帮助人们渡过难关,使许多人活了过来。”蒲公英虽然味苦,但它医治疾病。现在有的人把婆婆丁挖回来后,择净晾干,泡水喝。蒲公英茶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具有减肥,促消化等功效。
婆婆丁不畏严寒,生命力极强。产不尽,挖不绝。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它就在那里安家,繁殖后代。婆婆丁漫山遍野,随处可见,因而它显得极平常。就像极了农民,辛勤地耕耘,默默无闻,要求的少,给予的多,这就是我们可爱的农民,这也是婆婆丁风格的写照。
上小学时,老师教导我们好好学习,走出艰苦的农村,即使走不出去,也要为当地经济发展改变落后面貌尽一份绵薄之力。用知识改变命运,父母把希望寄予下一代,希望儿女好好读书,成为飞出乡村的金凤凰。20世纪八九十年代,确实有一些佼佼者考上外地的学校,端上了金饭碗。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菜篮子米袋子越来越丰盈,它扮靓了我们的一日三餐。无论农村人还是城市人,婆婆丁是人们喜爱的美食,它走上了高档的餐桌,有的地方,建起了加工厂,把婆婆丁加工成茶,对外销售。它是人们稀罕的一种茶,无毒无污染,纯天然绿色食品。婆婆丁畅销全国,驰名中外,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保健品。
许多人离开了土地,在外面孤独了。人虽然离开家乡,但心系故土,总有一种相思的情愫在心头踯躅。父亲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经营农村土地,(20世纪)80年代的人不愿意种地,(20世纪)90年代的人离开黑土地不会种地。”如果都不种地,我们吃什么?国家应该鼓励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让种地成为一种朝阳产业,成为羡慕的职业,中国人的饭碗应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
冬天过去,春天来临。兴安脚下的农村,脱去厚重的冬装,穿上了绿装。山坡上田野间婆婆丁到处都是,农田里几乎看不到人们忙碌的身影,小时候常见的在地里忙碌的景象不见了。传统耕种模式被现代化耕种方式所取代。国家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加大了农业补偿力度,提高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把稳农业这盘棋,留得住绿水青山,留得住人,才能留住乡愁。
清明节过后,雨后的田间绿意盎然,婆婆丁漫山遍野,一片葱绿。婆婆丁,一个诗意的名字,一个顽强的生命,处处无家处处家,给点阳光就灿烂。它虽然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紫罗兰的雅致,不需要有肥料养育,也不需要有固定的庄园栽培。只要有风有雨有阳光,它就会开出最美的花,长出丰硕的绿意。但愿我们像婆婆丁那样,不管飘在哪里,家还在黑土地,家还在心中。
作者简介:
盖吉忠,黑龙江省庆安县大罗镇中学高级教师。北林区作协会员,小说、散文、诗歌发表在《绥化晚报》《伊春日报》《北极光》《青年文学家》《中国作家网》等。
